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8)
2023(2070)
2022(1593)
2021(1769)
2020(1282)
2019(3101)
2018(3213)
2017(4027)
2016(3537)
2015(4021)
2014(4242)
2013(3335)
2012(3055)
2011(2927)
2010(3142)
2009(2451)
2008(2348)
2007(2209)
2006(2056)
2005(1934)
作者
(6699)
(5498)
(5432)
(5388)
(3501)
(2730)
(2667)
(2420)
(2179)
(2046)
(1996)
(1908)
(1844)
(1778)
(1734)
(1723)
(1688)
(1676)
(1657)
(1628)
(1600)
(1475)
(1449)
(1295)
(1290)
(1272)
(1265)
(1231)
(1214)
(1213)
学科
教育(18306)
中国(8118)
教学(5230)
理论(5164)
(3417)
(3154)
改革(3118)
(3078)
发展(3032)
思想(3022)
高等(2974)
(2910)
政治(2889)
教育改革(2786)
思想政治(2781)
政治教育(2781)
治教(2781)
研究(2775)
德育(2757)
管理(2442)
学校(2427)
学法(2307)
教学法(2307)
(2232)
教育学(2195)
计算(2186)
算机(2173)
计算机(2173)
机化(2153)
计算机化(2153)
机构
大学(40245)
学院(35015)
教育(25686)
(17562)
师范(17536)
研究(16613)
师范大学(14892)
(10809)
教育学(10162)
职业(9935)
科学(9326)
技术(8677)
(8047)
北京(8002)
研究所(7411)
教育学院(7392)
(6906)
职业技术(6790)
中心(6154)
(6004)
管理(5851)
技术学院(5668)
(5327)
教育科(5325)
教育科学(5289)
理学(5120)
中国(5007)
研究院(4997)
理学院(4833)
京师(4669)
基金
研究(22743)
项目(20316)
教育(20150)
科学(17522)
成果(13101)
课题(12388)
编号(12311)
社会(11151)
(11018)
基金(10641)
(10530)
社会科(10140)
社会科学(10139)
(9308)
规划(8690)
(8393)
国家(8118)
(7878)
研究成果(7336)
年度(7273)
项目编号(7230)
(6785)
(6494)
重点(6362)
(6340)
教育部(6332)
(6313)
阶段(6293)
(6275)
科学基金(6110)
期刊
教育(43986)
研究(21709)
中国(18600)
职业(10244)
技术(7216)
技术教育(6699)
职业技术(6699)
职业技术教育(6699)
高等(4743)
成人(4586)
成人教育(4586)
(4577)
经济(4577)
高等教育(4224)
大学(4038)
(3968)
论坛(3968)
(3649)
学报(3638)
职教(3506)
发展(3414)
(3414)
比较(3265)
科学(3084)
教研(2744)
高教(2744)
国特(2143)
(2143)
特殊(2143)
特殊教育(2143)
共检索到64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江峰  
羞感中蕴含了人性的秘密、人类价值意识起源的秘密,也蕴含了童心和童性的秘密,因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羞感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羞感是自我保护感而非社会感;引起羞感的决定性事件是"转回自我"而非被他人注视。后者是把羞感混同于耻感或不加限制地把二者合称为"羞耻感"的认识根源。羞感和耻感不仅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别,而且在自我体验的方向上有本质差异。羞感是自然的、自发的,它出于弱的自我并呵护个体的亲密自我,而耻感是后天形成的,它出于强力自我并维护个体的社会自我和尊严感。羞感中的儿童更像是儿童,耻感中的儿童则更接近成人。耻感教育是必要的。但耻感教育必定要借助羞感。蹂躏羞感的耻感教育可能导致反常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芳  李书萍  刘志远  
耻感教育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若没有耻感与良心的萌动、确立,诚信等伦理原则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愿望,重塑企业耻感教育迫在眉睫。耻感教育机制是加强企业管理实效性的根本所在,文章从认同、情感、联动和监督四个维度,阐述了耻感教育机制的构建及其对企业自律这一价值诉求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邵景进  李丹  郭芳  武盼盼  张大均  
为考察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卷入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和情绪适应的影响,以及自主感和能力感可能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31名流动儿童。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父母的智力卷入和情感卷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父母,但父母行为管理卷入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儿童年龄段等可以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父母教育卷入程度;(2)父母智力卷入、行为管理和情感卷入与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父母智力卷入和情感卷入与流动儿童情绪适应呈显著的负相关;(3)自主感和能力感在父母教育卷入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和情绪适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自主感还通过能力感而起间接作用,因父母教育卷入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兴国  
亚里士多德把羞耻定义为"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似乎有伤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羞耻因行事卑劣而被行为者自己所看重的人视为可耻而产生,其构成包括行为的发生、他人的道德评价、行为者的自我认知、情感意向以及痛苦与不安的情感体验。羞耻产生于可耻的事情,同时会对个体未来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羞耻概念启发我们,培养羞耻感虽非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知耻则是羞耻感产生的重要条件。羞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功用,因而其教育的意义亦有其限度。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晶  郭强  陈英敏  武云鹏  高峰强  
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但过度羞怯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性影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羞怯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羞怯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也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对羞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羞怯干预的几种基本心理行为技术,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邓林园  李蓓蕾  靳佩佩  许睿  
为了探讨父母陪伴对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以及此关系是否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间存在差异,对北京市436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陪伴总体处于中上水平,母亲陪伴水平显著高于父亲;(2)城市儿童的父母陪伴水平与自我价值感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3)父母陪伴各维度均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养育陪伴和学习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父亲;(4)无论是城市还是流动儿童,父亲、母亲陪伴均可显著预测儿童自我价值感,两组儿童的父母陪伴对自我价值感的总体作用无差异,只是城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连云  
通过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同学支持和母亲支持对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低自尊组;只有同学支持对于低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邵景进  张莉  张庆华  范李姣  张大均  
通过对536名5-8年级留守儿童公正感、自尊和心理适应(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上年级差异显著,而消极情感年级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各指标在性别和留守时间上差异均不显著;(2)留守儿童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在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正感与消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在花  
以北京1167名3-6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流动儿童学习乐观现状及对学校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对学习比较乐观;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学习乐观得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习乐观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来京时间越长的流动儿童学习越乐观;家庭月收入越高的流动儿童学习越乐观;学习成绩越好的流动儿童学习越乐观;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乐观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学习乐观水平能够显著预测其学校幸福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彭丽娟  陈旭  罗书伟  
为考查流动儿童集体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选取71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总体集体自尊、成员资格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总体集体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公众性集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3)流动儿童转学次数越多,其总体集体自尊和私密性集体自尊水平越低;(4)流动儿童集体自尊与学校归属感显著正相关,具体体现在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和学校融入;(5)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对集体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36.4%。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莉  申继亮  
为考查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成分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内部主观幸福感各成分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仅存在消极情感上,而留守时间上差异不显著。(2)留守儿童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高年级留守女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女生。(3)公正世界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各成分显著相关,其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公正世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云  朱旻芮  
为探讨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交流能力和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随机选取187名智力障碍儿童,实验组112名,对照组75名,利用自主研发的体感游戏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并在实验前后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两组被试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体感游戏对实验组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存在显著影响,实验组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前后测分数无明显差异。这提示,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升均有良好的效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丽君  张碧娴  
目的:考察儿童孤独感、网络交往与交往动机的关系,探索交往动机在孤独感与网络交往时长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方便抽取广州市3所小学和2所初中的915岁儿童688名进行孤独感量表、网络交往问卷、交往动机问卷的调查。结果:(1)初中生在孤独感和网络交往时长、交往动机上均显著高于小学生;独生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融入与社交补偿等两个交往动机强于非独生儿童。(2)孤独感与儿童网络交往时长和交往动机的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动机在儿童孤独感和网络交往时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少年儿童的孤独感和网络交往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