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6)
2023(6635)
2022(5420)
2021(4883)
2020(3978)
2019(8425)
2018(8119)
2017(14925)
2016(8271)
2015(8849)
2014(8474)
2013(8232)
2012(7552)
2011(6716)
2010(6569)
2009(5869)
2008(5690)
2007(5003)
2006(4134)
2005(3672)
作者
(26144)
(22031)
(21944)
(20685)
(13815)
(10806)
(9767)
(8715)
(8408)
(7590)
(7506)
(7163)
(7161)
(7132)
(6745)
(6698)
(6685)
(6530)
(6357)
(6236)
(5733)
(5205)
(5111)
(5025)
(4945)
(4885)
(4791)
(4734)
(4651)
(4432)
学科
(29386)
经济(29345)
(23795)
管理(23580)
(17866)
企业(17866)
方法(13095)
数学(11691)
数学方法(11610)
(10009)
中国(8899)
(8677)
(7997)
贸易(7993)
(7801)
业经(7490)
(7145)
农业(7016)
(5974)
技术(5903)
地方(5437)
环境(5399)
(5223)
财务(5221)
财务管理(5212)
企业财务(4988)
(4810)
产业(4796)
银行(4778)
(4534)
机构
大学(116225)
学院(116016)
(46494)
经济(45628)
管理(44260)
研究(41609)
理学(39382)
理学院(38865)
管理学(38168)
管理学院(37975)
中国(29746)
(29411)
科学(28183)
(24195)
农业(23649)
业大(23514)
(22169)
研究所(20706)
(19664)
中心(18915)
(16652)
财经(16115)
农业大学(15826)
(14998)
(14877)
北京(14787)
(14334)
(14232)
师范(14026)
经济学(13981)
基金
项目(87049)
科学(67891)
基金(63838)
(59416)
国家(58871)
研究(57155)
科学基金(49049)
社会(37461)
社会科(35531)
社会科学(35522)
基金项目(34354)
(34348)
自然(33783)
自然科(33033)
自然科学(33019)
自然科学基金(32508)
(29811)
教育(25850)
资助(24625)
编号(21058)
重点(20129)
(18897)
(18885)
(18702)
计划(18470)
创新(17639)
科研(17505)
(17249)
科技(16377)
国家社会(16069)
期刊
(45614)
经济(45614)
研究(28960)
学报(26712)
(25569)
中国(22994)
科学(21736)
大学(18975)
学学(18350)
农业(17381)
管理(14769)
(14033)
教育(10367)
(9663)
(8981)
金融(8981)
业经(8427)
经济研究(8205)
业大(7847)
技术(7586)
财经(7489)
(7037)
农业大学(6793)
科技(6742)
(6386)
问题(6158)
商业(5858)
(5418)
资源(5208)
技术经济(4943)
共检索到161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贝妮  
本文从特质观、行为观和权变观三个视角对健康促进型领导的特点进行梳理,提出健康促进型领导的内涵包括健康观念、健康知觉和健康行为三个维度。通过对493名企业员工进行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健康观念、健康知觉和健康行为是三个对于"下属健康关心"和"下属自我健康关心"具有区分效度的结构维度;下属健康关心与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显著正相关,下属自我健康关心与过度承诺显著负相关;在下属健康关心对员工健康状况起作用的过程中,下属自我健康关心起到了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领导者需要从健康观念、知觉和行为三个方面实践组织健康管理,承担下属健康关心责任,通过"仪式性"活动推进企业健康组织的建立。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化龙  鞠晓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健康社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在线健康社区进行健康管理。改善和提升健康状况是用户参与社区的主要动机,更是在线健康社区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在线健康社区背景下用户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有大量在线健康社区的研究探讨过社会因素(来自于他人的社会支持)对于健康状况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却忽视了个人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个人目标和性别差异)。基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整合社会支持、个人目标和性别差异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宁家琪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对人力资本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健康的衡量标准,研究了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工资水平的关系。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分析健康状况影响工资水平的渠道,发现良好的健康状况对个体工资有积极影响,而生活方式是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慧劼  姚兆余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的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信任对城市居民的自评身体健康和自评精神健康均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关系信任、家属信任和制度信任对城市居民的自评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一般信任对城市居民的自评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关系信任、家属信任、制度信任和一般信任对城市居民的自评精神健康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社会信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社会信任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化龙  鞠晓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健康社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在线健康社区进行健康管理。改善和提升健康状况是用户参与社区的主要动机,更是在线健康社区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在线健康社区背景下用户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有大量在线健康社区的研究探讨过社会因素(来自于他人的社会支持)对于健康状况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却忽视了个人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个人目标和性别差异)。基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整合社会支持、个人目标和性别差异的相关理论,探讨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个人目标对于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用户的性别差异对于社会支持、个人目标和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收集真实在线健康社区中1 405个用户的相关信息作为研究数据,建立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利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和实证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从情感和信息等方面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的用户,社会支持的数量积极影响用户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个人目标与用户本身自律的内在需求相关,个人目标积极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健康状况;性别差异具有调节作用,即社会支持对于女性用户的影响比男性用户更强,个人目标对于男性用户的影响比女性用户更强。探讨个人目标对于在线健康社区用户健康状况改善的影响,研究用户之间的性别差异对于影响因素与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在线健康社区用户和设计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晓薇  胡宏伟  吴振华  石静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的健康日益受到环境、外部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方面的原因,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缓慢。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及其分布状况,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的各类因素。结果发现:家庭状况、生活习惯、就医决策、医疗保险等因素均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在收入、工作等经济因素之外,健康观念、就医决策和保险覆盖等社会和制度因素亦对城市居民个人健康产生影响。同时,通过逐步回归控制相关变量的方法,检验了Grossman模型的适用性,同时也检验了影响因素作用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明梅 杨朦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等危害居民健康的负面问题。利用2005-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城镇化与居民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化率每上升10%.人均预期寿命增加0.37%.新生儿死亡率下降2.48%。城镇化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还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城镇化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城镇化主要通过提高居民健康意识、促进医疗资源的增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等途径增加人均预期寿命.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可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安琪  
文章使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04个县、区和市的19449个样本资料(其中男性8875人),对男性身心健康、就医和体检、体育锻炼和休闲、计划生育责任等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影响男性健康的多元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结果未验证男性身心健康的总体状况比女性差的社会印象,但年老、受教育年限少、经济拮据、单亲、有病不及时治疗、受过社会不公正待遇、社会支持资源缺乏及家庭生活质量较低的男性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阳阳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截面数据,描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控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各类因素。结果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均影响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另外,个人心情是否抑郁和个人生活方式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显著,但是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个人、社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全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强  王庆金  李姗姗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命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健康都成为人们的首要关注。身心健康的员工和健康的组织环境是企业取得高绩效的基础,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也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关注员工健康问题,这使得健康促进型领导成为领导研究的新兴领域。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并通过制定健康政策和制度,打造健康的工作场所和组织氛围,提升员工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缓解其倦怠和压力,进而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健康促进型领导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及与变革型领导的异同,总结了健康促进型领导的理论基础以及前因与影响结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强  王庆金  李姗姗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命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健康都成为人们的首要关注。身心健康的员工和健康的组织环境是企业取得高绩效的基础,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也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关注员工健康问题,这使得健康促进型领导成为领导研究的新兴领域。健康促进型领导对健康问题较为敏感,并通过制定健康政策和制度,打造健康的工作场所和组织氛围,提升员工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缓解其倦怠和压力,进而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健康促进型领导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及与变革型领导的异同,总结了健康促进型领导的理论基础以及前因与影响结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曾毅,柳玉芝,萧振禹,张纯元  
文章对中国高龄老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与分析。与城镇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在许多方面都面临劣势,他们只享受极其有限的退休金、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丧偶率较高,因而更多地依靠子女养老。中国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劣势。与男性高龄老人相比,女性高龄老人更可能丧偶,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更强,而且长期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更差;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更可能遭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缺损而陷入较差的健康状态。中国需要在老年保障和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给城乡女性和男性老人带来平等的利益。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婷  
目的:了解考研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好毕业生指导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陕西某大学应届毕业生320人,其中包括已报考参加2007年研究生考试的毕业生159人,采用自编问卷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考研毕业生与一般毕业生相比,SCL-90测查除抑郁、敌对因子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在差异,且考研毕业生的得分均高于一般毕业生。SAS测查焦虑分数存在非常显著差异,SDS抑郁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考研毕业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前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毕业生,焦虑情绪尤为明显。讨论:严峻的就业形势、残酷的考试竞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志琳  
为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工作,文章在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UPI)及个别约谈的基础上,发现大学新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倾向与焦虑、抑郁倾向、缺乏自信、情绪困扰、躯体症状等问题,建议分类追踪,采取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及矫正措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范宪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占总人口1/6的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是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受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不足、健康成本较高等主观因素及居住和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职业危害与生产事故、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对健康威胁较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