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4)
2023(1810)
2022(1623)
2021(1578)
2020(1245)
2019(2883)
2018(2724)
2017(4929)
2016(2562)
2015(2916)
2014(2736)
2013(2492)
2012(2441)
2011(2211)
2010(2392)
2009(2206)
2008(2170)
2007(1952)
2006(1777)
2005(1626)
作者
(7393)
(6212)
(6083)
(5697)
(4105)
(2970)
(2829)
(2425)
(2348)
(2182)
(2099)
(2072)
(2068)
(1992)
(1942)
(1854)
(1813)
(1766)
(1739)
(1671)
(1527)
(1495)
(1464)
(1443)
(1419)
(1412)
(1389)
(1371)
(1252)
(1229)
学科
(9626)
经济(9593)
(8984)
管理(8336)
(8151)
企业(8151)
(3631)
方法(3407)
(3001)
中国(2902)
业经(2837)
人事(2600)
人事管理(2600)
农业(2266)
数学(2185)
(2161)
数学方法(2152)
(2150)
(2112)
(2057)
(1948)
理论(1944)
(1907)
组织(1870)
(1846)
金融(1846)
技术(1758)
(1758)
贸易(1752)
(1725)
机构
大学(38533)
学院(36558)
管理(15822)
(14887)
经济(14651)
理学(13711)
理学院(13533)
管理学(13365)
管理学院(13282)
研究(13254)
中国(9729)
(8283)
科学(7690)
(6885)
(6445)
(6165)
中心(5960)
研究所(5895)
财经(5574)
(5473)
师范(5403)
(5330)
北京(5192)
(5186)
业大(5099)
农业(4721)
(4666)
商学(4572)
师范大学(4549)
商学院(4543)
基金
项目(25515)
科学(20883)
基金(19768)
研究(18788)
(18466)
国家(17808)
科学基金(14927)
社会(12710)
社会科(11936)
社会科学(11929)
基金项目(10234)
自然(9702)
自然科(9463)
自然科学(9459)
自然科学基金(9313)
(9108)
教育(8677)
(7986)
资助(7660)
编号(6901)
成果(6313)
(6015)
重点(5694)
(5536)
国家社会(5451)
教育部(5293)
创新(5099)
(5039)
(5030)
人文(5008)
期刊
(17904)
经济(17904)
研究(11036)
中国(8876)
管理(7658)
科学(6492)
学报(6324)
(6197)
(4997)
大学(4972)
教育(4622)
学学(4576)
农业(4131)
世界(2827)
业经(2810)
财经(2739)
(2708)
技术(2523)
(2504)
金融(2504)
(2425)
经济研究(2331)
问题(2298)
科技(2204)
(2175)
图书(2170)
国际(2076)
(2002)
(1961)
社会(1926)
共检索到57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在领导活动中的耦合。本文构建了强关系引导下的内在自律机制,使德性领导在后现代扁平化网络组织中具有高度适应性,消解组织中领导中心化的弊端,但以伦理情感为领导活动的逻辑起点易产生领导关系锁定和情感束缚等消极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李文昊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所提出的时代挑战,如何通过适宜的权力关系与组织架构持续激励员工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增强组织韧性,是亟待解决的组织管理难题。在当下组织实践中,基于伦理、价值属性的权力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领导者的部分法定权力相冲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上下级之间的职位权力关系并放大了冲突,导致组织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时缺乏整体性适应能力。在当前诸多组织隐喻中,家庭式组织具有经济与情感价值交融的属性,在和谐耦合两种权力体系的过程中生成了刚柔并济的组织韧性基因。本文从权力视角出发,探讨德性领导与家庭式组织的生成机理,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儒家文化情境的教谕式调节构成组织权力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家庭式组织生成的关键环节。本文拓展了权力概念的关系性视角,并在儒家文化背景下通过领导与组织的联动机制解决了新时代的组织韧性与员工激励问题,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中国情境下的本土领导与组织理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理   孙海航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两阶段405名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儒家德性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儒家德性领导负向影响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认同在儒家德性领导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不仅正向调节儒家德性领导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发亮  
"正义"是儒家德性文化中的必然之德和应有之义,亦是当前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价值趋向和现实路径选择,儒家德性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理论建构、情感的德性升华、行为的实践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杨慧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赖慧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管理哲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在此作者以一家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践为例,阐释东方文化中法家制度治企与儒家人本管理的“刚柔相济”的内涵;侧重分析“法家治企”(即制度管理)与“儒家待人”(即人本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杰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Becker)曾在其享誉学术界的"家庭理论"中确认了家庭组织的制度特征与经济功能。在他看来,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减少内部交易成本以保证其有效运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杜祖贻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儒学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其实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有限,因此儒家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而蒙不美之名。作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究将之支离化,再加上近世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以致本来代表中华民族经验与智能的学说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碎文剩义。本文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中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开绝学的使命:将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使世人研习之、认识之,为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明珠  
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常"思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促进"五常"思想的现代转换。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以"五常"思想来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以多样化的手段和传播方式来传播基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璐  程兆谦  林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相互间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多。本文基于GLOBE项目的数据和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大陆与儒家文化圈内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包括文化现实差距和文化价值观差距。研究发现,韩国与中国大陆的文化差距最大,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现实距离小但文化价值观距离大,香港地区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距离则是文化现实距离大但文化价值观距离小,日本与中国大陆在文化现实和文化价值观上比较均衡。最后,本文以一家中国船运公司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合作的经历为例,分析了一些特定维度在跨文化组织沟通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