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
2023(1198)
2022(892)
2021(893)
2020(722)
2019(1518)
2018(1432)
2017(2494)
2016(1381)
2015(1420)
2014(1381)
2013(1358)
2012(1285)
2011(1256)
2010(1320)
2009(1308)
2008(1304)
2007(1168)
2006(1089)
2005(1088)
作者
(4051)
(3391)
(3360)
(3301)
(2124)
(1622)
(1596)
(1462)
(1240)
(1190)
(1115)
(1099)
(1097)
(1059)
(1041)
(1031)
(1016)
(1011)
(1010)
(988)
(986)
(857)
(842)
(822)
(757)
(750)
(727)
(716)
(705)
(697)
学科
(5828)
(5646)
经济(5641)
中国(2581)
教育(2263)
经济学(2247)
理论(2028)
(1651)
金融(1651)
(1524)
银行(1517)
(1513)
管理(1468)
(1362)
业经(1341)
总论(1195)
图书(1163)
书馆(1115)
图书馆(1115)
中国金融(1092)
方法(1068)
(1039)
企业(1039)
教学(973)
信息(956)
(950)
(913)
产业(898)
图书馆学(875)
研究(846)
机构
大学(22479)
学院(19614)
研究(8576)
(6980)
经济(6825)
科学(5742)
中国(5510)
(5377)
师范(5333)
(5178)
管理(5173)
师范大学(4610)
(4575)
教育(4520)
研究所(4232)
理学(4191)
理学院(4031)
管理学(3845)
管理学院(3798)
中心(3577)
北京(3515)
(3356)
(3195)
(3149)
经济学(2968)
(2811)
农业(2680)
(2591)
财经(2555)
业大(2545)
基金
项目(11439)
研究(8921)
科学(8540)
基金(7644)
(6777)
国家(6682)
社会(5386)
科学基金(5116)
社会科(4934)
社会科学(4934)
教育(4739)
成果(4290)
(4265)
(3929)
编号(3740)
基金项目(3499)
资助(3227)
课题(2834)
重点(2778)
自然(2768)
自然科(2678)
自然科学(2677)
自然科学基金(2634)
(2541)
(2466)
项目编号(2466)
(2459)
(2415)
(2359)
大学(2349)
期刊
(8622)
经济(8622)
研究(7216)
教育(6549)
中国(5346)
学报(4819)
科学(3262)
大学(3146)
图书(3099)
(2883)
学学(2626)
(2489)
书馆(2401)
图书馆(2401)
农业(1953)
管理(1633)
经济学(1571)
财经(1554)
(1449)
金融(1449)
经济研究(1410)
(1364)
(1284)
技术(1272)
情报(1243)
(1226)
国特(1120)
(1120)
特殊(1120)
特殊教育(1120)
共检索到33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钱雨  
儿童哲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其实相关的研究已经分为二大流派,分别以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和哲学家马修斯为代表。他们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各自的著作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友谊由来已久,相互保持对话与联络已有近半个世纪了。不过,他们的研究志趣各有不同,对"儿童哲学"的意义持有不同的理解,并影响着儿童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就是试图对这两种儿童哲学的意义进行辨析,并认为马修斯的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欣赏儿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吴岩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澍  
2019年,距离李普曼儿童哲学小说《聪聪的发现》创作完成已经走过50个年头,李普曼开创的这一事业也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儿童哲学研究范式亦发生明显变化。在价值范式上,李普曼主要针对学校教育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以儿童哲学重构学校教育;之后的研究者更加关注儿童哲学本身的质量。在理论范式上,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主要建立在杜威、米德、维果茨基等人认识论思想上;之后的研究者则拓展到了福柯、阿甘本等生命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上。在实践范式上,李普曼采取了独立设置儿童哲学的方式;之后的研究者则基于本土立场采取了多样化的实践方式。这些范式转换带来的启示有:儿童哲学当走实践哲学取向,关注其带来的观念变革,实践方式应多样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倩  于伟  
儿童哲学强烈的工具主义取向使儿童哲学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面临诸多质疑。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马修斯一方面揭示了儿童概念中的主观偏见,另一方面用"思想实验"在儿童与哲学间建立起联系。他通过儿童在哲学上的天赋、力量和价值,向人们传达出儿童有能力、也有权力与成人一起去改变世界。这种观点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它强调儿童哲学本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把儿童哲学从儿童哲学课程、哲学探究方法中解放出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凌  曹能秀  
儿童哲学是产生于当代美国 ,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门学科课程 ,“探究群体”是儿童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实施途径。本文在阐述“探究群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比较分析了儿童哲学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异同 ,认为儿童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杜威的教学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建鲲  庞学光  
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面临着:西方的儿童哲学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缺乏相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我国缺乏追求理性和培养未成年人理性思维的传统;各级教育机构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缺少合作等问题。而康德对"知性"能力的阐述,当代心理学对"灵商"的挖掘,则为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树立相应的学校教育观念指明了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人类思想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哲学家的诞生。其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能力有赖于必要的训练,而哲学教育是训练儿童哲学思维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其三,奠基儿童的幸福人生。其根据在于哲学教育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儿童一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并能通过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将痛苦转化为幸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振宇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席卷欧美亚各国的教育改革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重点推广的项目。我国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关注并研究儿童哲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也为整个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对儿童哲学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原理性的深度研究仍待加强,儿童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前沿之间还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限制了它在教育学界的整体影响力以及对学校实践的指导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倾听教育的理念虽早已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却在现实的实施中处处碰壁。儿童哲学与倾听教育在理念上有着天然的相契之处,它通过将教室转变为探究团体来帮助老师与学生共同收获"思考的耳朵"。通过分析儿童哲学中"倾听"的内涵与意义,在如何贯彻倾听教育的问题上将获得新的启发,以此推动教育活动中"倾听关系"的重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东  
1970年代,美国哲学家李普曼首倡儿童哲学课(philosophy for children,p4c)并迅速发展为"运动"而风靡世界。汉语圈通常将philosophy for children译为"儿童哲学",而当一旦深度讨论p4c时,就会发现将其译为"儿童哲学"会导致不便,因与其密切相关的概念亦可称为"儿童哲学"。所以为了讨论方便,我将p4c译为"儿童哲学课"。李普曼之所以倡导儿童哲学课,是因为当年美国公众对越战的讨论水平相当低劣,以至于他认为,到大学再开哲学课太迟,只有尽早让儿童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东  
"何谓儿童"、"何谓哲学"以及"何谓教育",这些追问与寻求是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课应当围绕"儿童的哲学"来展开,使"儿童的哲学"按其本性在儿童发展的内在时间(即儿童的自然时间而非机械钟的时间)里从容而充分地展开。儿童哲学课应当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面向儿童的全部生活,应当允许和鼓励儿童以其"一百种语言"来"做哲学"。如果儿童哲学课合理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那么,它就可以帮助儿童在思与诗的道路上充分展开其天性、天赋、天命,它便可望成为那些谋求儿童整全发展的其它课程的楷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如何将源于西方的儿童哲学项目本土化是过去三十年以来教育者们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而从中国智慧传统的奠基者及其教学实践出发来重思和发展儿童哲学的既有模式,则是化解此问题的必由之路。孔子的对话教学在"无知"精神的秉持、对主动与独立思考的强调、对相互学习的重视,均可表明它与基于苏格拉底对话的儿童哲学存在相通之处,据此可将探究团体的目标、取向和策略予以重构和创新,从而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伟  
儿童哲学的兴起对儿童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儿童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化倾向却不得不谨慎提防。文章认为,存在着两种面孔的儿童哲学,这两种面孔的儿童哲学都有可能走向浪漫化,对"作为普遍哲学的儿童哲学"、"儿童的哲学"以及"作为隐喻的儿童哲学"来说尤其如此。儿童哲学的浪漫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感性自我的确立、通过艺术获得解放以及重新发现自然三个方面。文章通过对儿童哲学的法理分析,在法权与伦理、独立性的界限、自由的限度三个层面,反思与批判了这种浪漫化倾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敏希  
提问是儿童哲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好的提问策略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儿童哲学既重视对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继承,也重视进一步的改良与创新,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中提出了更为符合儿童经验特征的提问与探究方式。从儿童哲学对提问的研究可以看到,它试图建立起儿童提问与儿童思考之间的联系,而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同样关注提问与促进理解之间的本质关联,因此借由解释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儿童哲学的提问活动产生为更深入的解读与思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本余  
儿童的尊严是儿童发展的最高价值,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立且自足的价值,因之,儿童的尊严是平等的。儿童的尊严为个体提供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儿童尊严不仅是儿童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还是儿童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为教育行动设立了最低准则,尊重儿童尊严成为一种无条件要求。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高理想,它又设定了教育行动的明确方向,教育必须"为了儿童"和"通过儿童"。不正义的教育通常误置儿童尊严的基础,致使儿童尊严由一种目的性价值降低为一种条件性价值,最终导致儿童尊严的贬损和失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