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5)
2023(2300)
2022(1997)
2021(1822)
2020(1489)
2019(3510)
2018(3296)
2017(6399)
2016(3243)
2015(3720)
2014(3851)
2013(3534)
2012(3304)
2011(3003)
2010(3194)
2009(2940)
2008(2979)
2007(2876)
2006(2556)
2005(2388)
作者
(9830)
(8229)
(8142)
(7649)
(5366)
(4018)
(3769)
(3119)
(3050)
(3036)
(2866)
(2850)
(2795)
(2714)
(2496)
(2475)
(2442)
(2381)
(2340)
(2336)
(2123)
(2036)
(2028)
(1995)
(1914)
(1825)
(1795)
(1778)
(1709)
(1677)
学科
(13255)
经济(13229)
(10137)
管理(9040)
(8378)
企业(8378)
方法(5554)
数学(4637)
数学方法(4597)
中国(4219)
(4200)
(3869)
业经(2914)
(2808)
农业(2727)
(2680)
贸易(2678)
(2661)
(2645)
金融(2645)
(2622)
(2547)
银行(2542)
(2414)
(2412)
(2190)
财务(2184)
财务管理(2169)
理论(2051)
教育(2049)
机构
大学(49262)
学院(48238)
(19882)
经济(19419)
管理(17613)
研究(16780)
理学(14709)
理学院(14518)
管理学(14213)
管理学院(14118)
中国(12755)
(10700)
(10310)
科学(9892)
(8662)
财经(8089)
(8072)
中心(7948)
(7801)
研究所(7632)
(7317)
北京(6835)
(6828)
师范(6779)
业大(6564)
经济学(6374)
(6206)
农业(6005)
财经大学(6002)
(5909)
基金
项目(30639)
科学(23923)
研究(22626)
基金(22384)
(20661)
国家(19976)
科学基金(16402)
社会(14932)
社会科(14117)
社会科学(14111)
(11578)
基金项目(11198)
教育(10356)
自然(9953)
自然科(9703)
自然科学(9700)
(9688)
资助(9664)
自然科学基金(9527)
编号(8907)
成果(7889)
(6906)
重点(6784)
国家社会(6572)
课题(6257)
(6232)
(6152)
教育部(6012)
(6003)
科研(5891)
期刊
(23542)
经济(23542)
研究(15667)
中国(10485)
学报(8613)
(8427)
(7321)
科学(7190)
管理(6820)
大学(6639)
学学(5981)
教育(5576)
农业(4950)
(4588)
金融(4588)
财经(4033)
图书(3945)
业经(3872)
经济研究(3871)
技术(3823)
(3524)
书馆(3069)
图书馆(3069)
统计(2987)
问题(2945)
(2870)
世界(2840)
(2803)
(2639)
(2618)
共检索到78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阳举  
该文从孔子出发,梳理了儒家仁爱观存在着人和人之间对等的仁爱与心性本源的仁爱两种区别。从后来的历史展开看,应验了这个本源处存在的逻辑差异,体现在人人对等的爱具有相互补偿性要求的局限性,进而使得儒家道德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超越性、普遍性的不足,儒家发明和倚赖的"为仁之方"因而也是难以普遍推广的。由此可以进一步检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积极道德义务内涵欠充分的道德公式而已,需要向积极的道德义务准则转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苏静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安德义  
安德义: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儒家文化的仁爱与反省,人际交往上的两个坐标。我同时还给出两个副标题:一个是如何找到心灵的归宿,还有一个是如何做一个善于交往的人。我们回顾一下什么叫儒家文化?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文  
儒家伦理思想曾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思想,探讨儒家伦理思想对当前道德建设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申圣超  
当前网络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这就导致其真实性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外在的制度约束尚不够,还需要内在的道德控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包含着优秀的道德思想,可以对网络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贤君  
儒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深入人心。弘扬儒家孝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分析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探讨儒家教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提出儒家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玉叶  
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论语》成为众多成语的来源,这些成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少来自《论语》的成语集中体现了"仁"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成语大辞典》所收录的来自《论语》的成语,从"以仁待人"和"以仁律己"两方面,阐释了"仁"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身方面的文化内涵。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车运景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而传统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是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仁"是儒家伦理规范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主线。孔子把"仁"视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可见,"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彰显出一种人本主义和博爱精神,也是当代社会企求人性塑造、建立人性管理模式的思想溯归。儒家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子廓  郭淑新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蒲星光  
儒家文化道德传入朝鲜半岛已有2 000余年的漫长历史,早已深入人心。韩国为了继承弘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不仅使以传统儒家文化道德为特色的韩国文化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形成强势“韩流”,而且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当儒家文化道德面临欧美文化道德的严峻挑战时,韩国人对儒家文化道德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狠抓教育不放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乔娜娜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确立的以"仁""义""礼"为主要内涵的道德价值选择影响深远,其终极目标是要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落实到实践层面即是实行教化民众的实践路径。早期儒家的道德价值选择在其教育实践中得以完成,也藉由教育的路线得以传播,得以践行。他们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转向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对当代教育实践仍有其现实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申申  常顺利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秀玉   邵龙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本文以此为宗旨试图探讨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服务,以增强德育有效性,培养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娟  赖斌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生态旅游环境伦理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最本质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观点并且还没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仁礼观”更是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以儒家“仁礼观”为基础,从理性思维和道德规范的角度构建一套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伦理体系理论基础,并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实践者的概念,界定了实现该体系的主体范围,从而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环境伦理体系,并透彻地掌握其内在规律,更好地为生态旅游所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两千多年的儒家教育存在及其对国民性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深入剖析儒家传统在国民性塑成过程中的历史结构与自身缺失,即可发现儒家传统教育始终是围绕为人之道进行的。儒家传统教育对国民性的建构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现象,儒家伦理的三重架构为理解国民性的文化濡化过程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新时期国民性的建构,应立足本土文化传统,从传统儒家教育中汲取养分浸润国民性的根基;坚持"创造性转化"原则,在与世界教育交流中寻找国民性建构的创生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