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70)
2023(2699)
2022(2419)
2021(2371)
2020(2122)
2019(4583)
2018(4730)
2017(8653)
2016(5046)
2015(6054)
2014(6180)
2013(6123)
2012(6104)
2011(5623)
2010(5909)
2009(5453)
2008(5539)
2007(5099)
2006(4639)
2005(4183)
作者
(17361)
(14625)
(14398)
(13989)
(9604)
(7345)
(6668)
(5752)
(5569)
(5418)
(5105)
(5044)
(4912)
(4776)
(4719)
(4585)
(4474)
(4396)
(4362)
(4293)
(3842)
(3784)
(3667)
(3411)
(3327)
(3305)
(3239)
(3193)
(3115)
(3115)
学科
(19079)
经济(19058)
管理(14108)
(12334)
(10318)
企业(10318)
方法(8559)
数学(7100)
(7078)
数学方法(6916)
(5184)
中国(5161)
(4831)
(4482)
(4388)
(4250)
贸易(4247)
(4071)
(3949)
金融(3948)
业经(3673)
理论(3638)
地方(3441)
(3380)
银行(3359)
(3201)
(3089)
农业(3079)
(2925)
(2901)
机构
大学(79190)
学院(77505)
研究(30378)
(26032)
经济(25333)
管理(24249)
中国(23619)
科学(21886)
理学(20220)
理学院(19836)
管理学(19187)
管理学院(19031)
(18188)
(17868)
(17662)
研究所(16184)
农业(14164)
业大(13815)
中心(13620)
(12982)
(12770)
北京(11648)
(11148)
(10992)
师范(10974)
(10935)
(10260)
财经(9811)
科学院(9790)
技术(9450)
基金
项目(49074)
科学(36814)
基金(34793)
(32418)
国家(32157)
研究(31258)
科学基金(25843)
自然(18901)
(18691)
自然科(18471)
自然科学(18467)
自然科学基金(18103)
基金项目(18060)
社会(17678)
(16624)
社会科(16591)
社会科学(16585)
资助(15604)
教育(14375)
编号(12156)
重点(11682)
成果(10698)
计划(10657)
(10374)
科技(9989)
科研(9785)
(9768)
(9238)
课题(9082)
创新(8764)
期刊
(32631)
经济(32631)
研究(22094)
学报(19191)
中国(18284)
(16460)
科学(15707)
大学(13613)
学学(12861)
农业(11229)
(10683)
管理(10241)
教育(9464)
(7887)
金融(7887)
(6312)
技术(6052)
财经(5379)
业大(5312)
(5277)
资源(5058)
(4716)
经济研究(4560)
业经(4485)
国际(4448)
(4396)
农业大学(4338)
图书(4323)
林业(4255)
问题(4096)
共检索到126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丽霞  王日为  杨伟丽  
为探明做青后续加工过程中乌龙茶头香的变化规律 ,采用 XAD- 2树脂捕集头香 ,经溶剂洗脱 ,GC和 GC/MS分析 .结果表明 ,做青原料经后续加工 ,头香总量与乌龙茶特征组分保留量较大 ,且进一步调整了高低沸点组分含量比例 .变化较显著的是 :(E) - 2 -己烯醇、苯乙醇等 8种组分基本消失 ;橙花醇、乙酸顺 - 3 -己烯酯等 9种组分含量减少 ;芳樟醇、乙酸苯甲酯等 8种组分含量增加 .摊青对照样头香总量、低沸点组分及特征组分保留量显著减少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为了探明乌龙茶做青过程中果胶酶活性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选用金萱、白叶单枞的新梢,设置了新工艺摇青和在新工艺基础上加大强度摇青2个处理,并以在制品的不摇青处理作为新工艺的对照,研究了各处理过程在制品的果胶酶(PG)活性动态变化,同时,研究了Ca2+处理对PG活性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探讨了PG在做青过程中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生化效应.结果表明,茶鲜叶晒青后,PG活性明显上升,并在摇青期间的一摇或二摇后PG活性达到峰值;在新工艺基础上加大强度摇青,PG活性逐步下降,摇青处理的PG活性明显高于不摇青处理;Ca2+能显著抑制PG活性,PG活性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消长有密切联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彬彬  周子维  胡娟  徐邢燕  姚知灵  陈常颂  游玉琼  孙云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对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系"606"乌龙茶在加工的过程中,鲜叶、萎凋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较少,做青叶中的香叶醇、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吲哚等重要挥发性成分生成并增加;整个加工过程中鉴定出3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属于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7种类型,其中,酯类、醇类化合物是主要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606"乌龙茶虽然具有α-法呢烯、香叶醇、苯基乙醇、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花果香特征型挥发物成分,但橙花叔醇的含量较低,而己酸叶醇酯等具有清果香的酯型化合物含量较高.综上,新品系"606"乌龙茶的挥发性成分有别于其他花果香品种的乌龙茶,这可能是构成其独特品种风味的原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福平  陈伟  陈洪德  陈荣冰  
以武夷肉桂鲜叶为原料 ,研究做青强度对做青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总糖减少 ;做青强度越大 ,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减少较多 ;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 ,但强度不同 ,下降幅度有差异 .还讨论了上述生化成分的变化与乌龙茶品质的关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志龙  林宏政  金心怡  江丽萍  黄毅彪  陈寿松  
为研究振动做青对闽南乌龙茶青叶做青物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气流输送方式的环境条件、不同气流输送方式和不同摊叶厚度对青叶叶温、水分和细胞破损率的影响,优化了气流输送方式和摊叶厚度参数,并与传统做青和空调做青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振青、晾青均输送0.64 m·s(-1)微风气流,摊叶厚度为50 mm时,振动做青叶层空气的温度22.07℃、相对湿度66.61%、CO_2含量362.50μL·L(-1),做青叶的叶温20.44℃,能为闽南乌龙茶振动做青提供适宜的叶层环境条件;振动做青叶的失水量和失水速率显著高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淑华  王果  郭雅玲  赖凌凌  吴明言  廖雯  续子杰  
对8个乌龙茶品类(永春佛手、白芽奇兰、铁观音、漳平水仙、武夷水仙、闽北水仙、武夷肉桂和武夷名丛)共82个茶叶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茶叶中的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REOs)为0.62-10.11 mg·kg~(-1),各品类∑REOs几何平均值大小为:铁观音>闽北水仙>永春佛手>武夷水仙>武夷名丛>武夷肉桂>白芽奇兰>漳平水仙.供试茶叶轻稀土元素氧化物的含量(∑LREOs)明显高于重稀土元素氧化物的含量(∑HREOs);镧(La)、铈(CE)、钕(Nd)和钇(Y)等4种元素的含量(CE含量最高)高于其他稀土元素,此4种元素含量之和达到∑REOs的80%以上.茶叶的∑LREO...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鑫磊  俞晓敏  龚智宏  林宏政  郝志龙  张妍  金心怡  
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按照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加工方法制成相应的茶类,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 MS)测定鲜叶原料和不同茶类的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芦丁(槲皮素-3-氧-鼠李糖基-吡喃葡萄糖苷)和咖啡碱含量,探究不同茶类的加工工序对茶树鲜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各茶类中的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绿茶下降最少,乌龙茶和白茶次之,红茶下降最多;白茶中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低于乌龙茶,酯型儿茶素含量与乌龙茶相当.各茶类中的氨基酸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绿茶中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其他组分较低;乌龙茶中的茶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绿茶略有降低,但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组分积累较多;红茶中除了亮氨酸有一定的积累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为最低;白茶中除了茶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较低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有较高的积累.白茶中的芦丁含量与鲜叶相当,而比绿茶、乌龙茶和红茶高出1.5倍左右.咖啡碱在鲜叶和白茶中的含量最高,在红茶中的含量最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涛  曹秋娥  刘润昌  何雪峰  温光和  
以铁观音清香型茶、铁观音浓香型茶、黄金桂清香型茶、黄金桂浓香型茶4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香型安溪乌龙茶为研究对象,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将其进行提取,得到提取物。以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GC-MS法对不同香型安溪乌龙茶提取物进行分析,比较各香型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和致香成分的差异。同时将其应用于卷烟丝束当中,评价卷烟抽吸品质,探讨其在卷烟滤棒中应用时的增香效果。结果表明,黄金桂清香型茶超临界萃取物中致香成分最为丰富,特征成分含量较高,同时与卷烟烟气的谐调性较好,能显著改善卷烟的抽吸品质,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志龙  陈贤玉  金心怡  蔡银笔  陈寿松  
以台湾翠玉乌龙茶品种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全速包造型工艺,参照企业茶叶生产在造型工艺中的常规烘焙时机,对造型叶采取不同烘焙时机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研究不同烘焙时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时机对造型工艺中造型叶叶温和容重的影响显著,复包揉阶段A3处理(比常规烘焙时机推迟3次包揉烘焙)的容重较A1处理(常规时机烘焙)显著增加(P=0.0149<0.05),其他各造型阶段造型叶容重变化不显著,对造型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且毛茶感官审评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闽南乌龙茶造型工艺中烘焙时机仅对造型效果有显著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青华  孙威江  张孔碌  罗星火  吴全金  
以福建闽南、闽北和广东乌龙茶为样本,开展基于茶汤色差和pH的乌龙茶产品判别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在评饮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乌龙茶茶汤的色差和pH均无显著影响.(2)(45±2)℃下,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多,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升高,第1泡茶汤的L显著低于第3泡;3泡茶汤间红绿度(a)和黄蓝度(b)的变化均不显著;3泡茶汤色差的衍生值色相(b/a)、色调彩度(Cab)和色彩饱和度(Sab)均无显著差异,色相角(Hab)差异达显著水平;3泡茶汤间的pH存在显著差异.(3)(45±2)℃下,以第1泡茶汤的色差和pH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茶样进行产地、品种、级别和品类鉴别,建立判别模型,得到正...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林春桃  苏宝财  余建辉  
通过福州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对乌龙茶消费者体验视角下的品牌忠诚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消费者态度忠诚对其行为忠诚的影响不显著;乌龙茶服务体验、品牌体验以及关系体验分别对消费者满意和转换成本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转换成本对其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乌龙茶消费者满意对其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志慧  黄东方  王琼琼  项丽慧  孙威江  
以铁观音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对杀青叶采取不同成型技术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及生产效能,研究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成型机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速包机、包揉机成型,先多次轻压,2次复火后包揉)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好;全程重压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重压数次,1次复火)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施英  谷纪平  陈金华  龚雨顺  
为探讨乌龙茶特殊"岩韵"与"音韵"的感官特征与物质特性,对8个有代表性的闽北与闽南乌龙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对与味感相关的主要内含成分进行常规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闽北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乾刚  林智  蔡建明  
乌龙茶制造与品质化学涉及制造原料理化性状、制造过程化学变化和成茶品质化学基础 3方面内容 .从原料、制造到成茶 ,贯穿其中的重要理论与技术原理是“控制”,即 :(1 )选择适当茶树品种和一定成熟度的新梢以限制原料中部分化学成分特别是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 ;(2 )将多酚类物质制茶氧化控制在鲜叶局部和一定变化范围内进行 ;(3 )控制“做青”进程以促进内含物转移、转化 ;(4 )防止成茶色泽成分比例失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月梅  郑德勇  叶乃兴  
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12份福建乌龙茶茶样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茶样由室温以10℃·min-1匀速升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 mm的孔).结果表明:茶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5个失重阶段:1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2100-226℃为茶叶挥发物逸出阶段;3226-345℃为变味热分解阶段;4345-482℃为碳化阶段;5482-600℃为燃烧阶段.茶叶具有相似的失重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体现茶叶的特征,阶段2主要体现茶叶内含物的品质特征,阶段345主要体现茶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机盐等其他物质的含量特征,可反映不同品种、季节和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