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12)
- 2023(3479)
- 2022(2945)
- 2021(3036)
- 2020(2568)
- 2019(5851)
- 2018(5709)
- 2017(10515)
- 2016(5831)
- 2015(6608)
- 2014(6375)
- 2013(6298)
- 2012(5917)
- 2011(5284)
- 2010(5086)
- 2009(4634)
- 2008(4297)
- 2007(3630)
- 2006(3292)
- 2005(2933)
- 学科
- 济(20714)
- 经济(20692)
- 管理(13267)
- 业(12193)
- 企(10015)
- 企业(10015)
- 学(8370)
- 地方(7039)
- 方法(6907)
- 农(6124)
- 数学(5394)
- 数学方法(5326)
- 中国(5252)
- 理论(4866)
- 业经(4649)
- 财(4381)
- 农业(4330)
- 和(3661)
- 教育(3476)
- 经济学(3356)
- 制(3268)
- 教学(3088)
- 贸(3004)
- 贸易(3000)
- 环境(2806)
- 易(2798)
- 务(2788)
- 财务(2783)
- 财务管理(2782)
- 融(2732)
- 机构
- 大学(75953)
- 学院(74424)
- 管理(26649)
- 济(25238)
- 研究(24630)
- 经济(24516)
- 理学(22694)
- 理学院(22354)
- 管理学(21954)
- 管理学院(21803)
- 中国(18181)
- 京(16378)
- 科学(16139)
- 范(12913)
- 师范(12819)
- 农(12058)
- 所(12016)
- 中心(11910)
- 财(11851)
- 江(11559)
- 研究所(10859)
- 业大(10814)
- 师范大学(10548)
- 北京(10118)
- 州(9527)
- 农业(9496)
- 财经(9354)
- 院(8920)
- 经(8428)
- 技术(8158)
- 基金
- 项目(49554)
- 科学(38059)
- 研究(37340)
- 基金(34262)
- 家(29438)
- 国家(29112)
- 科学基金(24779)
- 社会(22301)
- 社会科(20885)
- 社会科学(20880)
- 省(20159)
- 基金项目(18769)
- 教育(17597)
- 划(16583)
- 自然(16302)
- 编号(16233)
- 自然科(15876)
- 自然科学(15874)
- 自然科学基金(15570)
- 成果(13679)
- 资助(13283)
- 课题(11166)
- 重点(10834)
- 发(10598)
- 部(10362)
- 创(10037)
- 年(9654)
- 大学(9567)
- 项目编号(9528)
- 创新(9289)
共检索到115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明娥
儒者为商于明娥作为高度集权经济的一种衍生现象,在我国的原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中沉积着大量知识人才。伴随着经济转轨,大批“儒生”丢官弃学进入商界,形成了前些年蔚为可观的下海潮。至今,这些人大都已饱尝了一番商业社会的磨砺,他们的感觉似乎并不像某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
关键词:
学 教 感应 儒家教育观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家星
关于陈栎的“朱子世嫡”、“信朱子不如信饶氏”、朱学门户株守者的三种评价,折射出如何看待朱子后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就陈栎《四书发明》来看,它确实提出了诸多不同于朱子之见,其中除少量文字径直表达对朱子不满外,多数是通过引用他人之说表达对朱子的异议;它除采用张南轩不同于朱子之说外,还采取饶双峰对朱子的修正之解,从而体现了朱子学本有的“求真是”之精神。这引发了具有强烈护朱意识的史伯璿的指责,批评陈栎倒向双峰而背离朱子。这些不同的评价,体现了宋元以来朱子学中“求真是”与“护朱”两种不同解释立场之争,反映了朱子后学夹在“忠臣”与“佞臣”之间的内在张力。而坚守“求真是”之精神,正是超越这一“忠臣”与“妄议”分歧的关键。
关键词:
陈栎 史伯璿 饶双峰 求真是 护朱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述胜
儒者之学乃"意义—感通"之学,它以生成和丰富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礼记·大学》作为先秦儒家教育观的系统表达,集中体现了以情意为本之理念。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即依止于亲亲之家。"八条目"让情意贯穿始终,可以"亲亲为意义生成之根""修身为意义传达之根"二语括之。以情意为本昭示着:意义、价值之理乃"情理"而非"物理","情理"需因情以见理、通情以达理,有情斯有理而无情必无理。此理亦可推之于学术研究者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
意义之学 情意 情理 儒家教育观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晚霞
"四书类"是我国图书分类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类目,始设于明代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北宋以来,《大学》《中庸》二书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渐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朱熹撰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四书学"系列著作,标志着我国经学史上"四书"名称的确立和"四书学"体系的形成.随着"四书学"著作的日趋繁盛,基于实际需要,《文渊阁书目》创设了新的图书门类"四书类",集中著录该类典籍.此后,明清官私目录大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四书类"及其相关类目,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四书类"成为传统分类体系中"经部"的重要类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代书目类目增省的"文献保证"原则以及"与知识发展相同步"原则.
关键词:
四书类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梅
教育思想家、教育学家、教育家作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主体 ,在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以隐喻的方式 ,他们分别对应着“立法者”、“阐释者”、“实践者”的角色。他们以不同的教育智慧与方式 ,对人类的教育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关键词:
教育思想家 教育学家 教育家 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海霞
身处明清社会的转型时期,受大的社会思潮影响,蒲松龄认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儒"是正统。《聊斋志异.黄英》中蒲松龄在传统的菊花意象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新价值的赋予和消解过程中体现了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遵从。陶弟化菊,黄英不复业菊都表明,虽然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最终都要由商回归儒,从中折射出蒲松龄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还叙写了黄英与马子才之间理性掺杂其中的一段典型的儒家式的婚姻。作者在抒写爱情和婚姻之际,少了"心学"对个性的张扬,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史既是社会科学,也是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史研究应该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在"入境"、"构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对孔子之"学"的阐释上,如果超越"规律—原则—方法"这一技术化进路,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之,我们将会发现:对于孔子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学",并非服于任何外在目的、对象化、工具性的知识活动,而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和生活历程,其间充满了精神张力和乐感韵律。学与不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进入此境;而教,不过是通过在境中言并引人入境,有效介入学者的精神世界,让学者进入居间引发、欲罢不能的状态。"入境"意味着进入时间(历史的时间而非物理的时间),感受并顺应"生命—...
关键词:
孔子 历史文化语境 孔子之“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唐晓雯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探寻艺术作品的意义为其旨归,是艺术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依据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观念和当今的文化研究理论,纵观艺术接受实践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艺术接受的阐释是多视角的,其视角的转换总体上呈现为四个维度,即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意义求索、以作品为中心的意义追问、以接受者为中心的自由阅读和关注外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康宁 倪宁宁
针对当前关于实体经济的热门话题,提出究竟什么是实体经济、为什么实体经济很重要、资金为什么对实体经济不感兴趣和应该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四个重要命题,并分别加以分析论述。首先对实体经济的概念加以新的澄清,提出实体经济外延的合适范围,然后分析当前国内资金不流向实体经济的四种主要原因,认为其原因有正常和不正常两面。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六个方面阐述应该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强调政策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实体经济 金融 产业 政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康宁 倪宁宁
针对当前关于实体经济的热门话题,提出究竟什么是实体经济、为什么实体经济很重要、资金为什么对实体经济不感兴趣和应该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四个重要命题,并分别加以分析论述。首先对实体经济的概念加以新的澄清,提出实体经济外延的合适范围,然后分析当前国内资金不流向实体经济的四种主要原因,认为其原因有正常和不正常两面。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六个方面阐述应该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强调政策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实体经济 金融 产业 政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贵禄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是对强势的西方文论话语的又一次深度辨析,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破",而且更在于"立"。公共阐释论的建构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历史维度、公共维度和可公度维度。结合中西方阐释史、理论史和文学案例,从阐释规范、文学传统和认知前见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建构公共阐释论之历史维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
历史维度 阐释规范 文学传统 认知前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