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93)
- 2023(10860)
- 2022(8755)
- 2021(7963)
- 2020(6814)
- 2019(15472)
- 2018(14992)
- 2017(29484)
- 2016(15446)
- 2015(17501)
- 2014(17038)
- 2013(17586)
- 2012(16234)
- 2011(14524)
- 2010(14413)
- 2009(13815)
- 2008(14003)
- 2007(12396)
- 2006(10834)
- 2005(10058)
- 学科
- 济(88823)
- 经济(88740)
- 业(80427)
- 企(74429)
- 企业(74429)
- 管理(62175)
- 方法(41064)
- 数学(32934)
- 数学方法(32855)
- 业经(30003)
- 财(26203)
- 农(24862)
- 中国(21177)
- 务(19896)
- 财务(19893)
- 财务管理(19876)
- 企业财务(18877)
- 技术(18311)
- 农业(18196)
- 贸(16493)
- 贸易(16485)
- 易(16071)
- 制(15359)
- 策(14802)
- 划(14751)
- 和(14096)
- 地方(13742)
- 产业(13463)
- 体(12731)
- 企业经济(12550)
- 机构
- 学院(236389)
- 大学(230855)
- 济(120202)
- 经济(118767)
- 管理(100651)
- 理学(86903)
- 理学院(86228)
- 管理学(85653)
- 管理学院(85211)
- 研究(74986)
- 中国(62168)
- 财(53047)
- 京(47092)
- 财经(43078)
- 经(39353)
- 经济学(38530)
- 科学(37848)
- 所(35515)
- 经济学院(35103)
- 江(33921)
- 中心(33377)
- 农(32906)
- 财经大学(31874)
- 研究所(31600)
- 商学(30324)
- 商学院(30072)
- 北京(29914)
- 经济管理(28808)
- 业大(28513)
- 院(26526)
- 基金
- 项目(150203)
- 科学(123285)
- 研究(114757)
- 基金(114711)
- 家(96514)
- 国家(95702)
- 科学基金(85691)
- 社会(80186)
- 社会科(76582)
- 社会科学(76567)
- 基金项目(60080)
- 省(56680)
- 自然(51384)
- 自然科(50270)
- 自然科学(50260)
- 教育(50146)
- 自然科学基金(49532)
- 资助(46879)
- 划(45823)
- 编号(43542)
- 部(35480)
- 业(35368)
- 创(35212)
- 国家社会(34924)
- 发(33993)
- 成果(33166)
- 重点(32789)
- 创新(31995)
- 教育部(31688)
- 人文(31610)
- 期刊
- 济(132665)
- 经济(132665)
- 研究(72626)
- 财(43677)
- 管理(43013)
- 中国(40772)
- 农(30577)
- 科学(28945)
- 学报(24233)
- 财经(22995)
- 融(22938)
- 金融(22938)
- 经济研究(22688)
- 业经(22617)
- 技术(22305)
- 农业(21498)
- 大学(20521)
- 经(20064)
- 学学(19768)
- 问题(17790)
- 技术经济(16544)
- 贸(16153)
- 世界(15164)
- 业(14808)
- 国际(13598)
- 教育(13106)
- 商业(13065)
- 现代(12519)
- 统计(12396)
- 策(11928)
共检索到352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贤彬 陈博潮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但僵尸企业严重影响中国产业升级进程。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僵尸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内僵尸企业比例越高,产业升级进程越缓慢。机制分析发现,僵尸企业通过扭曲资源配置和抑制技术进步两种渠道拖累产业升级。从资源配置角度看,静态上僵尸企业扭曲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资本投入不足的企业危害更为突出;动态上僵尸企业不仅阻碍在位企业增加值率提升,还妨碍潜在高增加值率企业进入市场。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僵尸企业具有自身创新懈怠和挤出正常企业创新的特征。本文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的视角揭示了僵尸企业对产业升级的拖累效应,为更好处置僵尸企业和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僵尸企业 资源配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本文通过扩展的MO模型,首次理论分析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揭示了"成本增加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渠道。在此基础上,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修正的CHK法对僵尸企业进行了识别,检验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1)僵尸企业比例每提升100%(翻一番),总体会引致非僵尸企业加成率显著降低3.43%;(2)对影响渠道检验发现,僵尸企业的存在会降低非僵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创新投入和产出,进而导致加成率恶化;(3)分样本回归发现,僵尸企业的负向加成率效应在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最高。本文深化了对僵尸企业负向影响的经济学解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钦 李蔚 戴芸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重点。本文从僵尸企业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基于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生产数据,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显著降低了正常企业(即非僵尸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内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并具有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在影响机制方面,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在资源约束紧的非国有企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以及高行业集中度的行业中更为显著,说明僵尸企业通过加剧资源约束、扭曲信贷配置和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等渠道影响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文章说明,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可以降低信贷扭曲,减少资源错配,从而促进中国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璇 李金洋
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僵尸企业退出的基本特征及退出机制扭曲造成的外延型资源错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与正常企业相比,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较大,低下的生产率水平与政府的企业改革政策是影响僵尸企业退出的重要因素。另外,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较小。第二,未退出的僵尸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占用了大量资源,资本配置的扭曲增加了正常企业的退出概率,进而导致严重的外延型资源错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不断深化的企业改革在清退僵尸企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僵尸企业的"嗜血"性通过挤占正常企业的生存空间,扭曲企业退出机制,从而造成的外延型资源错配现象却不容忽视。因此,继续有效清理僵尸企业,尤其是国有僵尸企业,是实现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
僵尸企业 资源错配 企业退出 融资成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语嫣 谭之博 黄益平 胡永泰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消除僵尸企业形成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果断的市场化措施处置僵尸企业。
关键词:
僵尸企业 私有企业 企业投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语嫣 谭之博 黄益平 胡永泰
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省的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非僵尸企业的投资规模越小,且这一挤出效应对私有企业尤为明显,而对国有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果在不同固定效应设定、不同数据样本以及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另外,僵尸企业对私有非僵尸企业投资的挤出在国家干预程度更强的地区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可能是造成近年民间投资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减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一方面,政
关键词:
僵尸企业 私有企业 企业投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俊青 刘帅光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融资,而契约执行力能够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进而影响制造业内部和金融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结构。本文通过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契约执行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Rajan和Zingales(1998)的交互项模型考察契约执行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影响产业结构的变量后,契约执行力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而且提升了金融业与制造业的相对比重。
关键词:
契约执行力 产业结构 动态一般均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余典范 孙好雨 许锐翔
文章在同时考虑政府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这两个中国特色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HK法和过度借贷法,运用目前学术界较为严苛的标准将连续两期满足"僵尸企业"衡量标准的企业判定为"僵尸企业",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僵尸企业"的误判,结果发现"中国式僵尸企业"具有分布广、比重高、杠杆高、生产率低的特点。同样采用对"僵尸企业"复活最为严格的判定标准,即"僵尸企业"当年及在样本中此后存续所有年份均恢复为正常企业来判定"僵尸企业"复活。结果表明,平均每年超过20%的"僵尸企业"实现了复活,这意味着如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僵尸企业"实现标本兼治,这些企业是能够焕发新活力的。文章研究发现,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固定资产清理和人员精简等去产能措施是目前治理"僵尸企业"的牛鼻子,能显著促进"僵尸企业"的复活,并且生产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然而,在企业自身经营效率未改善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增加只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对"僵尸企业"复活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制度环境的改善以及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对推动"僵尸企业"复活都有着积极的效应。因此,当前治理"僵尸企业"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具体的措施与提高企业自生能力相结合,真正从内涵上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需要完善制度性"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和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以及优化产业政策,构建"僵尸企业"处置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僵尸企业 去产能 生产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思文 管新帅
本文对企业迁移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基于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整体样本及分地区样本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规模对企业迁移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企业年龄对企业迁移行为有两方面的影响,"两头"企业较"中间"企业迁移倾向高;(3)企业参与出口并没有显著提高迁移倾向;(4)服务于大市场的企业和拥有低水平基础设施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迁移倾向。
关键词:
企业迁移 异质性 工业企业 迁移决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郝丽花 方观富 黄瑜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会使那些所在行业拥有更高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企业经历更快速的资产增长。这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第二,数字金融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了企业的内部资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度。此外,本文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资产增长的促进效应在私营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企业增长 融资约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万宗 谭诗羽 夏大慰
中国产业政策的执行对企业间工资差距有何影响?文章首先考虑加入了产业政策因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将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影响分解为补贴转移效应与竞争效应两种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将部分政策补助用于生产,此时支付的更多工资等同于财政的直接补贴;同时,企业工资水平也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政策通过促进或抑制行业竞争改变企业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一种间接影响,即竞争效应。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式"产业政策抑制企业效率带来的负向竞争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琎 冼国明 明秀南
僵尸企业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破坏金融系统稳定性和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顽疾,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尝试从改进计算方法、加入政府补贴依赖程度指标等方面改进了已有模型,并利用我国2010-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识别分析。研究发现,2011年和2012年我国僵尸企业比例约为3.3%,2013年后这一比例升至5%,2016年有所回落;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能是2013年后僵尸企业比例上升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僵尸企业比例依次递增,黑色金属冶炼、造纸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余飞
现有关于市场分割的研究较少涉及微观企业层面,同时关于市场分割程度的测度方法也有失偏颇。本文由消费品、资本品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的平均值构造了总体市场分割程度指数,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检验了中国省域间总体市场分割对当地企业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市场分割与企业增加值率呈倒U型关系,同时还计算出其中影响效果转利为害的阈值,经过内生性处理和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所属的不同要素密集度类型的异质性检验发现,结论是稳健可靠的。本文认为我国应当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国外市场的扭曲思维,提高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关注程度;各地政府应逐渐摒弃"护犊子"的政策思维,逐步放开市场保护,推动市场走向整合;各地应当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同时将政策思维转向限制人口但不限制人才上。
关键词:
市场分割 企业增加值率 倒U型关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小钢 刘叩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兴科技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的替代弹性不同,机器人使用将导致非常规任务就业增长,常规任务就业减少,产生就业极化效应,且这种极化效应在机器人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接着,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机器人进口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于常规任务劳动力,机器人显著促进了非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而且,机器人的就业极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机器人确实是通过常规任务岗位替代效应和非常规任务岗位创造效应导致了就业极化;相比于技能偏向,机器人更多体现的是工作任务偏向属性(RBTC)。本文深化了对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解,为制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