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9)
2023(13697)
2022(11665)
2021(10870)
2020(9273)
2019(21536)
2018(21130)
2017(40562)
2016(22432)
2015(25217)
2014(25408)
2013(24693)
2012(22864)
2011(20778)
2010(20643)
2009(18793)
2008(18802)
2007(16836)
2006(14397)
2005(12591)
作者
(63718)
(53594)
(53540)
(50997)
(33719)
(25776)
(24440)
(20861)
(20491)
(18928)
(18195)
(18194)
(16813)
(16712)
(16711)
(16588)
(16417)
(15914)
(15550)
(15403)
(13265)
(13200)
(13021)
(12335)
(12151)
(12003)
(11934)
(11678)
(10846)
(10676)
学科
(95523)
经济(95341)
管理(60878)
(57689)
(48594)
企业(48594)
方法(47014)
数学(40090)
数学方法(39497)
中国(25799)
(24721)
(23735)
(21152)
业经(20227)
地方(19975)
理论(18246)
(16188)
农业(15994)
(15971)
(15585)
贸易(15583)
(15063)
(15037)
财务(14978)
财务管理(14945)
企业财务(14193)
环境(13290)
技术(13099)
(12829)
金融(12824)
机构
学院(322195)
大学(322073)
(128769)
经济(126060)
管理(122345)
理学(106960)
研究(105888)
理学院(105609)
管理学(103415)
管理学院(102802)
中国(76386)
(66964)
科学(66718)
(58565)
(53428)
(52285)
研究所(49033)
中心(49019)
(47827)
业大(47794)
财经(47745)
(45913)
师范(45467)
(43352)
北京(41382)
农业(41276)
经济学(40602)
(38031)
(37522)
师范大学(36762)
基金
项目(220121)
科学(174855)
研究(160367)
基金(160344)
(139590)
国家(138410)
科学基金(119091)
社会(102553)
社会科(96339)
社会科学(96309)
(86922)
基金项目(84878)
教育(77678)
自然(77462)
自然科(75680)
自然科学(75655)
自然科学基金(74330)
(74218)
编号(65830)
资助(65626)
成果(53024)
重点(50774)
(49793)
(47701)
课题(46196)
(45430)
教育部(42982)
科研(42843)
创新(42485)
国家社会(41767)
期刊
(135265)
经济(135265)
研究(87443)
中国(58185)
学报(51533)
科学(47285)
(46261)
(46163)
管理(42634)
教育(41307)
大学(39123)
学学(37004)
技术(32928)
农业(31313)
财经(23834)
(23465)
金融(23465)
经济研究(21614)
业经(21582)
(20497)
问题(18328)
(16371)
(16197)
统计(16175)
技术经济(15757)
职业(15191)
资源(14618)
(14456)
图书(14442)
理论(14242)
共检索到455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鹏  刘铖  
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是经典的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其明确区分了社会事件或规则的三个不同领域:道德领域、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与职业意识研究具有一定的适切性。采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儿童的职业意识具有三重结构,分别是指向“我—他”关系的道德性、指向“我—群”关系的习俗性和指向“我—我”关系的个人性。据此,教育者需要精准分析儿童的职业意识构成、识别儿童的职业意识偏差类型,并将领域重叠问题作为教育资源,通过“发展性讨论”帮助儿童进行职业意识结构的自我调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谷彦慧  
学生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的常见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领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学生违纪行为依据内容性质可以划分到道德、习俗、个人三个领域,而三个领域往往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具体的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成因的追溯表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失衡以及信息假设会导致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但同时教师也应当反思既有规则本身是否合法。进而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回应时,教师既要注重领域适宜性,精确回应不同性质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建构道德氛围和合理使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洪明  
儿童职业意识是儿童对自我、职业及其二者匹配关系的最基本认识,儿童职业意识的启蒙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家庭是承担儿童职业启蒙的重要渠道。儿童职业意识启蒙受家庭环境和父母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影响,与家庭对子女的职业期待交织在一起并与基础教育密不可分。家庭开展儿童职业意识启蒙必须要改变家长自身的职业观念,注重通过劳动岗位、职业参与和职业体验等渠道加以培养,同时家长要深化与学校配合。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国艳  詹雯琪  马思思  李洁旋  
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选取CNKI数据库中有关学龄前智力障碍儿童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对象,将文献关键词作为关键变量,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结果表明:近二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学龄前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融合教育以及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学龄前智力障碍儿童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化,从早期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发展到深入关注该群体心理状况、干预方式,再到聚焦于幼儿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即考察社会支持、特殊儿童群体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裘指挥  张丽  
在界定个人领域内涵的基础上,对120名小学儿童关于个人领域的理解进行了访谈,对教师面对学生个人事件的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个人领域已有初步的理解,但教师没能根据学生个人事件的属性做出恰当的反应。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学生的监督,必须以不侵犯学生的个人领域为前提。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丹  吴帆  
文章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小组社会工作在干预流动儿童情绪方面的作用。文章采用前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的方式,通过干预前后访谈资料的对比分析和个案研究,评定成员改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成员在接受6个月的小组社会工作干预之后,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实验证明小组社会工作的行为干预可以起到改善流动儿童情绪问题的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知津  孙立武  
本文从认知论、领域分析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和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本质。认知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人性化发展的起点,通过领域分析等技术手段最终到达其理论和实践的归宿点———社会认知,从而满足人类的情报需求。最后简单探讨了情报学家的社会角色问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蔡蔚  曾衍桃  
有关儿童习得词汇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假设 :联想学习理论、制约原则论和社会语用理论。本文在分析前两种词汇习得理论缺陷的基础上 ,着重对社会语用认知理论进行了评述。该理论强调 ,具有可塑性的、强有力的社会认知技能是儿童成功习得词汇的关键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帆  杨伟伟  
运用抗逆力理论,从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对应结构为逻辑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发现这两类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既有各自独特的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共性,即成长环境中某种或某些保护性因素缺失,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变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所面临风险因素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最大保护与最小限制"的政策取向,建议从消除制度壁垒、构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升保护因素,构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乡村社会的整体变迁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对乡村教师流动动力的研究需超越已有理论研究范式,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在本研究中,这种视角是基于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视角,即以乡村社会"集体意识"变迁为分析框架,认识不同时期构成乡村教师流动的文化动力。具而言之,乡村社会的"集体意识"经历了"礼"、"个人主义"和"迷茫漂泊感"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这三种"集体意识"分别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出现"坚守"、"单向流动"与"无序流动"三种对应形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俞国良  张雅明  
元认知理论为人们全面深入理解学习不良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对理解学习不良儿童的内部加工问题和发展提高学业成绩的教学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元认知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控制认知过程的高层次思维,它包括两类成分:一类是静态成分,分为知识和动机信念;另一类是动态成分,主要指元认知监测和控制。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在元认知加工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具体学科领域,学习不良儿童静态和动态元认知成分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应以服务教育实践为目的,打破纯实验研究的范式,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发展规律和作用机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加仙  
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一场以脑科学为依据的早期儿童教育运动,该运动的依据是突触发展呈倒U型曲线的研究、关键期、丰富环境的研究、莫扎特效应这四个相互应证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本文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视角来分析该运动中人们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运用与论证方式,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误解。澄清这些错误有利于新兴领域——教育神经科学的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肖海燕  
政府行为变迁对教育发展路向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波兰尼的市场与社会双向互动理论框架,论文以政府行为变迁影响教育发展路向的历程构建了政府行为机理。研究表明,社会"反向运动"中教育事业面临发展效果不理想、发展过程充满探索与跌撞、改革速度迟缓、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困境。改变政府行为选择的主导逻辑、坚定行为原则的稳定和可预期、提高行为技术与治理能力等面向未来的政府行为优化技术,能够为教育发展指明路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海丛  许家成  方平  张旭  李长青  
为探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与CAS认知评估系统之间的关系,对37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和CAS测试。结果显示:轻度智障儿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总分与CAS全量表分极其接近,二者无显著差异;CAS全量表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总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呈显著相关;在CAS测量的四个认知过程中,注意和计划是轻度智障儿童的最薄弱环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AS全量表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CAS认知评估系统能客观地反映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特点,为智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