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62)
2023(18096)
2022(15306)
2021(14325)
2020(11810)
2019(26702)
2018(26301)
2017(49881)
2016(26847)
2015(30052)
2014(29911)
2013(29222)
2012(26548)
2011(23965)
2010(23939)
2009(21820)
2008(21022)
2007(18527)
2006(16194)
2005(14155)
作者
(75673)
(63271)
(62654)
(59747)
(40036)
(30212)
(28527)
(24604)
(23922)
(22476)
(21481)
(21245)
(19925)
(19717)
(19510)
(19276)
(18786)
(18504)
(18124)
(18026)
(15495)
(15452)
(15213)
(14291)
(14147)
(13882)
(13856)
(13776)
(12655)
(12304)
学科
(108148)
经济(108003)
管理(82457)
(77247)
(64494)
企业(64494)
方法(48519)
数学(41793)
数学方法(41340)
中国(29613)
(29584)
(26662)
地方(25463)
业经(25084)
技术(23707)
(23240)
(20524)
农业(20336)
环境(19253)
理论(18330)
(18176)
贸易(18161)
(17529)
(17200)
(16567)
银行(16525)
(16524)
财务(16446)
财务管理(16410)
(16297)
机构
大学(376690)
学院(375777)
管理(150003)
(147980)
经济(144748)
理学(130414)
理学院(128914)
管理学(126770)
管理学院(126056)
研究(123687)
中国(91999)
(81809)
科学(77064)
(67894)
(60334)
中心(56954)
(56828)
业大(55469)
研究所(55135)
(54745)
财经(54621)
北京(51956)
(50991)
师范(50503)
(49794)
(46038)
经济学(44821)
(44571)
农业(44158)
师范大学(40993)
基金
项目(264165)
科学(209117)
研究(196039)
基金(191061)
(165974)
国家(164602)
科学基金(142313)
社会(124397)
社会科(117869)
社会科学(117842)
(103435)
基金项目(101762)
自然(91293)
教育(90263)
自然科(89088)
自然科学(89071)
(87607)
自然科学基金(87491)
编号(79582)
资助(76957)
成果(63993)
重点(59502)
(57960)
(57786)
(56874)
课题(55397)
创新(53336)
国家社会(51025)
教育部(49982)
科研(49718)
期刊
(160507)
经济(160507)
研究(108549)
中国(74940)
学报(58218)
管理(55416)
科学(54094)
(50740)
(50053)
教育(47118)
大学(44744)
学学(41839)
农业(35514)
技术(35166)
(31050)
金融(31050)
业经(27053)
财经(26238)
经济研究(25228)
(22435)
问题(20534)
科技(20178)
图书(19332)
技术经济(18910)
(18790)
理论(17423)
资源(17313)
(16888)
现代(16797)
商业(16375)
共检索到544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赵睿  杨燚  雨虹  
京津冀作为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发展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在仅仅2.3%的国土面积上承载了8%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10%的经济总量。而长三角与京津冀的国土面积基本相当,却承载了11%的全国人口,创造了约20%的经济总量。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目前都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科技金融能够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提升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璇  刘军  
科技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腹地技术创新扩散的强度和效应对区域技术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考察北京、上海两地技术市场的交易合同数及成交金额的流量与流向,分析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强度,然后以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数为变量,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北京与上海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研究表明,相对于上海,北京对周边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强度及扩散效应都较弱。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婉君  何平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艳艳  苗润莲  李梅  张红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栗志慧   刘洁  
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构建考虑数字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运用VIKOR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2010—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强创新主体,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布局数据化平台和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晓永  
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地理分布上,都有着很多相似性。对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的增长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并指出目前两大区域正处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起点上,北京、上海两大区域龙头如何依托各自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释放经济潜能,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毛世平  杨艳丽  王晓君  马红坤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2)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3)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戴宏伟  刘敏  
本文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高于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区域内各省市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提高地区个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产业协作等措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京津冀应学习借鉴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加强区域内部整合与协作,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建援  李雅婷  
创新已经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长三角区域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和互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文章运用理论演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地图,包括管理体制、"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五步曲"。本研究将对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信息消费作为我国新型消费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巩固扩大传统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消费融合催生了多种消费新业态,有力提升了信息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信息消费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明显大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