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71)
- 2023(7072)
- 2022(5922)
- 2021(5825)
- 2020(4645)
- 2019(10283)
- 2018(10269)
- 2017(16909)
- 2016(10379)
- 2015(11793)
- 2014(11527)
- 2013(9681)
- 2012(8586)
- 2011(7752)
- 2010(8041)
- 2009(7116)
- 2008(6538)
- 2007(5931)
- 2006(5210)
- 2005(4683)
- 学科
- 教育(22731)
- 济(20444)
- 经济(20405)
- 管理(18720)
- 业(16199)
- 中国(15672)
- 企(13874)
- 企业(13874)
- 理论(11032)
- 教学(9607)
- 农(8461)
- 方法(7395)
- 学(6905)
- 业经(6401)
- 发(5849)
- 研究(5654)
- 财(5510)
- 农业(5327)
- 思想(5204)
- 发展(5176)
- 政治(5152)
- 技术(5114)
- 学校(5074)
- 展(5049)
- 数学(5049)
- 贸(4922)
- 贸易(4919)
- 和(4913)
- 学法(4888)
- 教学法(4888)
- 机构
- 大学(123780)
- 学院(117540)
- 研究(42703)
- 管理(35537)
- 教育(34331)
- 济(33607)
- 经济(32451)
- 范(30820)
- 师范(30693)
- 理学(30474)
- 理学院(29891)
- 管理学(28873)
- 管理学院(28610)
- 京(27979)
- 师范大学(25136)
- 科学(24752)
- 中国(23320)
- 所(19880)
- 江(19510)
- 北京(18635)
- 职业(18565)
- 技术(18528)
- 中心(18232)
- 研究所(18115)
- 财(16536)
- 院(15664)
- 州(15528)
- 业大(13869)
- 农(13719)
- 教育学(13064)
- 基金
- 项目(76244)
- 研究(68084)
- 科学(61563)
- 基金(49299)
- 家(41706)
- 教育(41574)
- 国家(40716)
- 社会(39482)
- 社会科(36870)
- 社会科学(36861)
- 科学基金(34017)
- 省(32545)
- 编号(32328)
- 成果(30281)
- 划(29558)
- 课题(26362)
- 基金项目(24701)
- 年(23710)
- 规划(19991)
- 项目编号(19765)
- 重点(18993)
- 资助(18899)
- 自然(18627)
- 性(18218)
- 部(18205)
- 自然科(18189)
- 自然科学(18184)
- 发(17944)
- 自然科学基金(17818)
- 大学(17656)
共检索到191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发亮
"正义"是儒家德性文化中的必然之德和应有之义,亦是当前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价值趋向和现实路径选择,儒家德性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理论建构、情感的德性升华、行为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
儒家 德性文化 大学生 正义感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贤君
儒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深入人心。弘扬儒家孝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分析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探讨儒家教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提出儒家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
儒家孝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宋冬林
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建设,应当从中国传统人格修养中汲取营养。儒家道德的人格典范设计、道德修养培育、强调历史责任及道德的躬行践履,在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塑造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儒家人格精神的转化必须借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塑造青年学生和谐人格的过程中,应该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关注同龄伙伴关系统一起来,建立"四位一体"的和谐教育模式。
关键词:
人格典范 人格修养 和谐人格 道德践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李文昊
面对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所提出的时代挑战,如何通过适宜的权力关系与组织架构持续激励员工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增强组织韧性,是亟待解决的组织管理难题。在当下组织实践中,基于伦理、价值属性的权力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领导者的部分法定权力相冲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上下级之间的职位权力关系并放大了冲突,导致组织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时缺乏整体性适应能力。在当前诸多组织隐喻中,家庭式组织具有经济与情感价值交融的属性,在和谐耦合两种权力体系的过程中生成了刚柔并济的组织韧性基因。本文从权力视角出发,探讨德性领导与家庭式组织的生成机理,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儒家文化情境的教谕式调节构成组织权力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家庭式组织生成的关键环节。本文拓展了权力概念的关系性视角,并在儒家文化背景下通过领导与组织的联动机制解决了新时代的组织韧性与员工激励问题,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中国情境下的本土领导与组织理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儒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其崇高的社会正义理想——德治、仁政与"义立而王",与之相应,儒家热衷于探索教育建构的正义原则和价值重心。主张"有教无类",构建了多维、动态的社会教化网络,尊重国人的天然受教育权;追求"贤人"政治,并落实于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彰显每位个体所拥有的基本平等的参政权;注重"义利之辨",凸显"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核心价值原则及其导向,不断传承彰显其悠远的道统文脉精神、深厚的个人品性素养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2000多年的儒家教育变革潜藏着许多深刻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化的时代高度进行科学的理性审视和细致的意义挖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发亮
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德育十分必要,而德育在很多方面和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宝贵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大学生 德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关键词:
儒学 文化教育传统 儒家文化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在领导活动中的耦合。本文构建了强关系引导下的内在自律机制,使德性领导在后现代扁平化网络组织中具有高度适应性,消解组织中领导中心化的弊端,但以伦理情感为领导活动的逻辑起点易产生领导关系锁定和情感束缚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德性领导 后现代主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德性领导 后现代主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琦伟 刘健
儒家"慎独"思想既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我追求的道德境界。研究提出借鉴"慎独"思想,帮助大学生构筑抵御各种极端道德思想的屏障,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关键词:
儒家 “慎独”思想 大学生 网络道德自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邵龙宝
由于长期以来“左倾”思潮的影响,以儒家伦理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同糟粕一起被丢弃,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与传统美德相脱节,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缺乏自己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体系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是优良的道德传统,什么是传统道德的负面影响;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什么是积捉在中国人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而作为中国文化表征的儒家伦理思想就具有这双重属性。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着寓道德于教育并关注于世俗实际生活之德性的优良传统,又便于把教育原则具体化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将儒家伦理的精华应用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应用,是一项值得尝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黎文升 易连云
通过对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观继承方面的实际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伦理的认同度非常高,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弘扬儒家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同时他们对儒家伦理的道德文化贡献有着很高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儒家伦理在21世纪将仍然是越南大学生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此外,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在当代越南社会中的适应性也提出了反思与质疑。
关键词:
儒家道德观 继承 越南 大学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蕉
本文旨在从儒家修身思想中寻找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动力,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提炼现代价值。通过对理论的系统剖析、相应对照,提出传承儒家修身中“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强国为民的君子”的教育理念,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时代所需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儒家修身思想 现代大学教育 实践之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公民建立在古典共和主义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则启蒙于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为主导。自由主义的公民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平等,因此,公民正义感以互利为核心,这是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德性的底线要求。但互利的正义感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过于关注利益的分配,是有局限性的。克服其局限性,必须超越单纯的正义感的互利性,以相互善意弥补和完善之。培养公民的正义感,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不能只限于正义感,还必须超越正义感,培养公民的同情心、友爱和责任感。
关键词:
公民正义感 互利 局限 超越 公民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