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6)
2023(13772)
2022(11504)
2021(10504)
2020(9240)
2019(21176)
2018(21032)
2017(41093)
2016(22075)
2015(24847)
2014(24744)
2013(24653)
2012(22548)
2011(19951)
2010(19776)
2009(18582)
2008(18651)
2007(16676)
2006(14043)
2005(12517)
作者
(62752)
(52640)
(52626)
(49953)
(33659)
(25318)
(23898)
(20614)
(19887)
(18685)
(17867)
(17657)
(16689)
(16315)
(16299)
(16130)
(16050)
(15679)
(15177)
(15085)
(12987)
(12938)
(12649)
(12059)
(11855)
(11816)
(11752)
(11677)
(10525)
(10479)
学科
(102636)
经济(102532)
(93656)
(84645)
企业(84645)
管理(80581)
方法(53142)
数学(44336)
数学方法(43892)
(32418)
业经(30575)
(30515)
(24568)
财务(24526)
财务管理(24487)
企业财务(23266)
农业(21660)
中国(21097)
技术(19331)
(18241)
(17764)
贸易(17760)
(17316)
(17256)
(17163)
理论(16661)
地方(16091)
(15795)
环境(15140)
(14931)
机构
学院(324619)
大学(319074)
(138944)
经济(136465)
管理(136332)
理学(118482)
理学院(117441)
管理学(115752)
管理学院(115171)
研究(95242)
中国(75288)
(64350)
(63969)
科学(56829)
(53866)
财经(52048)
(48110)
业大(47495)
(47294)
(46519)
中心(46395)
农业(42675)
经济学(42464)
研究所(41970)
北京(39236)
经济学院(38796)
财经大学(38512)
(37680)
商学(37533)
经济管理(37351)
基金
项目(217477)
科学(174330)
基金(161700)
研究(157907)
(138860)
国家(137680)
科学基金(121890)
社会(102787)
社会科(97744)
社会科学(97717)
基金项目(86176)
(86066)
自然(80010)
自然科(78258)
自然科学(78237)
自然科学基金(76901)
教育(72932)
(70812)
资助(66153)
编号(63237)
(48948)
成果(48492)
(48057)
重点(48037)
(45977)
创新(44264)
(44225)
国家社会(42821)
教育部(42639)
科研(42382)
期刊
(146924)
经济(146924)
研究(85656)
(54209)
中国(52775)
管理(52334)
(48640)
学报(44390)
科学(43485)
大学(34662)
学学(33336)
农业(33322)
技术(31546)
(27524)
金融(27524)
业经(26417)
财经(26260)
教育(23637)
经济研究(22886)
(22528)
(20299)
问题(19879)
技术经济(19381)
统计(17425)
财会(17187)
(16442)
商业(16312)
现代(15326)
(15212)
理论(14710)
共检索到457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守坤  
现有大量文献考察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及其存在原因,而其中采用规范的计量方法考察僵尸企业对于经济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则相对较少。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的背景下,本文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角度考察了僵尸企业的负面影响。基于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识别出的僵尸企业资产规模比例变量以及各省区面板数据,本文发现僵尸企业资产规模比例越高则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也越高。该结论在对多类工业污染物因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以及采用基于两类权重矩阵的广义空间计量模型回归后均成立。本文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市场化进程指数以及私营企业利润率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实证分析发现,较高的僵尸企业资产规模比例降低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不利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也抑制了私营企业利润率。政府部门应继续积极推进放权性改革以及金融体系深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赖以存在的政策环境,同时采取果断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辅助措施处置僵尸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良性循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家云  廖河洋  杨俊  
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挖掘政府补贴对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对于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系统评估了政府补贴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并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并不显著;另外,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污染排放的抑制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创新效应、规模效应和政府监管效应是政府补贴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拓展分析发现:政府补贴的污染减排效应并不具有持续性,只有当补贴强度保持在一定的适度区间时,才能对企业污染减排发挥作用;另外,政府补贴通过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最终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证实了政府补贴污染减排效应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对于今后如何设计政府政策以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汤泰劼  胡珺  宋献中  
本文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基于2011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哈药集团的"环境污染门"事件,采用事件研究和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事件对肇事企业及其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污染门"事件日后7天内哈药集团的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平均下降了11%,说明资本市场参与者对于环境污染的肇事企业进行了惩罚;受哈药集团"环境污染门"事件的影响,处于重污染行业企业的股票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降低了0.5%,表现为"传染效应";而医药类行业的其他企业却"因祸得福",平均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提高了1%,表现为"竞争效应"。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环境治理的分析性框架,拓展了企业环境污染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汤泰劼  胡珺  宋献中  
本文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基于2011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哈药集团的"环境污染门"事件,采用事件研究和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事件对肇事企业及其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污染门"事件日后7天内哈药集团的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平均下降了11%,说明资本市场参与者对于环境污染的肇事企业进行了惩罚;受哈药集团"环境污染门"事件的影响,处于重污染行业企业的股票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降低了0.5%,表现为"传染效应";而医药类行业的其他企业却"因祸得福",平均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邵慰  刘敏  
本文通过利用2010—201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加入担保网络的僵尸企业对担保网络内的其他正常企业的传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加入担保网络的僵尸企业的确存在传染效应,并且这一效应会导致正常企业的绩效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还显示,僵尸企业的传染效应最终会大幅提高正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化解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让僵尸企业出清市场,不仅应研究僵尸企业出清问题的本身,还应关注僵尸企业带来的传染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又明  王星辰  
文章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有关财务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僵尸企业"进出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日本"僵尸企业"的特征规律为比较背景,进一步探讨中国A股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的识别、成因和复活路径。通过对不同所有制下"僵尸企业"动态演变的共性特征分析,建议不仅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要对企业加强监管,建立"僵尸企业"预警机制,以进一步加快供给侧改革,科学处置"僵尸企业"。
[期刊] 预测  [作者] 邓峰  
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的环境政策大多局限于控制政策本身和实施政策所需的措施,并假设这些措施均能完全执行。而企业作为一个由利害关系基本一致的成员组成的群体,必然形成坚强的"利益刚性",其对政府的环境管制会采取各种规避措施。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政府先行的博弈模型分析在管制不完全执行的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洪涛  于明超  江静  
本文在污染供需分析框架下,选取中国2001-2006年34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等三种污染物排放密度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污染密度均与能源消耗密度、相对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比重正相关,与企业规模、环境管制指标和外资比重负相关。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为此需要做到:(1)鼓励节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督;(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力度;(4)理顺政府对环保信息的披露机制;(5)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6)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标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步晓宁  赵丽华  
作为一种逐步兴起的新型政策手段,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否更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和政府节能采购企业清单,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节能采购政策实施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政府节能采购政策通过严格约束生产的各个环节,抑制了企业污染排放,具体包括在生产初始阶段改善能源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创新生产技术以及在生产终端提高污染处理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政企合谋氛围,政府节能采购政策使国有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此外,这一政策还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使得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的污染减排效果更明显。同时,在减少企业污染排放的同时,政府节能采购政策还提高了企业产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文章研究表明,自愿性环境规制能够较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肖兴志  黄振国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的产业动态模型,考察僵尸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僵尸企业不仅破坏产业动态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而且抑制企业成长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同情形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银行僵尸借贷情形下,僵尸企业会放大和延长负向冲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政府兜底式救助情形下,僵尸企业会导致产业发展更快地收敛到低效率水平和低技术水平的稳态均衡;在政府普惠式政策支持情形下,僵尸企业对政策效应的影响使得政策支持能够扩大产业规模,而能否提高产业效率水平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取决于政策支持所导致的僵尸企业数量多少。本文的研究为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从而助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玉桥  张陶然  
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和Antweiler et al.(2001)的研究框架,构建企业排污的一般模型,采用"差异中差异"的估计方法,结合我国省际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考察契约制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契约制度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契约制度较为完善的地区,企业倾向于投入"减排专用资本"进行污染减排活动,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但这种积极作用在契约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利用行业本身的污染强度属性则可以解释这一"反常"的结果。在控制人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汪海凤   韩刚   李修玉  
《环境保护税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中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2011—2022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双重变换模型(CIC)研究了环境保护税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有效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且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内部主动提升ESG表现及在外部提高合法性要求两种方式影响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保护税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并购具有不同的效应,对垂直绿色并购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环境保护税对小规模、风险承担水平高及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环境保护税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的关系,是对企业环保投资、绿色转型研究的深入,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保护税法》提供重要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霄阳  瞿强  
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既影响经济效率,也蕴含金融风险。处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提出我国僵尸企业可以分为信贷补贴支持和经营不善两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标准。实证分析表明,两类僵尸企业构成、分布、决定因素均有差异。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容易成为信贷补贴支持类僵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经营不善类僵尸企业。发现两类僵尸企业决定因素上的差别可以为解决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支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霄阳  瞿强  
僵尸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既影响经济效率,也蕴含金融风险。处理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和分类。本文提出我国僵尸企业可以分为信贷补贴支持和经营不善两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标准。实证分析表明,两类僵尸企业构成、分布、决定因素均有差异。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容易成为信贷补贴支持类僵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更容易成为经营不善类僵尸企业。发现两类僵尸企业决定因素上的差别可以为解决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帆  朱鹤  
僵尸企业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行业效率的提升,加剧产能过剩,并最终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损害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近期,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各地加快清理僵尸企业(zombie firm)。从国际经验来看,僵尸企业并不是最近才在中国出现。20世纪90年代,日本到处都是僵尸企业;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一度也出现了大批僵尸企业。所谓僵尸企业,指那些债台高筑、经营效率低下,但由于获得银行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