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9)
2023(3992)
2022(3205)
2021(3022)
2020(2652)
2019(6377)
2018(6543)
2017(13042)
2016(6811)
2015(7786)
2014(7850)
2013(7561)
2012(6576)
2011(5925)
2010(6299)
2009(5823)
2008(5424)
2007(4761)
2006(4092)
2005(3662)
作者
(18712)
(15410)
(15200)
(14782)
(9967)
(7361)
(6924)
(5974)
(5778)
(5490)
(5265)
(5206)
(4947)
(4912)
(4833)
(4699)
(4666)
(4537)
(4353)
(4270)
(3833)
(3747)
(3700)
(3644)
(3495)
(3452)
(3396)
(3296)
(3097)
(2977)
学科
(31016)
经济(30994)
管理(17881)
方法(17415)
(16635)
数学(16173)
数学方法(15681)
(14427)
企业(14427)
中国(6774)
(6016)
理论(5979)
业经(5427)
(5315)
贸易(5312)
(5174)
(5018)
(4917)
地方(4558)
(4526)
金融(4525)
(4291)
教学(4139)
(4063)
银行(4062)
技术(4010)
(3917)
(3887)
农业(3728)
(3612)
机构
学院(94791)
大学(94110)
(38486)
管理(38375)
经济(37656)
理学(33510)
理学院(33191)
管理学(32237)
管理学院(32085)
研究(29197)
中国(22653)
(19897)
科学(17663)
(16351)
(14047)
中心(13743)
财经(13330)
(13323)
业大(12988)
研究所(12859)
北京(12561)
(12164)
(12068)
(12058)
师范(11946)
经济学(11787)
(10829)
(10666)
技术(10628)
经济学院(10592)
基金
项目(64580)
科学(51135)
基金(47096)
研究(46212)
(40989)
国家(40727)
科学基金(35582)
社会(28933)
社会科(27603)
社会科学(27594)
(25060)
自然(23794)
基金项目(23790)
自然科(23313)
自然科学(23310)
自然科学基金(22869)
教育(22715)
(21328)
资助(21052)
编号(18736)
成果(14860)
重点(14614)
(14031)
(13426)
(13240)
课题(13155)
创新(12563)
教育部(12296)
科研(12252)
大学(12210)
期刊
(38994)
经济(38994)
研究(26319)
中国(17558)
管理(15220)
科学(12584)
学报(12414)
(12024)
教育(11661)
技术(11262)
(10490)
大学(10031)
学学(9401)
(8447)
金融(8447)
统计(7467)
农业(7291)
经济研究(7162)
(6748)
财经(6226)
业经(6120)
决策(6111)
技术经济(5389)
(5338)
问题(4647)
商业(4517)
(4400)
科技(4281)
图书(4197)
理论(4058)
共检索到135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殷剑峰  
在过去四十年中,全球发生的是储蓄率的持续下降而不是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因此不应该将全球经济失衡简单地归咎于高储蓄率国家。本文聚焦于决定全球宏观经济动态的两类国家:储蓄率持续下降的高收入国家和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基于两类国家和全球人口结构变化的两个典型事实,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交叠世代模型,以分析全球储蓄率下降以及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基于此模型的计量检验表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并非对等的经济体,前者的储蓄行为决定了全球的储蓄率变动,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幼儿抚养比下降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前者的储蓄率下降提供了条件。两类国家储蓄行为的非对等性是全球化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俞建国  
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学界许多人撰文谈到目前我国储蓄与投资失衡的问题,而谈及"失衡",多半都认为储蓄大于投资,结论自然就是要加强、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他们的依据,一是银行的存差(存款大于贷款)越来越大,二是外汇储备越来越大。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资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光霞  余吉祥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证检验了到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到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的"∽"型规律,但到上海的距离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并不存在这一规律。这表明,省会在塑造城市体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打破省际边界分割是优化区域城市体系的关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衔   李少武  
变革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心-外围”依附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揭示和批判了“中心国”通过技术优势、贸易优势、金融优势、国际援助和利益绑定等,持续攫取“外围国”剩余并阻碍“外围国”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外围”依附“中心”的世界格局。伴随着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中国由“外围”向“中心”位移,改变了“中心-外围”依附理论下资本剥削的逻辑设定,以及“国强必霸”和新旧殖民体系的历史设定。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中,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技术、贸易、金融和国际援助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实现共同发展,为破解“中心-外围”依附模式,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改革国际治理体系贡献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江苏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数据表明,这些年来,江苏中心—外围模式不但有继续强化的趋势,而且正在朝着双中心—外围模式演变,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江苏三大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苏北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心—外围模式。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培育以连云港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打造来带动整个苏北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甚至是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从根本上消除江苏的中心—外围模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念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建军  
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F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开创消费与储蓄理论的新篇章。但该模型暗含的前提不符合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本文通过修改前提 ,将F .Modigliani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农民的储蓄 ,导出三个蕴含中国农民生活特征的简化模型 :一个两代人力储蓄的周期模型 ,直观地描述了贫困循环的微观经济机制 ;含有子女的三代人力储蓄的周期模型表明农民多生子女是农民长期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收入增长的周期模型确定了中国农民人力储蓄崩溃的条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颖  
美国贸易逆差以及主要由贸易逆差造成的经常帐户赤字已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美国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解释众多,本文以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美国储蓄不足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的结论。美国国内储蓄不足导致外国资本的流入。外国资本一方面为美国提供了购买力,补充了美国的储蓄,另一方面,美国可用外国提供的购买力进口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其储蓄不足的结果。从全球视角出发,其他国家的储蓄增加,为美国补充了储蓄,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认识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可以更有利地支撑美国贸易逆差与中国对其贸易顺差没有根本联系的观点,及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美国贸易逆差根本原因的观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江淮  章激扬  
本文通过研究1980—2015年发明人才跨国流动技术中心度变化趋势,揭示高技术行业创新地理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全球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在地理上呈现多中心集聚的发展态势,美国、德国和日本依然保持强劲竞争优势,中国在高技术领域逐步崛起。(2)在生物医药行业,美国是全球绝对领先者,以中国为技术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尚不明显;在计算机行业,中美技术中心度差距要大于中美在高技术领域的整体差距。(3)行业创新能力越强,往往伴随着发明人才的“大进大出”;行业创新能力对技术中心度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主要体现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样本。(4)产业相对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技术相对比较优势调节效应尚不显著;全球技术中心对发明人才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中国在全球发明人才战略布局上,对于面向未来和使命导向型的高技术创新领域,需通过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全球代表性的技术集群,广纳全球发明人才;同时,强调本地化激励,着重发挥本土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强化三者的基础性研究投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兴辉  熊荡  蔡沛丰  
以"中心-外围"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2006—2014年中国未发生行政区划变动的321个县级市统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县级市在城市体系多层级"中心-外围"嵌套模式下的宏观区位效应,着重探讨县级市到核心城市的距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线城市对县级市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效应;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最近省会城市的距离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与到最近主要港口城市的距离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的"准∽型"关系。研究还发现,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政府财政支出会扩大市场分割的效率损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之博  赵岳  
本文基于1990—2007年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和1999年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Tobit模型,探究了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和经常账户失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比重越小,自身储蓄越高。而公司部门的储蓄与经常账户余额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高银行集中度国家企业的高储蓄导致这些国家经历更大的经常账户顺差(或更小的逆差)。上述结论并不受金融中心效应的影响,也在工具变量回归中保持稳健。与强调金融部门总规模的传统金融发展观不同,本文的结论表明,银行业的内部结构是理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视角。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津  王刚  李泽广  
本文梳理了解释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各类假说,并以美国的情况为借鉴,提出了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几种解释思路。文章发现经常账户的实际水平与理论均衡水平的差值为稳定序列,但并不收敛于零,表明经常账户的失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然后通过设计两元选择模型对导致失衡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投资一储蓄缺口"假说得到了中国数据的支持,同时发现国民收入也是决定经常账户盈余或者赤字的关键变量。这说明我国经常账户的变化更多地内生于其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常账户失衡状态的矫正需要内部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理顺经济运行机制措施的配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凌敢  
德国的银行体系在国际银行业中独具特色。私人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是其三大支柱,均受《德国银行法》(KWG)管辖,并由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德国储蓄银行在科学的监管机制下,着力于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市场定位和深化同业合作等,对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