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7)
2023(14266)
2022(12472)
2021(11841)
2020(9765)
2019(22706)
2018(22280)
2017(43351)
2016(23006)
2015(25705)
2014(25452)
2013(24737)
2012(22375)
2011(19914)
2010(19494)
2009(17553)
2008(16836)
2007(14163)
2006(12093)
2005(10168)
作者
(62816)
(52354)
(51804)
(49449)
(33306)
(25044)
(23657)
(20688)
(19930)
(18223)
(17816)
(17396)
(16269)
(16182)
(16085)
(15717)
(15546)
(15469)
(14874)
(14730)
(12725)
(12538)
(12525)
(11957)
(11643)
(11539)
(11325)
(11318)
(10351)
(10249)
学科
(91120)
经济(91008)
管理(66417)
(63932)
(52590)
企业(52590)
方法(45471)
数学(39306)
数学方法(38754)
(25699)
(23056)
中国(22365)
业经(20521)
(20047)
农业(17994)
理论(17022)
地方(16900)
(15384)
贸易(15379)
(14922)
(14822)
财务(14753)
(14749)
财务管理(14724)
(14313)
技术(14219)
环境(14038)
企业财务(13957)
(12783)
教育(12448)
机构
大学(320028)
学院(317861)
管理(130458)
(125149)
经济(122518)
理学(115113)
理学院(113872)
管理学(111719)
管理学院(111153)
研究(99422)
中国(71904)
(66215)
科学(61955)
(55858)
业大(47182)
(47065)
(46457)
财经(46286)
中心(45860)
研究所(43456)
(43129)
师范(42766)
(42715)
(42342)
北京(40937)
经济学(38203)
(36827)
农业(36227)
(35431)
财经大学(34974)
基金
项目(229370)
科学(181638)
研究(169496)
基金(167708)
(144971)
国家(143729)
科学基金(125140)
社会(107447)
社会科(101662)
社会科学(101638)
基金项目(89559)
(88842)
自然(81317)
自然科(79424)
自然科学(79407)
教育(78731)
自然科学基金(77943)
(74639)
编号(69608)
资助(68302)
成果(55309)
(50881)
重点(50840)
(48056)
(47832)
课题(46773)
创新(44534)
教育部(44373)
国家社会(44161)
科研(43945)
期刊
(128010)
经济(128010)
研究(89583)
中国(51787)
学报(48875)
管理(45885)
科学(45490)
(41888)
(41849)
大学(38118)
教育(37104)
学学(35912)
农业(29472)
技术(27960)
(22149)
金融(22149)
财经(22045)
业经(21918)
经济研究(20887)
(18808)
问题(16786)
图书(16450)
理论(15387)
科技(15357)
(14948)
技术经济(14754)
实践(14160)
(14160)
(13967)
现代(13793)
共检索到434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莹  黄四林  
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我国新时代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往研究更关注客观贫困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忽略了儿童对贫困的主观认知与信念在贫困状态中所发挥的潜在作用。基于内隐理论的视角,贫困观是儿童与周围环境或他人互动中所构建出的一系列与贫困相关的朴素观念和认知模式。通过强调在应对贫困时个体主动性和主体性的重要价值,贫困观的研究为教育扶贫拓展出了新的思路。目前的研究中,儿童的贫困观主要聚焦在贫困推理(儿童对贫富状况的判别并据此对个体品质和行为做出的推断)与贫困归因(儿童对贫富差异原因的认识)两方面。贫困观的个体差异会对儿童在公平分配、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行为和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个体对贫困的看法是可塑的,通过一些间接途径改变儿童的贫困观,将有利于提升贫困儿童的行为表现。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拓展贫困观的内容框架,考察可能造成的其他影响,关注贫困观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群体差异性,最终为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相关依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丁凤琴  王勇慧  王淑莲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对某大学99名贫困生和96名非贫困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贫困生内隐自尊比非贫困生高,外显自尊比非贫困生低,且主要表现在大二和大四学生身上。(2)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分离的,并且在低内隐-高外显和高内隐-低外显组合分布上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赟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逐步推进,我国正在集中人力物力致力于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问题成为了当前日益关注的问题。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要研究分析其贫困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多措并举促进贫困群体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真正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多维视角,以贫困儿童和流动妇女为样本,通过收入贫困FGT方法、多维贫困测量AF方法对我国贫困群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贫困地区儿童以及流动妇女的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原因,由此得出影响我国贫困群体的主要贫困要素,并就如何改善贫困儿童和流动妇女的贫困现状提出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万明  崔静  张建伦  
本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政府有关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贫困人口发生率的影响程度。利用1995~2004年之间和田地区各县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不同类型政府投入的效果。分析表明,政府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如在公共医疗、信息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对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打破贫困与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效果显著。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皓瑜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的终点时间2015年即将到来,教育作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监测目标,受到联合国相关组织、各国政府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墨西哥贫困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在教育千年发展目标的监测框架内,墨西哥政府实施的包括"机会计划"在内的系列措施及其成效,以期为我国贫困儿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玲   胡小兰   黄莉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对促进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开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西部五区县1361名2-3岁半儿童的贝利评估与成长环境调查,采用OLS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究家庭多维贫困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存在滞后问题,轻度滞后和严重滞后率分别为68.92%和42.69%;(2)家庭多维贫困,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收入、就业维度的单维贫困,均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贫困维度的负向影响最大;(3)进一步检验发现,在上述(除就业维度以外)影响过程中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投入发挥了中介效应,其中物质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时间投入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为提升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家庭多维贫困治理机制,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多维贫困家庭加大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物质投入;引导多维贫困家庭注重儿童早期教育时间投入,提升亲子互动质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玲   胡小兰   黄莉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对促进西部地区多维贫困家庭早期人力资本开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西部五区县1361名2-3岁半儿童的贝利评估与成长环境调查,采用OLS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究家庭多维贫困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存在滞后问题,轻度滞后和严重滞后率分别为68.92%和42.69%;(2)家庭多维贫困,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收入、就业维度的单维贫困,均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贫困维度的负向影响最大;(3)进一步检验发现,在上述(除就业维度以外)影响过程中父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投入发挥了中介效应,其中物质投入的中介效应显著,时间投入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为提升西部地区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家庭多维贫困治理机制,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多维贫困家庭加大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物质投入;引导多维贫困家庭注重儿童早期教育时间投入,提升亲子互动质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海彦  王晶晶  
在后精准扶贫时期,基层农村贫困治理呈现出新样态:贫困户的显性贫困维度得到改善的同时,住房、健康和教育等隐性维度仍存在较深的剥夺,尤其是体现在非建档立卡户群体上;在有限扶贫预算和单一基层政治考核制度的双重约束下,扶贫资源的分配过程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瞄准机制的内生缺陷。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贫困剥夺是全方位的,表现在维度上各有侧重,微观差异明显。走出贫困治理的新困境需要调整扶贫策略,将多维贫困的理念深入基层农村,关注多维隐性贫困问题,提高多维贫困识别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分类施策;实现扶贫和社会福利计划的有效衔接;优化基层政治考核机制,建立与村庄微观特征相兼容的多维扶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乡村的贫困治理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作宝  满小欧  
均等比旨在更真实地反映不同家庭的需求支出情况,调整不同结构、不同规模家庭的收入差异。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关注点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均等比,进行了不同的取值设定。对我国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均等比下测得的儿童贫困数值不同,应该在我国儿童贫困问题研究中引入均等比的概念,科学测度儿童贫困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葛岩  吴海霞  陈利斯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0—2011年的连续追踪调查数据,结合多维贫困理论和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儿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持续时间的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并从动态视角分析了中国儿童的跨期贫困状况、城乡差异及其致贫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当贫困临界值为0.3,贫困持续期为3期时,全国49.55%的儿童陷入长期多维贫困,且农村长期多维贫困的儿童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地区;在儿童多维贫困的4个维度、11个指标中,儿童入学、家庭照顾、时间自由和信息获取在不同持续期内对儿童多维贫困的综合贡献度超过70%。在影响儿童长期多维贫困的4个维度、11个指标中,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人口数、社会关系、家庭收入以及区位因素对儿童多维贫困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彩娜  
本实验考察了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在内隐、外显两个层面上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 1 )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均表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分离 ,证明存在内隐社会认知 ;( 2 )在内隐社会认知的偏好测验中 ,所有被试均存在偏好攻击者的内隐态度 ,但正常儿童表现出稳定性 ,聋童却表现出不同年龄间的发展性 ,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稳定性提出疑问 ;( 3 )对反应倾向B″的考察发现 ,所有被试再认测验中的B″均显著低于偏好判断的B″ ,聋童的B″值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表明了聋人在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固执性倾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海燕  申继亮  王晓丽  张莉  
为了考察贫困和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测查了北京、天津、洛阳和南阳四个城市20多所学校的2670名5-8年级儿童,考察其物质资源、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歧视知觉及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物质资源指数、教育资源指数显著低于非贫困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贫困组;(2)贫困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非贫困组,而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贫困组。(3)在贫困与非贫困家庭中,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预测更大。结果说明,歧视知觉比贫困更值得关注,可以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停  李卓  赵梦媛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多元复杂,表现形式特殊多样,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进程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发展自信,重塑发展文化和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有鉴于此,文化基础上的减贫与发展,应该着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发展所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催化剂;搭建发展的平台与空间,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创造条件,以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宇锋  王亚宁  周媛  
"新布客书屋"充实了贵州省贫困地区儿童的阅读资源,为贵州扶贫工作锦上添花。文章论述新布客建立的缘起、新布客品牌以连锁概念运营的历程,探究新布客的构建、内涵、统一运营模式、志愿服务,以及公共馆文化服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传景  韩黎  杨惠琴  张进辅  
为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探讨是否贫困的群体差异,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测量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堪忧;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生,生活事件应激显著少于普通生,心理韧性显著优于普通生;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其心理健康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直接预测心理健康,但贫困生的心理韧性发挥了调节和部分中介效应,而普通生的心理韧性仅有部分中介效应,且贫困生的部分中介效应值高于普通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