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5)
2023(4955)
2022(3532)
2021(3109)
2020(2473)
2019(5174)
2018(5394)
2017(10555)
2016(5811)
2015(6589)
2014(6873)
2013(6337)
2012(5580)
2011(4743)
2010(4662)
2009(4366)
2008(4386)
2007(4189)
2006(3834)
2005(3478)
作者
(15533)
(12795)
(12649)
(12283)
(8056)
(6022)
(6010)
(5003)
(4844)
(4542)
(4455)
(4208)
(4124)
(4030)
(3839)
(3793)
(3747)
(3725)
(3718)
(3643)
(3245)
(3070)
(3063)
(3011)
(2920)
(2886)
(2880)
(2793)
(2595)
(2553)
学科
(24475)
经济(24331)
(13459)
管理(13393)
(12523)
企业(12523)
中国(10484)
业经(9951)
(8947)
方法(8790)
理论(7526)
(6709)
地方(5874)
农业(5699)
产业(5436)
(5103)
教育(4970)
(4718)
经济理论(4631)
(4630)
发展(4598)
(4588)
(4581)
企业经济(4540)
数学(4312)
数学方法(4256)
社会(4036)
文化(3752)
(3705)
(3556)
机构
大学(80095)
学院(79903)
(30639)
经济(29919)
管理(28148)
研究(27572)
理学(24089)
理学院(23716)
管理学(23126)
管理学院(22966)
中国(19860)
(17311)
科学(16303)
(14791)
(13873)
师范(13788)
(13318)
(12811)
中心(12405)
研究所(11945)
(11882)
财经(11650)
师范大学(11162)
北京(10871)
(10519)
(10234)
业大(10049)
经济学(9734)
(9593)
农业(8940)
基金
项目(52200)
科学(41790)
研究(41204)
基金(37252)
(31563)
国家(31206)
社会(29143)
科学基金(27030)
社会科(26273)
社会科学(26262)
(20570)
基金项目(19318)
教育(19146)
编号(17691)
(16925)
成果(15672)
自然(15020)
自然科(14700)
自然科学(14698)
自然科学基金(14458)
资助(13833)
课题(12386)
重点(11879)
(11801)
国家社会(11548)
(11395)
项目编号(10881)
(10622)
(10434)
(10378)
期刊
(39043)
经济(39043)
研究(25883)
中国(19296)
教育(14560)
(13006)
学报(12483)
科学(11782)
(11689)
管理(11266)
大学(10190)
学学(9318)
农业(8592)
业经(6779)
(6718)
金融(6718)
财经(6355)
技术(6186)
经济研究(6035)
图书(5635)
(5578)
问题(5513)
(4698)
书馆(4437)
图书馆(4437)
(4277)
社会(4209)
现代(4097)
(3859)
论坛(3859)
共检索到125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东娇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星贵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留守儿童缺乏健全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他们的社会化行为规范、角色定位、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社会化素质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从加强学校教育、社区管理、家庭教养等多方面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够或价值偏离的现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丽华  
在以电视为主体的电子媒介普及的今天,电视已成为家庭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支柱。1992年到1993年的全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研究发现,电视是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介,约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3至5次,在大城市中,看电视的次数更多一些。由此可见,看电视已成为当代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可直接通过电视来了解自然环境的状况,接受某些知识,并掌握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可以说,电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送给当代儿童的特殊礼物,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新动因,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大众媒介的作用,甚至可与家庭、学校等的影响相匹敌。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电视作为儿童接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佳楠  王赣华  
儿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日益剧增,本文从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其深层原因。并基于消费者社会化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归纳影响儿童消费者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如家庭、同龄人、媒体、文化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钰  郭达  刘承芳  
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尚待研究。基于2019年云南省某县农村1 024个5~25月龄儿童及其家庭的一手调查数据,分析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对0~3岁儿童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样本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至少有一种滞后的比例为86%;(2)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因儿童的性别而异,对女孩表现出更加传统的性别社会化态度;(3)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越传统,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滞后的可能性越大;(4)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主要通过改变养育环境(如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行为、管教方式)影响儿童早期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钰  郭达  刘承芳  
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在儿童性别社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尚待研究。基于2019年云南省某县农村1 024个5~25月龄儿童及其家庭的一手调查数据,分析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对0~3岁儿童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样本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至少有一种滞后的比例为86%;(2)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因儿童的性别而异,对女孩表现出更加传统的性别社会化态度;(3)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越传统,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滞后的可能性越大;(4)照养人的性别社会化态度主要通过改变养育环境(如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行为、管教方式)影响儿童早期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侯春在  
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存在着某些非预期的、非有意识指导的、甚至与教育者的愿望以及所提供的榜样相逆的模仿事实 ,从教育的角度看 ,这是一种隐性模仿。它以感染模仿、泛化模仿、过程模仿的形式发生 ,或以反模仿和滞后模仿的形式存在 ,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具有或正向积极或负向消极的重要作用。教育者必须关注过程、关注意义、关注儿童的纯洁与真诚 ,有意识地引导这种隐性模仿 ,使儿童社会化发展导向积极与健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于晶  
 人的社会化发展需要一生的时间,而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发展是一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家庭而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家庭成员的素质以及由此创设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质量是推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优化和提升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要素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的首要工作。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晓利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章宁  
文章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采用社会学的整合视角,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并对影响整合状况的原因做了探索性的分析。结论认为,从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与其居住的社区之间的整合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尽管时间在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他方面如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都对这种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华  
儿童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生存状忿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尊重并获得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价值时,他们在社会中就居于主体地位,也自然允分享有生活的权利、探究的权利。这既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反之,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忽视,儿童就只剩下附属价值、工具价值而被动地依附于成人,他们就在社会中居于工具地位,没有生活的权利而只能为生活做准备,没有探究的权利而只能被动接受成人安排好的一切。这既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的标志,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继续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斌  
一、引言 每个民族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文化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运用广播、影视、小说、戏剧等形式,凭借奖励、惩罚等手段,使男女儿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而性别角色也就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郭小钗  
文章在回顾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消费者社会化理论和资源理论,构建了儿童对家庭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力(简称儿童影响力)之影响因素整合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对338位学龄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家庭购买决策的不同阶段,影响儿童影响力的因素不同。在问题提出阶段,影响儿童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朋辈互动、概念导向沟通、儿童产品知识、社会导向沟通和媒体展露水平;在信息搜寻/最终决定阶段,儿童的影响力则主要受概念导向沟通、朋辈互动和社会导向沟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文涛  谢家智  
文章从心理、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视角,通过提出预期社会化的形成与传导机理,构建"心理(预期社会化)→行为(资产选择行为)→结果(财产性收入)"的分析框架,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等估计技术,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检验了预期社会化影响资产选择行为与财产性收入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预期社会化促进了家庭的金融投资行为,加快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但是预期社会化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效应并非同质,家庭预期社会化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加剧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文章的研究结论不仅为解释家庭财产性收入积累与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