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70)
2023(4414)
2022(3333)
2021(3435)
2020(2522)
2019(5898)
2018(5951)
2017(8963)
2016(5948)
2015(6877)
2014(6836)
2013(5591)
2012(5189)
2011(4826)
2010(5192)
2009(4311)
2008(4255)
2007(4015)
2006(3710)
2005(3586)
作者
(13432)
(11201)
(11046)
(10563)
(7181)
(5335)
(5162)
(4523)
(4098)
(4083)
(3855)
(3706)
(3587)
(3535)
(3526)
(3499)
(3477)
(3341)
(3237)
(3076)
(3005)
(2812)
(2706)
(2662)
(2647)
(2541)
(2504)
(2399)
(2323)
(2312)
学科
教育(19387)
(12186)
经济(12157)
中国(12116)
(9331)
管理(8127)
理论(7212)
(6875)
企业(6875)
(5947)
教学(5913)
(5667)
(4766)
发展(4432)
(4310)
农业(4015)
思想(3974)
政治(3786)
(3685)
业经(3627)
研究(3578)
思想政治(3461)
政治教育(3461)
治教(3461)
德育(3429)
技术(3376)
方法(3362)
高等(3230)
改革(3228)
(3087)
机构
大学(75573)
学院(70362)
研究(29802)
教育(27447)
(21870)
师范(21804)
(20396)
经济(19697)
(18266)
师范大学(18245)
管理(18172)
科学(16490)
理学(15218)
理学院(14892)
中国(14803)
管理学(14445)
(14382)
管理学院(14281)
研究所(13124)
北京(12734)
职业(12518)
(12389)
技术(12100)
中心(11731)
(10662)
教育学(10623)
(10464)
(9473)
研究院(8663)
职业技术(8584)
基金
项目(42665)
研究(40483)
科学(35021)
教育(27317)
基金(26897)
(23420)
社会(23253)
国家(22587)
社会科(21553)
社会科学(21544)
编号(19258)
成果(19113)
科学基金(17837)
(17624)
(17363)
课题(17140)
(15200)
基金项目(12737)
规划(12553)
(11568)
项目编号(11413)
重点(11299)
(11284)
(11195)
(10642)
教育部(10551)
资助(10221)
研究成果(10131)
(10130)
(10084)
期刊
教育(47149)
研究(34166)
中国(25991)
(25191)
经济(25191)
职业(11571)
技术(10115)
学报(10106)
大学(9255)
科学(8862)
(8364)
(7901)
技术教育(7552)
职业技术(7552)
职业技术教育(7552)
管理(7286)
学学(6762)
农业(6108)
(5988)
论坛(5988)
高等(5556)
高等教育(4943)
成人(4849)
成人教育(4849)
(4827)
财经(4477)
图书(4408)
发展(4058)
(4058)
(4000)
共检索到122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莉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它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儒家教育传统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知类通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蕉  
本文旨在从儒家修身思想中寻找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动力,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提炼现代价值。通过对理论的系统剖析、相应对照,提出传承儒家修身中“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强国为民的君子”的教育理念,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时代所需的人文精神。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万友根  
市场经济要求伦理道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协调作用,以抑制人在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中所造成的人的价值迷失与社会的秩序失衡。儒家伦理突出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及对人类共同体的终极关怀,更强调人本主义、普遍和谐、责任意识等等。这些观念内化为企业的伦理意识,影响到企业家精神、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培育,这是儒家伦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理由。现代企业可把儒家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光顺  
历来易家释《蒙》卦,重在阐其"人文化成"的"启蒙"思想,而略其"为学知止"的"敬畏"情怀。《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思想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不可偏废的两翼,其中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发蒙启蒙、化生化成、警戒祸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它包含着先民关于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认识论,规范社会以确立人伦法则的道德论,领悟天道以敬畏神圣的天道论三个层次,是从为学到化成的转折点。先儒阐释《蒙》卦的核心精神,在于说明人如能在自然、伦理、天道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桂霞  
从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高考,再到当前的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但是归根溯源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痕迹。本文阐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春芝   尚欣   郑可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樊亚峤  靳玉乐  
本文从探讨儒家课程思想入手,通过将儒家的课程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从超越"二元对立"迈向"中庸和谐",从反对"人类中心"迈向"化成天下",从消解"理性主体"迈向"内省体悟"三个方面来逐步勾画出了儒家课程思想中的后现代图像。并指出我们应该使用后现代主义来促进儒家课程思想在当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亚楠  
儒家修身的实践属性,从"仁""明德"到"达德",体现出孔子"修己以敬"至"安人"的道德超越突破视野。修身活动中,通过自修而纯化道德意志的推衍方式,与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塑造等形成了显性教育与隐性自修相互契合的双重道德构建模式。将儒家修身思想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教育工作,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构建的重要结构性补充。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公绥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本”,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恭敬、宽容、诚信、勤慧、慈爱,那就算是“仁”。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生产财富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如此财富才会保持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敛钱发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梦霞  
本文从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角度,尝试创建与之相关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度量体系,构建基于儒家文化价值观动因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模型,并对象征型购买行为做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的信度和效度令人满意,本文创建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度量体系能够有效地诠释象征型购买行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科  
中华武术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集审美、防身、养生、健身于一体,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强国强种"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就被列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经过多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纲修订,武术成为传统体育中唯一的必修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构建基础课程方面对保持民族性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武术在发挥塑造学生体魄和心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