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
2023(1434)
2022(1215)
2021(1142)
2020(916)
2019(2058)
2018(1909)
2017(3477)
2016(1717)
2015(1952)
2014(1811)
2013(1528)
2012(1502)
2011(1275)
2010(1423)
2009(1234)
2008(1219)
2007(1137)
2006(1037)
2005(910)
作者
(4610)
(3983)
(3796)
(3544)
(2622)
(1922)
(1723)
(1484)
(1419)
(1392)
(1327)
(1304)
(1290)
(1277)
(1179)
(1113)
(1107)
(1094)
(1089)
(1029)
(929)
(926)
(926)
(920)
(912)
(859)
(847)
(787)
(782)
(769)
学科
(6088)
经济(6069)
(5300)
(4160)
企业(4160)
管理(3561)
(2550)
中国(2512)
(1959)
方法(1743)
农业(1605)
(1543)
金融(1543)
关系(1496)
世界(1452)
(1425)
贸易(1424)
(1408)
数学(1375)
数学方法(1359)
国家(1357)
业经(1356)
(1337)
(1264)
(1252)
银行(1250)
(1210)
(1191)
私营(1175)
(1175)
机构
大学(24122)
学院(22890)
(10380)
经济(10215)
研究(9449)
管理(8734)
理学(7397)
理学院(7299)
管理学(7196)
管理学院(7150)
中国(6628)
(5311)
科学(5088)
(4815)
(4534)
中心(4239)
研究所(4156)
财经(3835)
(3677)
师范(3653)
(3582)
(3562)
北京(3495)
经济学(3362)
(3339)
(3315)
师范大学(3104)
经济学院(3014)
财经大学(2947)
业大(2934)
基金
项目(16154)
科学(12967)
研究(12536)
基金(12238)
(11863)
国家(11251)
科学基金(8991)
社会(8508)
社会科(8010)
社会科学(8005)
基金项目(6187)
(5590)
教育(5501)
自然(5229)
自然科(5096)
自然科学(5093)
自然科学基金(5009)
(5005)
编号(4731)
资助(4711)
成果(4305)
国家社会(3867)
(3801)
重点(3640)
(3485)
(3457)
教育部(3360)
(3358)
(3333)
中国(3300)
期刊
(12181)
经济(12181)
研究(8004)
中国(5623)
学报(3951)
科学(3846)
管理(3724)
(3602)
(3555)
教育(3467)
大学(3187)
学学(2928)
农业(2528)
世界(2197)
财经(1929)
(1907)
金融(1907)
经济研究(1873)
(1776)
(1713)
业经(1583)
国际(1563)
技术(1560)
问题(1501)
图书(1473)
(1437)
社会(1433)
(1405)
科技(1375)
(1367)
共检索到37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杜祖贻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儒学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其实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有限,因此儒家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而蒙不美之名。作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究将之支离化,再加上近世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以致本来代表中华民族经验与智能的学说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碎文剩义。本文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中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开绝学的使命:将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使世人研习之、认识之,为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乐忠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且辐射到日本、东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深入研究儒学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双面影响,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儒学置于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大环境中,着眼于历史演化和中外比较,全面探讨儒学和企业文化渊源关系,将儒学浓重的人情观念予以扬弃,使之“硬化”;将儒学从封建伦理道德唯上是从的禁锢中解救出来,加以“泛化”,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构建人本主义现代企业文化服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细雄  李万利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传统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即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其专利产出水平显著越高。进一步检验揭示,儒家文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代理冲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降低专利侵权风险等三条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我们还发现,非正式制度的儒家文化和正式制度的法律环境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相互替代功能。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全员辐射效应有利于激发全体员工创新热情,进而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增强专利技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边际贡献。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揭示了儒家思想促进创新的内在逻辑,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消极认知偏见,同时丰富了"文化与企业决策"国际前沿文献,贡献了东方文化情境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淦未宇  徐细雄  刘曼  
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儒家传统对企业雇佣策略和员工权益保障的影响。从2012年全国第十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儒家文化中"君子以义为利""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思想显著影响了企业雇佣策略,提升了员工权益保障质量。具体来讲,企业所在地区儒家文化强度越大,其员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和社会保险购买率越高,员工培训投资力度越大,且更有可能设立工会。进一步检验表明,儒家文化改善员工雇佣保障的积极效果在"弱司法保护"地区表现更突出。这意味着儒家文化和司法保护两种不同力量在加强员工权益保护中有一定替代性功能。文章还发现,全球化竞争削弱了儒家文化对员工雇佣保障的积极作用。文章不仅从传统文化角度拓展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弱制度"情境下员工权益保护影响因素的理解,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国营  王思远  田袁果  
居高不下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关系到中共建党第二个百年远期目标的实现。传统文化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价值和功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文章以2012—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儒家文化对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即地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改善其内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显示,儒家文化主要通过改善税收结构及促进创新等渠道影响收入差距。同时,儒家文化对收入差距的改善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及受其他文化冲击较小的地区更为明显,地域上则呈现北方地区更明显的特征。文章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儒家文化改善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为共同富裕建设中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实现路径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林旭  杨浩  王军  
学案体是编纂中国学术史的主要体裁。本文利用学案体文献的体例特征,对学术关系进行统计、分类和绘图,实现对儒学师承、家学渊源、流派和交游等关系的可视化呈现,描绘学术史的整体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案体文献中的人物及关系数量予以统计描述以了解学术背景概貌;在中观层面上,对学案传承、学术源流进行可视化;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先驱→同辈→后继”这一关系序列构建学术传承网络,以发现学案中的“学派”。本文展现了数字人文方法在跨时代儒家学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用可视化的方式生动呈现了学案体文献之间的联系,为传统的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与新问题。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璇  可善雪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经常发挥隐形的力量。文章基于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对劳动投资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儒家文化主要通过缓解管理层代理问题及增强内部企业社会责任两条路径影响劳动投资效率。此外,儒家文化能抑制劳动投资过度和劳动投资不足,儒家文化对劳动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不随劳动密集度发生变化。研究结论丰富了儒家文化和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研究领域的文献,同时为企业合理运用儒家文化、促进人力资本配置提供了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彭正梅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田文军  张洪波  
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如何能够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理论界见仁见智。我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儒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离不开其崇高的社会正义理想——德治、仁政与"义立而王",与之相应,儒家热衷于探索教育建构的正义原则和价值重心。主张"有教无类",构建了多维、动态的社会教化网络,尊重国人的天然受教育权;追求"贤人"政治,并落实于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彰显每位个体所拥有的基本平等的参政权;注重"义利之辨",凸显"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核心价值原则及其导向,不断传承彰显其悠远的道统文脉精神、深厚的个人品性素养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意识。2000多年的儒家教育变革潜藏着许多深刻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化的时代高度进行科学的理性审视和细致的意义挖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为  
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曾经并正在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围绕儒家思想的核心谈了自己对其管理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承  
“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儒家公共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儒家先贤怀着对现实混乱局面的忧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儒家哲学从总体旨趣、形上预设、观念引导、制度建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强烈的公共关切,展现了儒家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儒家公共性思想予以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使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