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41)
2023(3775)
2022(2983)
2021(3071)
2020(2263)
2019(5179)
2018(5301)
2017(7825)
2016(5582)
2015(6153)
2014(6298)
2013(5334)
2012(4816)
2011(4675)
2010(4996)
2009(4315)
2008(4153)
2007(3860)
2006(3689)
2005(3443)
作者
(13283)
(10833)
(10766)
(10639)
(6821)
(5385)
(5116)
(4555)
(4126)
(3930)
(3701)
(3695)
(3525)
(3522)
(3476)
(3452)
(3441)
(3256)
(3150)
(3146)
(3107)
(2920)
(2619)
(2602)
(2521)
(2500)
(2475)
(2408)
(2293)
(2257)
学科
教育(18859)
(10481)
(10461)
经济(10452)
中国(9791)
管理(9368)
理论(7992)
环境(7240)
教学(6253)
(5273)
生态(4941)
发展(4448)
(4326)
(4239)
(3731)
思想(3670)
经济学(3548)
政治(3526)
研究(3471)
(3411)
(3342)
改革(3206)
(3147)
资源(3103)
(3101)
企业(3101)
高等(3083)
思想政治(2973)
政治教育(2973)
治教(2973)
机构
大学(71796)
学院(66460)
研究(29084)
教育(27416)
(22269)
师范(22186)
师范大学(18612)
科学(18192)
(17763)
(16493)
管理(16425)
经济(15816)
(14470)
理学(13775)
中国(13765)
研究所(13418)
理学院(13386)
管理学(12833)
管理学院(12685)
北京(12469)
(11904)
技术(11720)
职业(11611)
中心(11588)
教育学(10707)
(10527)
(9268)
(8862)
研究院(8437)
业大(8403)
基金
项目(41523)
研究(38072)
科学(33754)
教育(26045)
基金(25533)
(21853)
国家(21503)
社会(20897)
社会科(19297)
社会科学(19294)
编号(18159)
(18024)
成果(17880)
(17719)
科学基金(17082)
课题(16383)
(14286)
基金项目(12527)
规划(12206)
重点(11474)
(10726)
(10470)
项目编号(10422)
(10260)
(9964)
研究成果(9669)
资助(9642)
教育部(9388)
(9355)
自然(9249)
期刊
教育(46487)
研究(29536)
中国(24094)
(20485)
经济(20485)
职业(10863)
学报(10313)
技术(8873)
大学(8479)
科学(8293)
(7279)
技术教育(7070)
职业技术(7070)
职业技术教育(7070)
学学(6089)
(5609)
农业(5442)
高等(5187)
(4970)
论坛(4970)
成人(4853)
成人教育(4853)
图书(4807)
(4671)
高等教育(4518)
管理(4509)
发展(4011)
(4011)
职教(3683)
书馆(3547)
共检索到111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锋  
媒介生态理论是对媒介环境的整体研究,它关注媒介技术对大众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媒介技术应用与控制所作出的努力。本文在分析媒介生态理论、考察媒介教育三种目标取向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生态学理论儿童媒介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即媒介知识与应用能力、媒介批判能力和媒介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左璐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媒体发展中心陈明欣主任兼编审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成人教育传播研究——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一书,于2018年1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所谓,"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该书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深入地探讨成人教育传播问题的专著,拓展了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填补了成人教育传播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通过极强的逻辑主线对成人教育传播展开鞭辟入里的论述,立足于跨学科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视角,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传播所处的生态环境,针对不同的问题及归因提出了促使成人教育传播效益最大化的适切性路径,值得成人教育学科研究者研读思考,也对于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目的是要对抗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扰,随着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如今在许多国家得以实践,其主旨逐渐从最初的抵抗与防疫转向解放与赋权。我国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时间还不长,研究与实践基础都很薄弱。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对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非常模糊,存在许多出于直觉而产生的误解。本文试图阐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如内涵、师资、立场等,以期引发大家对这一议题的探讨,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树培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益处,我们欣然享受所得的同时,需要对可能的所失与风险保持同样的敏感。我们需要打破技术迷思,在无边界的媒介信息泛滥中珍视注意力的平衡,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生态中修炼自己的理性探询能力,进而在伪民主的媒介空间进行理性的沟通、确立自我的声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锋  
日益普及的大众媒介正影响着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媒介环境完全代替儿童的自然环境时,儿童就有可能失去其天真本性,主体发生异化。本文正是针对儿童生活在媒介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诉求儿童自我异化的原因,分析儿童媒介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锋  
大众媒介在给儿童带来新鲜与便利时,也制造着前所未有的麻烦和困扰,如何保障儿童在媒介社会中健康成长是我国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媒介本身出发,分析媒介的本质含义,考察儿童媒介教育的历史进程,借鉴国际媒介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儿童媒介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自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热情与探索实践至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已无可置疑,但在如何恰当地认识与理解其内容选择、价值取向、主体定位等问题上仍有不小的探讨空间。笔者基于一些学者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建议与忧虑,选择了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与阐释,认为在内容选择上不必紧追新兴媒介技术形式,而应坚守媒介素养教育一以贯之的批判性反思与道德性实践这一核心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应追求保护主义取向与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平衡;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媒介经验和思想,并且邀请与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媒介世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在电子媒介时代,由于儿童教育的成人化与商品化、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疏离,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极有必要。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文本概念得到拓展,核心在于过程技能而非内容知识,是一种合作性批判性探究。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三个常见误区:对新媒介技术过度悲观或盲目乐观;弱化或否定大众文化的价值;媒介批判与媒介制作的失衡与偏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莹  
当前,农民阅读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收入水平差,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出版物匮乏、缺少精品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阅读。媒介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应用媒介生态学分析农民阅读问题可以建立整体、系统的认知观念,基于农村阅读生态系统中阅读者、生产者和保障者三要素分析我国农村阅读生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对农村阅读生态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发现:乡村社会内在的信息需求将会不断得到激发,科技因子的干预会为农民阅读提供新的可能,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宏钰  崔雨芳  房阳洋  
随着家庭中屏幕媒体的普及,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在干预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21 61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获得人口学信息,采用中文版儿童能力指数量表并基于父母报告对家长的媒介干预以及儿童早期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探究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及其与学前儿童发展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家长对学前儿童的媒介干预包括限制性干预、照看性主动干预、教育性主动干预和无目的性干预等方式;(2)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儿童的性别、年龄、同胞数、户口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3)教育性干预和限制性干预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发展结果,照看性干预和无目的性干预负向预测学前儿童发展结果;(4)家长有必要不断改善媒介干预方式,促使儿童从屏幕暴露中获益。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珏  
芬兰作为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创国,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芬兰媒介教育模式是:将媒介素养主题正式纳入到国家核心课程体系中,利用学前教育和小学课间活动开展系统而有效的儿童与媒介计划,同时倡导学校、政府、媒介业、家庭共同营造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习情境。其核心思想是:以跨媒体、跨学科的形式渗透在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发展儿童认知、情感、技能和思维为目的来整合资源;公共机构和私人领域之间充分信任,积极配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轶事记录表明,无论是口述时代、书写时代还是读图时代,对媒介的不同应用方式都起到过划分人群的效果。不同时代都出现过媒介鸿沟,媒介鸿沟不是数字时代的专利。教育一方面参与制造了各种媒介鸿沟,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种媒介鸿沟形成干预。当前,新媒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然而,上述研究发现表明,媒介鸿沟不会因为技术更新而自动消失,劣势人群对于新媒介的态度进一步拉大了他们和优势人群之间的距离。带动人们放弃低劣的媒介应用方式是民主时代的教育技术派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德刚  
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既未展现出与快速发展的媒介产业相匹配的影响力,也未能获得政府政策的正式性关注,本土教育目标缺乏导致的理论范式混杂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要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目标,既要参照国外经验,更要回归我国国情、回归传统、回归当前实践,需要遵循价值内涵动态平衡的原则,坚持普适性与独特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鉴于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该由媒介权利意识与媒介参与能力、媒介公共理性与公共责任、媒介民主意识与民主生活方式、媒介思辨能力与媒介自主人格等四大维度共计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八大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对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媒介技术的进步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手段,也引发教育学界关于“学习与媒介是否相关及如何相关”的学术争鸣。强媒介派认为,媒介技术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弱媒介派认为,媒介技术不能提高学习效益,但是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研究表明,媒介技术既不能带来学习效益,也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是会引发学习范式的转型。当今时代正处在主导媒介从电子技术向信息技术转型的过渡期,信息技术正逐步开创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学习范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廓清信息技术开创的新型学习范式。在媒介转型的过渡期,教育研究者需要警惕“后视镜思维”的干扰,运用前瞻性思维引领新媒介主导的学习范式转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刘振芳  
工具语言是客观描述和解释一切文化的元语言,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将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对话媒介,对于破除文化中心论和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双向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时代价值包括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国际理解教育、丰盈比较教育学生命力和增强比较教育研究成果解释力四个向度。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树立以和合共生为目标的教育发展理念,构筑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明确以双向理解为导向的交往行为规范,建立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平等对话关系,是工具语言作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对话媒介的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