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1)
2023(2428)
2022(2166)
2021(2190)
2020(1664)
2019(3867)
2018(3876)
2017(6369)
2016(3958)
2015(4932)
2014(5299)
2013(4718)
2012(4349)
2011(3872)
2010(4109)
2009(3411)
2008(3560)
2007(3475)
2006(2980)
2005(2763)
作者
(10893)
(8752)
(8719)
(8366)
(5457)
(4319)
(4272)
(3534)
(3350)
(3320)
(3084)
(2976)
(2916)
(2873)
(2681)
(2655)
(2642)
(2544)
(2493)
(2481)
(2382)
(2282)
(2195)
(2104)
(2092)
(2020)
(1968)
(1893)
(1863)
(1846)
学科
教学(9473)
管理(9299)
(8351)
经济(8334)
(7474)
(6475)
企业(6475)
理论(6228)
学法(6044)
教学法(6044)
教育(4792)
学理(4228)
学理论(4228)
中国(3478)
(3380)
(3226)
(2799)
业经(2652)
(2556)
组织(2481)
(2409)
财务(2398)
财务管理(2380)
方法(2367)
(2308)
企业财务(2188)
地方(2179)
农业(2113)
研究(2064)
(2017)
机构
学院(52672)
大学(49215)
管理(13982)
研究(13899)
(12513)
经济(11841)
理学(11147)
(11135)
(10948)
中国(10921)
理学院(10873)
师范(10811)
(10531)
管理学(10319)
管理学院(10214)
职业(10146)
技术(9807)
科学(9489)
(8965)
教育(8698)
师范大学(8288)
(8139)
北京(7427)
中心(7351)
技术学院(7328)
(7316)
职业技术(7190)
(6315)
研究所(6190)
(6164)
基金
项目(26776)
研究(24278)
科学(18607)
教育(14567)
基金(14064)
编号(13094)
(12909)
成果(11937)
(11240)
国家(11023)
社会(10768)
课题(10372)
社会科(9902)
社会科学(9900)
(9875)
(9610)
科学基金(8987)
项目编号(7551)
基金项目(7161)
(6970)
研究成果(6693)
规划(6690)
大学(6473)
资助(6311)
重点(6293)
教学(6162)
(6146)
(6145)
阶段(6125)
(6077)
期刊
教育(22119)
(19815)
经济(19815)
中国(18029)
研究(17555)
(8512)
技术(8425)
学报(6918)
职业(6806)
管理(6541)
(6097)
大学(5465)
图书(5267)
科学(5262)
学学(4478)
技术教育(4406)
职业技术(4406)
职业技术教育(4406)
(4311)
金融(4311)
书馆(4149)
图书馆(4149)
业经(3972)
农业(3927)
(3814)
论坛(3814)
财会(3708)
成人(3224)
成人教育(3224)
(2994)
共检索到90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李彦霖  
儿童散文诗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是优美的意境、拟人化,富有人情味。它不仅语言优美、凝练、结构短小、内容生动,而且从儿童视角出发,是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也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散文诗教学的组织和指导中,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汤琛  
冯至散文的诗性品质表现形而上的超验意味,和冯至作为诗人的性格气质、趣味才情和美学追求紧密联系一起;在外在表象中,诗性一直流荡于冯至散文中的意境的构筑、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诉求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种整体上的散文诗性美。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春青  
古代女子创作的散文作品展示了较为丰富的女作者形象及其精神世界。明中期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明显受到注重女子创作"德性之美"的文化导向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以"重情"对"明德"的导向及其创作传统进行了重构,呈现出才德兼美、德情统一的价值取向。部分女作者具有自觉的"立言"意识,希望通过文学创作称名于后世,她们对实现个体价值有潜在追求,作品表达了对于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对传统女性境遇的审视与质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树林  
我喜欢读散文,总觉得有百读不厌之感.散文,形散而神凝,好像淙淙溪流,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倾诉着沧桑的变幻.其实,一篇好的散文,何尝不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好诗呢?诗贵凝练.散文的文笔也是那样的幽美而凝练.散文是不散的.你读过鲁迅的散文吗?每读一次,总觉得有新的感受,新的启示,总觉得新鲜,总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如听了一篇新的乐章,读了一束优美的诗,使人在这种感受中,体验到辛酸的讽刺,淋漓的嘲骂,泼辣,诙谐而幽默.你读过朱自清的散文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杰英  
简帧是台湾散文作家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其文章以狂狷不灭、孤意不绝而著称。读简帧的书经常为其散文的刚健和柔情所打动,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之所以能水乳交融,与其发自内心的水情结有着深刻的联系。水的刚性、柔性、流动性,都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简帧的散文中。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由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任天石、博士生马佳选评的《今文观止——中国现代美文精品》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三百年来,精选了中国历代散文佳作的《古文观止》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编选的《今文观止》则精选了“五·四”至当代我国大陆以及港台海外华人作家不同风格的优秀散文五十九篇,琳琅满目,异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邹芳芳  
现代散文不似诗歌般高度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感,但大部分的散文篇目文辞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吟诵文本的语言,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教材中散文吟诵的类型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散文篇目依据其内容和情感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吟诵的类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诗东  
关键词: 刘诗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耿银贵  陈鑫  王丽艳  
基于高职体育教学中采用的"三基"教学模式和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局限,采用在教学过程中将两个专项课程在一个课堂中结合的欣赏型体育教学模式。在进行这一模式过程中,开设体育运动项目时要考虑到场地、器材、师资等客观因素,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余婕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基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挥自强不息的能动性的教学改革新方略,与传统的问题解决型教改思路不同,它通过正向提问和平等对话的探询方式,关注教与学中的成功经验,启发被探询者主动地变革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本文探讨了欣赏式探询对会计教学改革的积极效用,阐述了在会计教学改革中运用欣赏式探询时应遵循的原则,并基于"5D"循环模式分析了其实施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丽华  
尽管"教师的儿童研究"已经体现在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条文中,但对其本质的探寻仍然很重要。笔者从教师研究和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异同出发,提出"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本质是以儿童个体及其成长为核心开展的研究,通过儿童研究发现每位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并创造儿童知识。然而,我国的教师研究关注于教材教法甚于研究儿童,其研究下意识地控制了儿童的成长并难以走出模仿的误区。据此,转向儿童个体、在儿童研究中学会研究儿童、为教师的儿童研究提供支援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突围的基本理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苗贵松  
文章以近年来大型古籍整理成果《清代诗文集汇编》为考察依据,梳理出常州词派主要作家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谭献7家所创作的72篇题画散文作品。常州词派作为有清一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强调寄托的文人群体,题画散文作品成为他们抒发儒家理想、与论词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脉相承的不二法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海利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儿童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创新理论知识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校内外实训等方面阐明了观点并开展探讨实践。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飞海  
作为一名有着满族"旗人"裔脉身份记忆的现代平民作家,老舍的散文创作始终流露出浓厚的伦理意识。其具体形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抗战风云所激荡的政治氛围下,对"国家至上"原则的坚守;二是基于个人平民的身份记忆,不忘对日常的世俗人伦关系进行细致的摹绘;三是因濡染现代思潮,老舍终其一生对个体生命的本真和自由进行了不懈的追寻。多重伦理形态的书写,在彰显老舍深厚而博大的伦理情怀时,也可管窥其伦理认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所呈现的复杂内涵与特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