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8)
2023(11409)
2022(9608)
2021(9046)
2020(7691)
2019(17385)
2018(17031)
2017(32697)
2016(17419)
2015(19881)
2014(19710)
2013(19373)
2012(18074)
2011(16147)
2010(16078)
2009(15220)
2008(15072)
2007(13370)
2006(11829)
2005(10839)
作者
(46630)
(38806)
(38706)
(36835)
(25046)
(18645)
(17776)
(15015)
(14887)
(13722)
(13359)
(13234)
(12514)
(12235)
(12195)
(11919)
(11410)
(11225)
(11193)
(11015)
(9752)
(9271)
(9184)
(8935)
(8738)
(8724)
(8522)
(8399)
(7587)
(7580)
学科
(70141)
经济(69955)
管理(49754)
(47450)
(38871)
企业(38871)
方法(30013)
中国(25258)
数学(24447)
数学方法(24263)
(20139)
(19922)
(19917)
业经(17242)
(14842)
银行(14835)
(14569)
贸易(14558)
(14271)
(14186)
(13331)
金融(13325)
(12818)
农业(12449)
(12352)
地方(12231)
理论(12159)
(11454)
(11405)
(11322)
机构
大学(246428)
学院(241767)
(108541)
经济(106452)
管理(91839)
研究(85917)
理学(77669)
理学院(76762)
管理学(75773)
管理学院(75285)
中国(71457)
(54964)
(53149)
科学(46420)
财经(42690)
(41125)
中心(39605)
(38960)
研究所(36767)
(35987)
经济学(35181)
北京(34189)
(32933)
(32305)
师范(32110)
财经大学(31979)
经济学院(31557)
(30849)
业大(29243)
(27979)
基金
项目(157397)
科学(126442)
研究(120534)
基金(118164)
(101867)
国家(100686)
科学基金(86719)
社会(82228)
社会科(77015)
社会科学(76997)
基金项目(61789)
(56912)
教育(54726)
自然(52194)
自然科(50957)
自然科学(50942)
自然科学基金(50087)
(49087)
资助(47868)
编号(47443)
成果(40685)
(37680)
(35239)
重点(35179)
国家社会(35024)
教育部(33411)
(33116)
课题(32907)
(32483)
人文(31898)
期刊
(122446)
经济(122446)
研究(82900)
中国(54277)
(43524)
管理(35154)
科学(33093)
学报(32263)
(31215)
(29620)
金融(29620)
大学(26456)
教育(26257)
学学(24487)
财经(22253)
农业(20814)
经济研究(19527)
(19168)
技术(18775)
业经(16547)
问题(16405)
(14970)
世界(14018)
国际(13339)
(12071)
(11216)
现代(10922)
技术经济(10900)
图书(10778)
理论(10669)
共检索到382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耀华  
社会保险依据资金形成和风险分散可分为西方模式和亚洲模式。文章在分析儒家文化对亚洲社会保险模式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处于工业化开端的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统计分析、模拟估算和对比分析发现,广泛存在于各个行业中的强制储蓄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其积累方式和以家为核心的熟人间的风险分散特征契合了儒家文化,这对当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耀华  
通常来讲,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中国历史上,社会救济早已存在,未在近代有制度性的突破,社会福利则限于财力属于非常规性行为,只有社会保险有所突破。虽然,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已经传入,但相关立法一直处于酝酿和草拟过程之中,并不能实际产生作用。相比之下,强制储蓄制度的立法尚属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保险的功能。近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劳资矛盾突出,国民政府开始启动社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刘瑜  尹志超  
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亟须消费拉动,这使得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之谜进行全面、客观解释尤为迫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从儒家文化视角分析了家庭高储蓄率的原因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为克服内生性偏误,选取明清时期状元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地区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越浓厚的地区,家庭“男孩偏好”的观念越强,储蓄率水平越高;另一方面,儒家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抑制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进而提高了家庭储蓄率水平。异质性结果显示,儒家文化对低教育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储蓄决策影响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居民储蓄和消费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完善养老金保障制度,消除生育偏好等对扩大内需带来的束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叶德珠  潘爽  黄成宇  
本文运用GLOBE文化习俗指数中的"未来导向"、"社会导向的集体主义"、"小团体集体主义"以及明清时期各省状元数构建儒家文化指数,从省际角度实证研究儒家文化与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可以显著提高居民储蓄率,其中,儒家文化在农村地区对储蓄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在历史上儒家文化受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儒家文化对储蓄率的影响较弱,在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省份儒家文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更强。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业脱实向虚倾向较为明显;同时,新一代青年群体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过度消费、提前透支消费等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也趋于增多,存款增长乏力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从而有可能导致我国资本形成与积累出现逆转。这就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引导人们重新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稳定储蓄预期和储蓄率,夯实我国资本形成的基础,促进实业资本积累和转化,推动形成资本良性循环的局面,助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涛  黄少安  
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信念体系等非正规制度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储蓄和代际支持等经济行为的潜在影响,从理论上说明儒家文化在家庭和家族作为经济互助、互保、风险分担组织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也论述了家庭作为养老制度安排的载体具有的内在缺陷。本文采用1986—2008年有关宏观数据对考虑代际支持的中国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应该建立健全金融保险市场,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有保障的养老安排,分离出家庭的经济功能,使其养老功能转化为市场保险的一个补充和丰富,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胡颖  齐旭光  
社会保险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对一国社会保险政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下的OLG模型,分析"统账结合"制度下社会保险的储蓄效应,结论是中国的社会保险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但缺乏弹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此观点。当前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险能够发挥降低储蓄率以促进消费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西传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在儒学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刚  王燕飞  何丽  
儒家文化内生于降低家庭内部交易成本和提高家庭内部治理效率的需要,其家庭主义观念及伦理秩序可能不仅影响了人际信任的半径,而且有助于强化家庭组织的风险分担功能。因此,儒家文化可能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以明清进士密度衡量儒家文化,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回归发现,以明清进士密度衡量的儒家文化显著提高了家庭投资风险资产的概率。对影响机制的检验发现,强化了家庭组织的风险分担功能可能是儒家文化促进家庭风险资产投资行为的最主要机制,但并未发现有儒家文化显著影响一般信任的经验证据。这一研究发现增进了对儒家文化与家庭金融之间关系的理论和经验认知,意味着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军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乃至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与当今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法治国、开拓创新等时代主旋律一脉相承。开掘并宏扬这些文化传统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国良  李妮妮  
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已成为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以2009~2017年参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非正式制度之儒家文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在市场化程度(正式制度)不同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越高,并且这一现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该结论丰富了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为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颐  
中国儒家文化和社会信任是否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实践效果?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都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实践中的困境和理论上的未尽议题促使我们从微观层面上对此进行重审。通过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信任促进了普惠金融的普及,而儒家文化的秉承与践行却弱化了普惠金融的惠及可能性;社会信任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关系推动的面向,而非文化推动的面向;儒家文化尚未渗透到社会信任体系之中——在金融意义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信"的面向,而是嵌入到以"孝"为特征的家文化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收入对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普惠金融的制度框架设计应以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为基础,引入社会利益倾斜机制和社会权利能力赋予机制,体现对社会责任的应有担当;同时应充分借助儒家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合意"的一面,以文化推动并实现金融在普惠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萍  李谷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内生于这种非正式制度之中。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儒家文化能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上,分别与法律环境和行业竞争形成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采用明清时期各地区进士分布作为儒家文化代理变量和使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儒家文化会通过改善社会信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且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容易发生在外来文化冲击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本文为儒家文化能否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并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部分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颐  
中国儒家文化和社会信任是否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实践效果?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都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实践中的困境和理论上的未尽议题促使我们从微观层面上对此进行重审。通过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信任促进了普惠金融的普及,而儒家文化的秉承与践行却弱化了普惠金融的惠及可能性;社会信任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关系推动的面向,而非文化推动的面向;儒家文化尚未渗透到社会信任体系之中——在金融意义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信"的面向,而是嵌入到以"孝"为特征的家文化之中,并在一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