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7)
- 2023(17905)
- 2022(15340)
- 2021(14363)
- 2020(12179)
- 2019(27875)
- 2018(27291)
- 2017(52459)
- 2016(28309)
- 2015(31351)
- 2014(30769)
- 2013(30476)
- 2012(27723)
- 2011(24907)
- 2010(24372)
- 2009(22307)
- 2008(21456)
- 2007(18291)
- 2006(15637)
- 2005(13385)
- 学科
- 济(112398)
- 经济(112271)
- 管理(77908)
- 业(75423)
- 企(60741)
- 企业(60741)
- 方法(56025)
- 数学(50047)
- 数学方法(49483)
- 中国(31226)
- 农(30476)
- 财(28188)
- 学(23521)
- 业经(23508)
- 贸(22971)
- 贸易(22962)
- 易(22364)
- 农业(20557)
- 地方(19726)
- 制(19300)
- 务(17856)
- 财务(17784)
- 财务管理(17752)
- 环境(17142)
- 技术(17071)
- 企业财务(16849)
- 和(16531)
- 理论(16528)
- 银(16211)
- 银行(16144)
- 机构
- 大学(397265)
- 学院(393470)
- 济(162298)
- 经济(159288)
- 管理(156196)
- 理学(137465)
- 理学院(135951)
- 管理学(133480)
- 研究(132921)
- 管理学院(132789)
- 中国(98558)
- 京(83548)
- 科学(83409)
- 财(70598)
- 农(68138)
- 所(65916)
- 业大(62738)
- 研究所(60967)
- 中心(59980)
- 财经(58601)
- 农业(53975)
- 经(53869)
- 江(53178)
- 北京(52316)
- 经济学(50208)
- 范(49905)
- 师范(49303)
- 院(48277)
- 经济学院(45529)
- 财经大学(44183)
- 基金
- 项目(281965)
- 科学(221690)
- 基金(207527)
- 研究(199436)
- 家(183679)
- 国家(182232)
- 科学基金(155993)
- 社会(128003)
- 社会科(121473)
- 社会科学(121443)
- 基金项目(109873)
- 省(107420)
- 自然(103365)
- 自然科(101045)
- 自然科学(101015)
- 自然科学基金(99233)
- 划(91969)
- 教育(91472)
- 资助(86034)
- 编号(78613)
- 重点(63287)
- 部(62550)
- 成果(61834)
- 发(59142)
- 创(58501)
- 科研(54812)
- 创新(54722)
- 国家社会(53890)
- 课题(53623)
- 教育部(53593)
- 期刊
- 济(162223)
- 经济(162223)
- 研究(109995)
- 中国(69487)
- 学报(68510)
- 科学(60843)
- 农(60549)
- 管理(54479)
- 财(51822)
- 大学(51656)
- 学学(49119)
- 农业(42014)
- 教育(37480)
- 技术(32140)
- 融(30414)
- 金融(30414)
- 财经(28186)
- 经济研究(28016)
- 业经(26020)
- 经(24135)
- 业(22288)
- 问题(21468)
- 科技(19421)
- 版(19233)
- 技术经济(18215)
- 贸(18147)
- 统计(18082)
- 图书(17939)
- 业大(17826)
- 理论(17566)
共检索到550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朱婉芬
劳动供给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健康状况是决定劳动供给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基线调查数据,采用stata分析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和Probit模型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健康状况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健康状况对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福利保障水平下健康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不同群体内存在差异,健康对参加城职保群体劳动供给的影响最小;对参加城乡居保群体的影响最大,健康状况的下降会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但对于没有参保的群体而言,健康状况的下降并没有显著减少其劳动供给时间。此外,性别、年龄、收入和户口等变量也会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琴 雷晓燕 赵耀辉
本文选择高血压作为健康测度变量,运用CHNS四期追踪数据,探讨了健康对农村和城市的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由于疾病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文用患高血压之前的钠盐摄入量作为工具变量。我们发现患高血压对城市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农村人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我们发现,城市的效果几乎全部来自较低教育程度的蓝领工人,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拥有养老保障的体力劳动者容易在高血压影响下产生退休意愿,而这个现象在同样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中并不存在。
关键词:
健康 劳动供给 社会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志海 麦尔旦·吐尔孙 王雅鹏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中2277个农村中老年人样本,本文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了慢性疾病与急性疾病对农村中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及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慢性疾病虽然未对农村中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造成明显影响,但显著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急性疾病的冲击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也显著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此外,健康冲击对农村中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还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健康冲击显著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可能性,减少了他们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对农村中年人农业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仅显著减少了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芳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浙江和甘肃两省的预调查数据,分析了两省45岁及以上人群的健康状况对其劳动参与的影响。考虑到健康和劳动参与的联立性以及健康状况的内生性问题,建立了健康和劳动参与的联立方程,使用二阶段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对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有显著的正影响;劳动参与不仅无损于健康状况,反而有利于健康,说明存在理由内生性。因此,在老龄化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今社会,要保持劳动力市场中有足够的老年劳动力供给,加强健康保健服务、加大对卫生部门的投入十分必要。
关键词:
自评健康 劳动参与 内生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培材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隔代抚养对城乡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样本估计和隔代抚养强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过去一年内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城乡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且对女性中老年人和农村中老年人影响更大;隔代抚养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中老年人的社会交际、锻炼次数和从子女处获得的净转移支付来实现。在老龄化愈来愈严重的背景下,有效利用中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中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实现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
隔代抚养 抑郁 身体功能障碍 代际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温兴祥 文凤 叶林祥
城乡人口流动和家庭规模小型化使得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实证考察了社会资本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都显著增加了农村中老年人的认知状况,显著降低了农村中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程度;(2)社会经济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比社会人口因素更大;(3)在本文所考察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与朋友交往、休闲娱乐活动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最重要的提升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活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是改善和维持他们精神健康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琳
对健康需求的研究,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08)的数据,运用Probit排序选择模型对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收入和年龄对健康水平的影响符合Grossman模型的预测,且影响显著,相比之下,教育的影响不明确而且不显著,稳定的婚姻状况和青少年时期健康的体魄对中老年的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性别差异方面,教育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更大,而年龄和收入对男性健康的影响更大。在城乡差异方面,年龄对城镇居民的健康影响更显著,收入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更大。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作为配置医疗...
关键词:
Grossman模型 健康需求 性别视角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亚青 王子龙 向彦霖
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时代,要实现全民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基于CHARLS数据,本文以精神抑郁和认知健康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医疗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显著体现在男性、60岁及以上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比居住在城镇的更显著受益于医疗保险;(2)分位数回归和更换被解释变量回归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3)机制分析表明,医疗保险通过提高农村中老年人的安全预期和生活满意度来提升其精神健康水平。为此,应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增进制度公平以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预期,并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和加强健康教育,打破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需双冷"的困境,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关键词:
医疗保险 精神健康 人口老龄化 农村居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齐子鹏 周韵晨 夏蕾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3、2015年两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对我国中老年人群商业健康保险的健康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商业健康保险总体上改善了参保人群的健康水平。此外,区分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来看,农村和城镇参保人群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得到提升,但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评价健康水平的不同维度方面具有不同表现。本文不仅实证检验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健康绩效,同时也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重点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鑫志 谭晓婷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2016年起渐次实施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是否显著改善了农村中老年人健康,以及制度改革对健康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基础性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其影响的作用路径在于通过提升农村中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增加了过去一个月中农村中老年人的门诊就医次数,减少了农村中老年人患病未就诊的行为;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部分引发了事前道德风险,导致农村中老年人的体检频率相比于新农合时期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整合的健康效应。研究的政策含义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可从培养参保居民保健意识,重视预防的角度进一步完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梦晗 高伟杰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从个体经历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的角度理解中老年人的健康差异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序列分析方法,分性别构建个体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类型,识别出两性共有的7种轨迹类型以及男性独有的“未婚未育、工作型”和女性独有的“1次生育、不工作型”轨迹。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生育1次或2次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提高,生育3次及以上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下降,同时,更晚出生的女性中提早不工作的轨迹类型占比更高。分析不同类型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对中老年时期健康的影响发现,生育次数的增加仅对女性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提早不工作则对两性健康都不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照料孙子女的时间对中国中老年人健康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特征。由于随着照料孙子女时间的增加,照料孙子女对中老年人健康有利影响的增加速度在逐渐降低,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利影响的增加速度反在逐渐增加,照料孙子女对中老年人健康的总影响呈现出先有利后不利的倒U型关系。文章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截面数据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无论是总体样本回归结果,还是分样本回归结果都表明随着照料孙子女时间的增加,中老年人健康自评变差的概率先下降后上升。通过比较中国中老年人实际照料孙子女时间和最优照料时间以及与不照料孙子女无差异照料时间,发现中国中老年人在照料孙子女时间方面存在过度照料。
关键词:
孙子女 过度照料 中老年人 健康自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琴 谭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探讨健康与老年人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度量人们的健康状况是一个难点。健康状况通过影响人们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对闲暇的偏好从而影响到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间,同时退休反过来又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此,通过了解多种度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指标,梳理国内外健康与老年人劳动供给的相关文献,阐述了估计健康与劳动供给二者因果关系时所遭遇的内生性来源以及克服内生性问题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分析了研究健康与老年人劳动供给这一问题隐含的政策意蕴以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健康 劳动供给 退休 内生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林晨蕾 罗佳丽
引导农村中老年人理性就医,提高其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健康差异的分析视角,利用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门诊与住院两个方面分析患者就诊选择的现实状况与特征,探讨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中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基层就诊的比例分别为63.2%和44.3%,整合地区患者就近就医的比例均高于未整合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健康状况患者的就医选择趋于理性。城乡医保整合有效引导了农村中老年门诊与住院患者就近就医,其中对门诊患者就近选择基层就诊产生更大程度的促进效果。城乡医保整合有助于提升优良健康状况门诊患者就近就医的概率,能够有效引导中等健康状况住院患者就近就医,但显著弱化不健康的住院患者选择基层就诊的倾向。随改革实施时间的推移,城乡医保整合对农村中老年人就近就医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一档制整合模式对农村中老年人基层就诊的引导效果优于多档制整合模式。据此,提出基于健康差异细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政策,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