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53)
2023(5544)
2022(4811)
2021(4502)
2020(3836)
2019(8611)
2018(8115)
2017(15393)
2016(8400)
2015(8658)
2014(8590)
2013(8442)
2012(7652)
2011(6853)
2010(6765)
2009(5916)
2008(5840)
2007(5093)
2006(4339)
2005(3832)
作者
(24495)
(20660)
(20312)
(19433)
(12933)
(10005)
(9309)
(7945)
(7714)
(7326)
(7118)
(6929)
(6608)
(6395)
(6366)
(6319)
(6297)
(5941)
(5923)
(5764)
(5047)
(4975)
(4899)
(4623)
(4616)
(4609)
(4461)
(4397)
(4176)
(4169)
学科
(30433)
经济(30393)
(24306)
管理(19930)
(16600)
企业(16600)
方法(16306)
数学(14778)
数学方法(14581)
(12083)
农业(9198)
(8358)
中国(7712)
(7676)
业经(6368)
收入(6120)
(5524)
(5282)
贸易(5282)
(5239)
财务(5224)
财务管理(5214)
(5157)
地方(5104)
企业财务(5085)
技术(4992)
(4962)
金融(4962)
理论(4893)
(4869)
机构
大学(115892)
学院(114740)
(45532)
经济(44647)
管理(42260)
研究(40080)
理学(37688)
理学院(37131)
管理学(36285)
管理学院(36069)
中国(28416)
科学(26748)
(25394)
(23467)
业大(20989)
(20685)
(20435)
农业(20269)
研究所(19304)
中心(18286)
财经(16817)
(16259)
(16127)
师范(15915)
(15511)
经济学(14576)
(14193)
北京(14054)
农业大学(13685)
经济学院(13304)
基金
项目(84891)
科学(67335)
基金(63480)
研究(57756)
(57422)
国家(56921)
科学基金(48201)
社会(38229)
社会科(36334)
社会科学(36323)
基金项目(33710)
(33232)
自然(32145)
自然科(31470)
自然科学(31459)
自然科学基金(30942)
(28407)
教育(27520)
资助(25667)
编号(21576)
重点(19590)
(18930)
(17783)
(17710)
成果(17466)
科研(16719)
国家社会(16696)
计划(16624)
创新(16578)
教育部(16114)
期刊
(44208)
经济(44208)
研究(29950)
学报(24228)
(23203)
中国(22370)
科学(20707)
大学(17938)
学学(17255)
农业(15760)
(15359)
管理(14133)
教育(13097)
(9573)
金融(9573)
财经(8365)
技术(8289)
(8269)
经济研究(7645)
业经(7225)
(7188)
(7141)
业大(7109)
农业大学(6016)
问题(5985)
科技(5893)
统计(5712)
(5391)
技术经济(5152)
林业(4918)
共检索到159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葛岩  吴海霞  陈利斯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2011年的连续追踪调查数据,结合多维贫困理论和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儿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持续时间的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并从动态视角分析了中国儿童的跨期贫困状况、城乡差异及其致贫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当贫困临界值为0.3,贫困持续期为3期时,全国49.55%的儿童陷入长期多维贫困,且农村长期多维贫困的儿童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地区;在儿童多维贫困的4个维度、11个指标中,儿童入学、家庭照顾、时间自由和信息获取在不同持续期内对儿童多维贫困的综合贡献度超过70%。在影响儿童长期多维贫困的4个维度、11个指标中,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人口数、社会关系、家庭收入以及区位因素对儿童多维贫困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熙保  周强  
本文利用Alkire&Foster(2011)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和Foster(2009)的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与平均贫困持续时间指数,以CHNs数据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分析了我国的长期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多层回归模型探讨了致贫的宏微观因素。研究发现:长期多维贫困指数不仅能测度家庭贫困程度,还能反映贫困家庭平均贫困持续时间;相比城市家庭,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更高,但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延长,城乡贫困家庭的平均被剥夺深度出现了明显的逆转,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相对于农村更为严重;户籍制度能解释城乡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差异的43%,且能解释城乡贫困家庭的贫困不平等程度的17...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艳云  王曦璟  
首先对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两个标准进行了讨论,分别测度了收入标准下的收入贫困率和三维标准下的多维贫困率。又进一步设计了覆盖率、漏入率和漏出率指标,来反映两个标准下贫困家庭识别、瞄准结果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两个标准将家庭的贫困分为四种类别,分析了与双非贫困家庭相比,不同贫困类型的家庭背后致贫因素的异同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维与多维标准下所识别的贫困家庭不完全吻合,其背后的致贫因素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实践中应该逐渐将两个标准联系起来精准识别贫困并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平  
东北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不同于老、少、边区和山区,致贫因素更为广泛和分散。文章从收入、支出和社会保障3个方面设立了11个影响贫困的具体指标,建立综合多维致贫因素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分析其致贫因素和贫困程度,并利用R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OLS回归,得出劳动力质量因素、农用机械拥有因素、交通工具因素、省内就业因素是影响贫困的主要成分,依据回归分析结果为东北地区的精准脱贫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二鹏  
基于2005—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数据,从主观贫困、消费贫困和收入贫困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老年贫困,并对影响老年贫困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主观贫困发生率最低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消费贫困发生率次之但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而收入贫困发生率最高并有逐步上升趋势。代际与家庭因素中的代际经济支持力度、家庭收入状况、老年人的家庭经济地位,以及社会福利因素中的否享有养老金、社区所提供老年服务的完备程度等均影响了老年贫困的发生,但对主观、消费和收入不同维度的贫困发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瑜  李政宵  马敏  
在精准扶贫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作为规模庞大的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特殊性群体,如何精准识别老年贫困人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采用AF方法从健康、经济保障、生活水准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构建了老年多维贫困指数(MPI),并分城乡、省份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应用比例响应变量回归模型和二值响应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了老年多维贫困在社区层面和家庭层面的致贫因素。研究发现:老年多维贫困在健康、生活水准和社会参与方面的城乡差异最大;整洁无污染的社区环境、健全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有助于降低老年多维贫困发生率,而教育水平低、无子女或子女众多的老年群体更易陷入多维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石智雷  邹蔚然  
本文基于丹江口库区抽样调查数据,从库区农户的当前消费水平、长期资本积累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三个角度分析了库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家庭和外部环境特征对库区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迁移对库区农户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且这一冲击的影响对不同搬迁时间的农户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新事物的态度和其社会资本对他们是否陷入贫困有重要影响,政府对外部环境的改造政策和救助式扶贫对农户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积极效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地位、地貌特征仅对多维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扶贫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方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名望  李礼连  曾永明  
本文运用GIS技术分析江西革命老区空间贫困分异和集聚特征,并采用SLM模型和GWR模型探究其致贫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看,2011—2016年江西各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且非革命老区、革命老区的非片区和片区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速度依次增加。从空间维度看,贫困主要以“高—高”模式集聚在片区,形成空间贫困陷阱;以“低—低”模式集聚在非片区,形成脱贫溢出效应。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片区、非片区及各县(市、区)致贫因素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农村人均收入、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边际脱贫效应较高地区分别集中在革命老区的东南部、东部、东北部、中东部、南部,大部分属于片区;城乡收入比、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的边际致贫效应较高的地区分别集中在革命老区东北部和南部,绝大数属于非片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治文  徐芳  李昊源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多个维度被剥削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反映了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承受的剥削强度。借鉴Alkire and Foeter开发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甘肃省13个村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利用对甘肃省部分农户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5个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28.8%、21.7%、16.3%、7.6%和1.1%;甘肃省农户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削的情况严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强  张全红  
研究目标:分析教育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方法:结合Foster(2009)持续时间分析法和A-F双界线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并选取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明瑟收入方程及其改进形式,重点分析家庭教育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已经成为长期多维贫困的主要贡献因素,其贡献度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教育回报率差异进而影响贫困家庭贫困剥夺深度和贫困持续时间差异,并且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回报率呈明显递增趋势。研究创新:将多维贫困在静态时点上的测度拓展到跨期的动态测度,并从微观家庭所在社区(村)拥有的教育资源和各级教育回报率差异等方面剖析了家庭陷入长期多维贫困的原因。研究价值:为构建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和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强  张全红  
研究目标:分析教育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方法:结合Foster(2009)持续时间分析法和A-F双界线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并选取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明瑟收入方程及其改进形式,重点分析家庭教育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已经成为长期多维贫困的主要贡献因素,其贡献度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教育回报率差异进而影响贫困家庭贫困剥夺深度和贫困持续时间差异,并且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教育回报率呈明显递增趋势。研究创新:将多维贫困在静态时点上的测度拓展到跨期的动态测度,并从微观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亚景  
多维贫困的发生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本文在当前多维贫困的研究中引入了时间因素,考虑了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内源性扶贫理念,强调关注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和主观感受,建立了主客观维度相结合的长期多维贫困的测量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通过多层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及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子群分解下,西部地区对农村整体长期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但随着长期多维贫困持续期的临界值的提高,西部地区在长期多维贫困平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