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22)
- 2023(2824)
- 2022(2443)
- 2021(2386)
- 2020(1967)
- 2019(4630)
- 2018(4391)
- 2017(8709)
- 2016(4452)
- 2015(4736)
- 2014(4645)
- 2013(4440)
- 2012(4360)
- 2011(3900)
- 2010(4053)
- 2009(3637)
- 2008(3577)
- 2007(3252)
- 2006(2906)
- 2005(2687)
- 学科
- 济(19781)
- 经济(19755)
- 业(12640)
- 管理(10399)
- 企(10022)
- 企业(10022)
- 方法(7248)
- 中国(6432)
- 数学(6260)
- 数学方法(6219)
- 农(5975)
- 结构(5435)
- 财(5129)
- 制(5005)
- 产业(4297)
- 学(4235)
- 体(3936)
- 业经(3934)
- 融(3903)
- 金融(3903)
- 地方(3834)
- 农业(3749)
- 贸(3657)
- 贸易(3654)
- 银(3613)
- 银行(3604)
- 易(3569)
- 行(3477)
- 体制(3341)
- 产业结构(2946)
- 机构
- 大学(65101)
- 学院(63241)
- 济(29714)
- 经济(29234)
- 研究(25481)
- 管理(23395)
- 理学(20140)
- 理学院(19878)
- 管理学(19548)
- 管理学院(19422)
- 中国(18360)
- 科学(14301)
- 京(14141)
- 财(13425)
- 所(12927)
- 研究所(11807)
- 中心(10810)
- 财经(10776)
- 农(10020)
- 经(9881)
- 经济学(9846)
- 范(9179)
- 北京(9178)
- 江(9164)
- 院(9121)
- 师范(9080)
- 经济学院(8897)
- 业大(8384)
- 财经大学(8109)
- 农业(7691)
- 基金
- 项目(42700)
- 科学(34392)
- 基金(32385)
- 研究(31539)
- 家(29472)
- 国家(28761)
- 科学基金(23990)
- 社会(21315)
- 社会科(20235)
- 社会科学(20226)
- 基金项目(16786)
- 省(15422)
- 自然(14683)
- 自然科(14318)
- 自然科学(14313)
- 教育(14309)
- 自然科学基金(14100)
- 划(13469)
- 资助(13050)
- 编号(11801)
- 成果(10355)
- 部(10155)
- 重点(10098)
- 发(9601)
- 国家社会(9369)
- 创(8851)
- 教育部(8844)
- 创新(8325)
- 课题(8310)
- 人文(8257)
共检索到97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在家庭转型的背景下,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提升是学界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资源、家庭养老责任的分配、祭祀仪式的参与等方面,从明显与儿子不同发展到几乎与儿子相同,出现了儿女趋同化的现象。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父代对女儿的情感依赖,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增加了女儿对父代的经济反馈,居住空间的变化再造了父女之间的互动空间,是重构女儿在娘家角色转变的三重机制。这一系列家庭秩序的转变使得女儿具备与父代在情感、资源等方面互动的合法性,塑造了女儿与儿子近乎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儿女趋同化对家庭组织方式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双系互动的“新直系家庭”结构。通过对女儿在娘家角色和地位的考察,窥探中国家庭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便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家庭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甘颖
在家庭转型的背景下,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与提升是学界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女儿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资源、家庭养老责任的分配、祭祀仪式的参与等方面,从明显与儿子不同发展到几乎与儿子相同,出现了儿女趋同化的现象。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父代对女儿的情感依赖,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增加了女儿对父代的经济反馈,居住空间的变化再造了父女之间的互动空间,是重构女儿在娘家角色转变的三重机制。这一系列家庭秩序的转变使得女儿具备与父代在情感、资源等方面互动的合法性,塑造了女儿与儿子近乎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儿女趋同化对家庭组织方式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双系互动的“新直系家庭”结构。通过对女儿在娘家角色和地位的考察,窥探中国家庭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便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家庭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望超凡 甘颖
女儿参与赡养娘家父母已经成为了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对强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家庭性质的变迁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家庭的变迁路径是一个宗教性弱化、社会性弱化和生产性改变的过程,这导致家庭逐渐朝向单纯的生活单位转变。家庭性质变迁在形成儿子养老危机的同时,也释放了女儿的养老潜力,从而形成了女儿参与养老过程的新现象。同时,在激烈的变迁中农村家庭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文化韧性,这构成了对传统儿子养老模式的结构性支撑,并给予了行为主体实践能力发挥作用的博弈空间。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儿子和女儿的实践能力对比和行为取向共同发挥作用,一起塑造了当下"共同赡养、儿女分工"的新型家庭养老秩序。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女儿养老 家庭变迁 农村社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慧玲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就医行为变化,给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引起就医趋势的各种变化,探讨出促进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为各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决策、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芬 高向东
从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老年人IADL需要帮助的程度均高于ADL。老年人现有养老环境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好,其中养老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相对低一些。家庭关怀对城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养老环境总体评价水平的影响最大。同时,家庭关怀也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然而,家庭结构变迁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功能。关注老年人养老服务环境和物质需求的同时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对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服务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结构变迁 纯老家庭 养老服务环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麻国庆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利用1982年以来的4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示当代不同制度环境中城市家庭户结构的状态和变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占主导,城市常住人口身份具有单一性。1982年和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城市家庭户核心化趋向突出,职工家属迁移限制放松使单亲核心家庭占比降低,生育控制政策则使夫妇核心家庭占比提高。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城市发展加速,常住人口身份逐渐多样化,福利分房向住房商品化转变。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户中核心家庭占比总水平继续处于高位,但家庭核心化趋向受到抑制。2000年后,生育控制、社会养老保障、住房改革等制度对城市家庭户结构的深度影响开始显现,同时,城市人口身份多样性更为突出,城市家庭核心化水平虽然降低,但家庭小型化状态并未改变。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家庭户结构 当代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建平,涂肇庆
过去几十年,香港家庭住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为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化趋向。这些变化与生育、死亡、迁移以及婚姻行为等人口因素的变动息息相关。文章采用人口学的方法对香港家庭住户的结构变迁以及相应的人口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人口因素在香港家庭住户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香港地区 家庭结构 人口因素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伍德安 杨翠迎 沈亦骏
养老经济保障主要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而养老服务保障目前还缺乏良好的制度安排。在人口快速流动及家庭结构小型化的现代老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亟需科学的解决方案。本文引用生态理念,基于传统家庭养老及代际经济学的视角,扩展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设(LCH)模型,建立世代交叠赡养模型;模型阐述了在养老服务面临服务需求膨胀、资金、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下,传统家庭养老生态功能蜕化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根据调查数据,提出构建以子女赡养经济补偿为基础、以照护基金为依托,服务提供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制度创想。
关键词:
经济保障 服务保障 世代交叠赡养模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重涵 张俊 刘莎莎
现代家庭教育是在现代家庭制度中,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从教育原型看,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比学校教育更接近教育原型的教育类型。从与学校教育关系看,家庭教育经历了从教育作用与社会成员资格认可制度合一,到整体教育向单一的现代学校让渡,再走向家庭的教育作用与学校的社会认可,以及家庭对教育代理权逐步收回的矛盾过程和趋势;生活教育与系统知识教育分别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两条主线并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从与现代家庭的关系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教养和教育统一的过程;家庭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与变化和儿童的生命历程之间的中介性制度作用;儿童接受现代家庭生活不同形式的影响,并接受父母对其整体教育和社会经历的期望、规划和安排。现代家庭教育呈现一种家庭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影响、家庭生活和父母教养组成的嵌套结构,家庭教育的新的概念体系由此演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湛 彭希哲
在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逐渐简化、传统家庭功能趋于弱化。这对维系社会正常运作的各项社会政策带来巨大冲击,并由此将家庭政策的完善与改革提上议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政策在影响人口发展、提供家庭保障和促进性别平等等方面有所建树,但仍未脱离含蓄型和补缺型模式的囿限。文章认为,中国的家庭政策体系应实现向明确型和发展型转变。首先应创建专门的家庭政策机构,在此基础上明确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的福利对象、以发展家庭能力为目标进行家庭投资、推进家庭政策的适度普惠性,并尽量避免其他政策安排与家庭政策的相互制约乃至冲突。
关键词:
家庭变迁 家庭政策 社会政策 人口转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良 张立冬
基于2010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检验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有“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显著低于无“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相较“父亲缺位”,“母亲缺位”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结构会通过成年后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体人力资本影响家庭收入流动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家庭结构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存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中低收入群体负面影响大于高收入群体。家庭结构不仅影响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关系着成年后经济地位和社会表现。因此,在关注家庭结构给农村儿童短期影响的同时,其长期影响也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近年来,年轻夫妇"两头走"这一新型家庭居住模式逐渐在鄂西农村变得普遍起来。通过实地调查着重分析了这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居住模式重塑的微观家庭权力结构,进而探讨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变迁。不同于传统从父居模式下的以男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为主、女方父代家庭较为次要的主次型家庭权力结构,两头走的婚居模式形塑的家庭权力结构为男女双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的三角平等结构。这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代际关系与养老、年轻人的独立等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从父居 年轻夫妇“两头走” 家庭权力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云飞 高源
通过对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对留守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这些传统的社会支持是建立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的变化,使得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作用开始减弱或者失去了可持续存在的基础,给传统的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沈可 章元 鄢萍
基于2002年中国东部9省的家庭调查数据,文章分别考察了家庭结构对女性与男性劳动参与率及工作时间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明显改善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但没有显著改善男性的劳动参与。其背后的机制在于:多代同堂家庭中老年父母尽力协助女儿料理家务,有助于她们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近20年来多代同堂家庭比例的下降对女性的劳动参与构成了一股抑制力量,这为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于男性劳动参与率更快速下降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关键词:
劳动参与率 家庭结构 多代同堂家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