- 年份
- 2024(6905)
- 2023(10098)
- 2022(8080)
- 2021(7457)
- 2020(6072)
- 2019(13399)
- 2018(13684)
- 2017(25378)
- 2016(14412)
- 2015(16261)
- 2014(16459)
- 2013(15502)
- 2012(14184)
- 2011(12552)
- 2010(12664)
- 2009(11770)
- 2008(11472)
- 2007(10604)
- 2006(9766)
- 2005(8857)
- 学科
- 济(50136)
- 经济(49973)
- 管理(39020)
- 业(34501)
- 企(28776)
- 企业(28776)
- 中国(18972)
- 农(18835)
- 方法(15754)
- 业经(15415)
- 制(15386)
- 财(15345)
- 地方(15130)
- 学(12401)
- 体(12103)
- 农业(11974)
- 理论(11945)
- 数学(10997)
- 数学方法(10817)
- 和(10082)
- 银(9638)
- 银行(9618)
- 教育(9344)
- 行(9172)
- 融(8759)
- 金融(8751)
- 体制(8463)
- 发(8132)
- 务(7947)
- 财务(7910)
- 机构
- 大学(189798)
- 学院(189385)
- 济(68990)
- 管理(67828)
- 研究(67423)
- 经济(67032)
- 理学(56788)
- 理学院(56074)
- 管理学(54943)
- 管理学院(54579)
- 中国(52729)
- 京(42086)
- 科学(40991)
- 财(37440)
- 农(33606)
- 所(33420)
- 江(33079)
- 中心(32757)
- 研究所(29906)
- 范(28875)
- 师范(28577)
- 财经(27727)
- 业大(27329)
- 北京(26322)
- 州(26036)
- 农业(25810)
- 院(24992)
- 经(24866)
- 省(23212)
- 师范大学(22703)
- 基金
- 项目(124017)
- 科学(96989)
- 研究(95177)
- 基金(87001)
- 家(75478)
- 国家(74715)
- 科学基金(63650)
- 社会(60181)
- 社会科(55687)
- 社会科学(55665)
- 省(50055)
- 基金项目(45712)
- 教育(44415)
- 划(41816)
- 编号(40557)
- 自然(39001)
- 自然科(38062)
- 自然科学(38050)
- 自然科学基金(37355)
- 成果(35445)
- 资助(33836)
- 课题(29430)
- 重点(28062)
- 发(26865)
- 部(26665)
- 创(25090)
- 性(24562)
- 年(24423)
- 项目编号(24388)
- 国家社会(24091)
共检索到309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朋朋
元朝政权除沿袭前代中央财政集权体制之外,又建构诸多制度以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权,致使地方政府时常面临财政困窘的局面,乃至于无力主持地方行政设施建设。官廨兴修本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然元代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不足的现实,有时需仰仗社会力量来筹措官廨营修所需经费。元代地方政府为降低行政成本,只得寻求经费来源与承担主体的社会化,由此给予了社会力量介入地方政治场域的契机。元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主持行政设施建设,成为政府财政困境下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依托群体,此局势促使元代地方决策群体趋向多元化格局。元代地方财政困境下基层政治场域中的官民互动现象,凸显出政府行政体制对财政需求的妥协。
关键词:
元代 地方财政 政治场域 官廨 基层治理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朋朋
元代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演变以及元廷财政政策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财政的经营状况。元初中央财政能维持收支平衡,对于地方政府进奉"羡余"的需求不高。元中后期中央财政压力日益增加,"羡余"被中央视为解决财政压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甚至出现了中央鼓励地方官员积极进奉"羡余"的现象。地方官员为了牟取财政收入与"羡余"来源,不得不开辟新的税源。中央政府为取得"羡余"而将地方政府开辟新税源的举措视为"合法"之举,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实际控制的减弱,以及政府间财权分配的重新调整,最终酿成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财政集权中放权"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
元代 羡余 财政关系 财权分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杨
传统士绅属于非正式权力。一方面,"皇权不下县"为其生长供给了制度性空间;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识解释的占优则是其权威获取的重要文化资源禀赋。士绅的浮沉深受国家结构、制度变迁影响,存续之命运并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外部国家权力嵌入所致。新中国建立后,具有全面强制意义的人民公社制度体系完全消解了士绅的依附土壤,士绅由此走向消亡。在长期的"王权主义"框架下,士绅建构起的互嵌型官民共治形态为基层秩序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治理机制。总结传统士绅在国家治理中的行动逻辑,"次生治理"或许是一个理论解释框架。
关键词:
传统士绅 乡村治理 官民共治 次生治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俊珂
唐宋以降,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施,国有土地所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土地制度的变革促生了一支新兴社会力量——富民阶层的出现。历宋、元直至明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该阶层已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达,商品经济也呈现出勃兴的势头。因此,构成的多元化成为明季江南富民阶层较为明显的特征。这一阶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也逐渐成为地方社会政治力量的代言人。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富民阶层的崛起和发展改变着中国传统社会固有的基层控制格局。他们的发展壮大影响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进程。富民阶层成为基层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不是历史的...
关键词:
明代 江南地区 富民阶层 基层控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得桂 朱莉华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山区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多维度和深刻的。当前的研究多数着眼于林权改革以后农村林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于林改对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政治生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缺少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林权改革的社会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林权改革既要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要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更要有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杰
抗战胜利后,汉口地方商人因政局动荡带来巨大生存与经营风险。地方商人组织不仅要寻求恢复经营的稳定营商环境,还要应对时局变动状态下地方政府不合理乃至强制性的财税征收。在财经政令压力下商人组织协助征收各类地方性税捐和摊派,尽量维持政商合作关系。汉口地方商人组织多次就超出财政预算之外的税捐和摊派与政府进行协商,因整体税负及摊派压力过重与地方政府展开较为激烈的财税抗争。针对过重的税捐和财政摊派提出意见,作为纳税人团体在集体税权表达中寻求对商人财税摊派的减免。汉口商人组织通过商人团体力量,借报刊舆论、财税会议等形式向政府反馈商民诉求以求保护商民财税利益。维护商人利益,减少额外税捐及各种摊派负担,是汉口商人组织参与地方政府财税活动的主要动机。
关键词:
财政 汉口 商人组织 税收 摊派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房海军
用人单位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合理期间,在实务中称为社会保险"空窗期",在该期限内劳动者发生工伤、疾病等风险,相关后果由谁承担?现行法律规定社保经办机构支付保险待遇的条件之一:被保险人参保并缴纳保险费。然而,社会保险关系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依法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其产生时点是劳动关系成立之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保险费缴纳义务也产生于此时,同样,保险人的保险给予义务亦应开始于该时点。即使保险登记并未完成,保险费缴纳义务并未履行,劳动者发生工伤等风险事故的,保险经办机构也具有保险给付义务。
关键词:
空窗期 风险责任 社会保险关系 产生时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文菲 金祥义
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加强金融危机管理和银行风险防范是推动金融体制转变的重要攻坚战。通过从普惠金融视角入手,在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框架下进行理论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结合Bank Scope全球银行数据库和普惠金融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对银行承担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且这一作用对不同样本分类存在异质性。同时,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银行零售存款占比、降低银行平均付息成本,可以减少银行面临的风险;而治理环境的改善,能够放大普惠金融的风险消减作用,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这意味着,出台偏远地区"优存优取"的金融储蓄政策,增强银行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普惠金融的开展,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要义所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君
社会转型以及基层范畴的变动,使得当前基层治理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对基层治理社会化的一种理论阐释,政府吸纳社会不同于行政吸纳社会,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服务。通过对我国基层治理中政府吸纳社会模式的历史分析,当前"政府吸纳社会"模式在"场域"界限、目标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的实现和发展。政府吸纳社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正式登场,其价值与限度表现为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治理,更应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不应只是当作一种政府管理体制,更应注重"参与式行动"治理;不应只注重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创新,还应该大力推进基层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君
社会转型以及基层范畴的变动,使得当前基层治理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对基层治理社会化的一种理论阐释,政府吸纳社会不同于行政吸纳社会,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服务。通过对我国基层治理中政府吸纳社会模式的历史分析,当前"政府吸纳社会"模式在"场域"界限、目标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的实现和发展。政府吸纳社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正式登场,其价值与限度表现为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治理,更应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不应只是当作一种政府管理体制,更应注重"参与式行动"治理;不应只注重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创新,还应该大力推进基层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漕运 国家事务 地方社会秩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卜然然
文学官是汉代地方官学的教师,其设置随着经学的发展而不断细化,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一般明经即可出任,主要职责有管理学校、教授弟子、推行教化、备长官顾问等。文学官在任命与升迁的途径等方面均体现出其官吏属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德权 姜国华 陈冬华
官员治理结构中晋升激励的应用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也可能带来高昂的发展代价,目前尚未有文献定量检验地方官员晋升与辖区经济效率的关系。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1—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领导人职务变动数据库,首次考察了地方官员晋升和地区经济效率的经验关联,并从政绩考核观转型、官员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地方官员晋升与任期内平均地区经济效率负相关,即政治晋升未能有效识别地方的经济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官员越年轻,任期越长,晋升竞争的激励影响越大,晋升与经济效率的负向关联越强。但是,在政绩考核观转型后,政治晋升与经济效率的负向关联有所减弱。本文的发现不仅为近年来...
关键词:
地方官员 晋升激励 经济效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姚金伟 韩海燕
对地方官员政治流动秩序了解得越多,越能破除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执念和迷思。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所以能坚持40年而不变更,根源于第三梯队的人才建设;更进一步地,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也源自中央政府所确立的能力导向型的干部选拔机制,经济发展能力突出的地方官员具有明显优势。在快速经济发展与地方官员政治流动中,地方官员实际任期逐渐由任期制所规定的五年缩水为三年,相应地形成了以"三上二下式倒U型分布"为标志的政治商业周期,具体而言:在一届地方政府五年任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年较快增长,后两年增长速度回落。考察历史上地方官员实际任期,宋明清地方官员实际任期同样不足三年。这就涉及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化和传承,即单一制。面对权力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就探索出了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难题的诀窍——调控官员实际任期,这种政治智慧延续至今,也从根本上巩固了单一制。时至今日,进一步优化地方官员实际任期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迅
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通常以推行、移植内地基层社会组织,使其发生结构性变革。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司地区里甲(保甲)、汛塘、义学的设置与运转,使该地区原有的社会组织施行受到国家权力制约。当国家权力在边疆地区基层社会受阻之时,王朝国家则适当保留少数民族固有社会组织结构,承认其存在合法性,在形式上进行适当改革,以发挥边疆地区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这对新时代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重构 改土归流 清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