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7)
2023(6104)
2022(4326)
2021(3766)
2020(2945)
2019(6061)
2018(5972)
2017(11292)
2016(6319)
2015(6984)
2014(7225)
2013(6763)
2012(5846)
2011(5347)
2010(5270)
2009(4902)
2008(4803)
2007(4336)
2006(4047)
2005(3952)
作者
(19076)
(15996)
(15913)
(15305)
(10137)
(7628)
(7219)
(6214)
(6203)
(5545)
(5467)
(5391)
(5236)
(5062)
(5018)
(5016)
(4800)
(4724)
(4643)
(4591)
(4246)
(4013)
(3949)
(3709)
(3630)
(3608)
(3511)
(3476)
(3276)
(3192)
学科
(32237)
经济(32215)
管理(13919)
(12269)
地方(11515)
中国(10456)
(10237)
(8842)
(8513)
企业(8513)
方法(7760)
业经(7696)
地方经济(6989)
数学(6328)
农业(6275)
数学方法(6270)
(6085)
发展(5063)
(5048)
产业(4834)
理论(4747)
环境(4605)
(4334)
(4260)
(4242)
金融(4241)
信息(4102)
经济学(4089)
总论(4071)
教育(3992)
机构
大学(92868)
学院(92331)
(36446)
研究(35787)
经济(35618)
管理(30483)
理学(25858)
理学院(25455)
中国(24952)
管理学(24889)
管理学院(24720)
科学(23484)
(20106)
(18710)
研究所(17292)
(17208)
中心(15521)
(15358)
师范(15204)
(15046)
(14908)
业大(13739)
农业(13539)
(12829)
师范大学(12414)
经济学(12347)
北京(12336)
财经(12192)
(11922)
科学院(11181)
基金
项目(63698)
科学(50376)
研究(46686)
基金(45154)
(40132)
国家(39808)
科学基金(33451)
社会(30608)
社会科(28880)
社会科学(28875)
(25942)
基金项目(23396)
(21633)
教育(21060)
自然(20119)
自然科(19621)
自然科学(19611)
自然科学基金(19240)
编号(19098)
资助(16786)
成果(15977)
(15705)
重点(15313)
课题(13782)
国家社会(13235)
(13105)
(12865)
发展(12738)
(12547)
创新(12162)
期刊
(43685)
经济(43685)
研究(27409)
中国(19527)
学报(17644)
(16891)
科学(15157)
教育(13062)
大学(12531)
农业(11700)
学学(11588)
管理(10848)
(10543)
技术(7563)
(7227)
金融(7227)
业经(7099)
经济研究(7059)
财经(6149)
图书(6100)
(5964)
问题(5938)
(5413)
资源(5161)
(5156)
业大(4485)
书馆(4385)
图书馆(4385)
科技(4382)
(4253)
共检索到139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  
在宋元以来中医发展儒学化的背景下,明清医家借由文献散亡之说,来解读张仲景《伤寒论》治疗温病的缺失;通过师仲景之法而不拘泥于具体的方药之说,来维护仲景的医圣地位和《伤寒论》的经典价值。以吴鞠通为代表,明清温病医家对中医学术发展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构建了自张仲景直接到明清医家的温病学术传承脉络,其间的晋唐宋元医家虽有启迪之处,但并未真正承接仲景之学。这与宋儒重新梳理儒学脉络,进而建构由孔孟直至宋儒的新道统,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是相类似的。地域的南北差异,是明清温病医家阐发温病证治应当有别于伤寒的重要立论点。但温病学说若想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增强学说应用的南北普适性,就必须突破地域化的束缚,才能获得更大的认可。尽管并非所有明清温病医家都拥有消解地域化的宏图,但不少医家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晶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中.金代教育的地位似乎显得颇为黯弱,人们很少把注意力投射到这个领域。大概是觉得金朝是女真人创立的政权,在教育方面无多建树吧。实则不然。金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立政权,但对文化教育甚为重视,几代有作为的君主,都大力兴办教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教育网络,而且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诸凤娟  钱明  宣绍龙  
历史上围绕“浙学”展开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宋明以来浙江人以及浙江儒学评价标准的严重分歧,而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明代浙江儒学自然成了此后对峙各方的主要靶点和首要争论点。总结以宋明时期为中心的浙江儒学发展史,应该在适当调整和补充的前提下,以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为基本路径和操作模式。尽管《明儒学案》中对王门诸子所作的抑扬、褒贬性的比较研究带有不少成见和偏颇,但黄宗羲所选择的明代人物、梳理的几条主线,还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客观依据的。而黄宗羲以阳明心学为主线编撰《明儒学案》的理念和方法,其实并非其首创,明人刘鳞长在任浙江提学副使时所编撰的《浙学宗传》可谓其先河。刘著的意义不仅在于突出了浙江心学传统的一脉相承性,而且在于第一次将在学术上一直受冷遇的“浙西”之学也纳入他们的考察范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景林  云龙  
[期刊] 求索  [作者] 单正齐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龙兴  吴刚平  
核心素养的核心涉及为何提出与如何建构核心素养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借鉴传统儒学本立而道生的教育本源与整合思想加以探讨和回答。本立而道生的教育主张是,从可以操作的广义礼仪教化开始,通过学礼、为仁、弘道,实现礼、仁、道的整体一致性,将抽象的为仁、弘道素养转化成可教可学的教育实践,进而为建立尊而亲的理想社会形态奠定教育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天智  
晚清 ,儒学的政治社会化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其核心内容即儒学政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因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而失去合理性 ,其主要实施机制即儒学教育逐步被新式教育所取代 ,其动力机制即科举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而最终被废除 ,其强抑制机制即严禁“异端邪说”因西学的涌入而失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乐晓  
左派王学是阳明后学的殿军 ,这一将王阳明心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思想流派 ,以良知现成无待、当下即是为立论的原点 ,并沿着心学自我成圣论的思想理路 ,将率性造命的狂者精神发展为带近代色彩的救世意识。这种精神开启了儒学史上一个全新的局面 ,并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型的某种信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乔好勤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钱佳燮  
儒学从中国传入韩国,成为儒教。在象征、文学艺术、时尚风俗等方面,儒学和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精神在韩国得到了发扬光大,体现在尊师重教、反对奴役专制、反对贪污腐败等诸多方面。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对韩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庆利,李艳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 ,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东亚文明创立的文化探源 ,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然而 ,事实却不尽然 ,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确曾对东亚的腾飞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本身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 ,进入 2 1世纪 ,儒学如何创新已日为紧迫。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天保  
"东亚儒学圈"已是国际儒学研究的焦点。受其影响,寻求儒学文化力的比较优势,已是中国华南及中东部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新主题。西南民族地区的儒学建构及其文化力功能相对滞后,亟待深入。就广西而言,重新考察"南传儒学",既是提升区域文化力的必然内容,更是"朝向东亚"、增进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裴云龙  
在1127~1279年间,知识精英在文章选本编纂和文学史评述中,将北宋六家散文建构为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经典系统。这一整体系统在"欧苏"、"欧曾"、"三苏"等相对微观的经典体系基础之上被绾合形成。六家散文的经典系统不仅包含文章学的示范意义,同时也具有儒学文化维度的思想内涵,代表了理学思想产生前儒学发展的传统形态和范式。1127~1279年间的评论者大多通过这一经典化的建构过程,以理学的思维和视角对六家散文所代表的传统儒学形态加以审视和反思,这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史观念带来深远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