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
2023(1989)
2022(1536)
2021(1691)
2020(1215)
2019(2957)
2018(3084)
2017(3844)
2016(3406)
2015(3911)
2014(4144)
2013(3234)
2012(2970)
2011(2843)
2010(3053)
2009(2386)
2008(2241)
2007(2143)
2006(2002)
2005(1892)
作者
(6242)
(5058)
(5018)
(5004)
(3210)
(2551)
(2461)
(2235)
(1979)
(1900)
(1867)
(1777)
(1726)
(1608)
(1590)
(1583)
(1562)
(1554)
(1548)
(1529)
(1471)
(1414)
(1349)
(1207)
(1201)
(1171)
(1170)
(1150)
(1142)
(1115)
学科
教育(18268)
中国(8105)
教学(5213)
理论(5129)
(3215)
(3157)
改革(3118)
(3047)
发展(3028)
思想(2990)
高等(2973)
(2906)
政治(2862)
教育改革(2786)
研究(2765)
思想政治(2746)
政治教育(2746)
治教(2746)
德育(2722)
学校(2429)
学法(2300)
教学法(2300)
(2220)
教育学(2197)
计算(2167)
算机(2161)
计算机(2161)
机化(2143)
计算机化(2143)
学理(2048)
机构
大学(38428)
学院(33272)
教育(25520)
(17218)
师范(17195)
研究(15802)
师范大学(14599)
(10285)
教育学(10126)
职业(9868)
科学(8589)
技术(8400)
北京(7634)
(7501)
教育学院(7366)
研究所(6883)
职业技术(6741)
(6723)
中心(5778)
(5701)
技术学院(5574)
教育科(5299)
管理(5285)
教育科学(5263)
(5113)
研究院(4776)
京师(4587)
理学(4570)
中国(4399)
(4362)
基金
研究(21981)
教育(19806)
项目(18704)
科学(16283)
成果(12979)
课题(12206)
编号(12076)
(10924)
社会(10772)
(9940)
社会科(9797)
社会科学(9796)
基金(9413)
(8766)
规划(8548)
(7803)
研究成果(7274)
年度(7219)
项目编号(7117)
(7107)
国家(6838)
(6622)
(6299)
(6269)
阶段(6254)
(6190)
(6163)
教育部(6119)
重点(5933)
阶段性(5752)
期刊
教育(43895)
研究(21481)
中国(18260)
职业(10241)
技术(7172)
技术教育(6701)
职业技术(6701)
职业技术教育(6701)
高等(4723)
成人(4572)
成人教育(4572)
(4336)
经济(4336)
高等教育(4205)
(3943)
论坛(3943)
大学(3565)
(3547)
职教(3499)
发展(3394)
(3394)
比较(3262)
学报(2952)
教研(2737)
高教(2737)
科学(2421)
远程(2135)
远程教育(2135)
国特(2118)
(2118)
共检索到61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夏承谦  
儿童的生存与生活是处于诸多关系之中的,儿童是处于生成之中的关系性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既是儿童成长的环境,也是儿童成长的教育资源。关系中的儿童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本真,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顺性发展儿童,基于儿童立场不断重新发现儿童,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在自然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滋润与滋养下过得更富有生趣、幸福快乐且富有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本先  
我国超常儿童研究与教育的省思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超常儿童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从理论上说,具有超常才能儿童的潜在基数非常可观,高达数千万。因此如何对超常儿童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研究和教育,已成为超越个人、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彭兴蓬  邓猛  
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的特殊性,主要在权利主体、权利本质以权利救济等方面得以体现。这些也是特殊儿童教育权利获得救济的前提和基础。对特殊儿童权利的救济难以依靠传统民事救济制度得以实现,还需要援引惩罚性的损害赔偿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景晓娟  程黎  
在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发展超常儿童教育、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保障超常儿童发展权利以服务国家发展利益的必由之路。我国超常儿童教育目前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需正视并重视超常儿童的特殊性以促进差异性教育公平,需改善超常儿童的不利处境以促进补偿性教育公平,需厘清超常儿童教育内在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以促进平等性教育公平。建议通过给予基础保障、落实融合教育、推动科学普筛、教育全域参与、启动专业建设、强化科学研究等措施来促进超常儿童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超常儿童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席卷欧美亚各国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重点推广的项目。我国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关注并研究儿童哲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也为整个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对儿童哲学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原理性的深度研究仍待加强,儿童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前沿之间还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限制了它在教育学界的整体影响力以及对学校实践的指导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品格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下,积极品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积极品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幸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但是对于品格的结构模型及其衍生出的具体测量模型,不同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西方国家基于研究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品格教育项目,试图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氛围、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应重视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的建构,并在完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开展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追踪研究。在实践中则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展的品格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加剧、农村社会衰落,加之城乡教育布局调整,留守儿童的规模迅速扩张而其成长环境趋于恶化,其身心健康和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忧思。学术界近十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的问题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通常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流动而本人留在户籍登记地的O~17周岁人口。因其成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或缺损,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江峰  
羞感中蕴含了人性的秘密、人类价值意识起源的秘密,也蕴含了童心和童性的秘密,因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羞感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羞感是自我保护感而非社会感;引起羞感的决定性事件是"转回自我"而非被他人注视。后者是把羞感混同于耻感或不加限制地把二者合称为"羞耻感"的认识根源。羞感和耻感不仅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别,而且在自我体验的方向上有本质差异。羞感是自然的、自发的,它出于弱的自我并呵护个体的亲密自我,而耻感是后天形成的,它出于强力自我并维护个体的社会自我和尊严感。羞感中的儿童更像是儿童,耻感中的儿童则更接近成人。耻感教育是必要的。但耻感教育必定要借助羞感。蹂躏羞感的耻感教育可能导致反常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林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开始兴起。1891年著名的剑桥方案提出,让智慧出众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四、五、六年中学习四至九年级课程内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树培  
儿童背负了太多的希冀和压力,本该单纯烂漫、充满好奇与活力的儿童被成人诸多自以为是的良好期望压缩成了"微型大人"。本文从这些惯常的行为和态度入手,分析童年的独特地位,儿童的创造欲和精彩观念的意义,对儿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熏陶和养成之价值。教育只有回归儿童本身,其本质和功用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