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80)
2023(16755)
2022(14650)
2021(13711)
2020(11524)
2019(26722)
2018(26150)
2017(51436)
2016(27331)
2015(30802)
2014(30643)
2013(30074)
2012(27527)
2011(24524)
2010(24221)
2009(22229)
2008(21861)
2007(19318)
2006(16894)
2005(14996)
作者
(77136)
(64206)
(63804)
(60759)
(41078)
(30769)
(29054)
(25032)
(24705)
(22854)
(22036)
(21592)
(20370)
(20209)
(19978)
(19926)
(19072)
(18963)
(18466)
(18451)
(15707)
(15525)
(15451)
(14729)
(14357)
(14296)
(14145)
(14051)
(12939)
(12443)
学科
(106230)
经济(106079)
管理(84457)
(78106)
(66605)
企业(66605)
方法(51162)
数学(44921)
数学方法(44333)
(31394)
(29095)
(27944)
中国(27154)
(25049)
银行(24902)
业经(23945)
(23430)
(21434)
(20522)
金融(20518)
(20490)
财务(20410)
财务管理(20369)
地方(20293)
(19591)
贸易(19577)
企业财务(19364)
(19010)
农业(18024)
理论(17458)
机构
大学(384445)
学院(381201)
管理(155630)
(154597)
经济(151280)
理学(134523)
理学院(133098)
管理学(130765)
管理学院(130064)
研究(123034)
中国(99395)
(81195)
(75576)
科学(73416)
财经(60166)
(59781)
(58632)
中心(58153)
(55702)
业大(55235)
(54793)
研究所(54036)
北京(51080)
(47722)
师范(47254)
经济学(47163)
农业(45745)
(45576)
财经大学(45226)
(45053)
基金
项目(262573)
科学(207901)
基金(193401)
研究(191627)
(167253)
国家(165914)
科学基金(144659)
社会(121987)
社会科(115720)
社会科学(115692)
基金项目(102833)
(100594)
自然(95081)
自然科(92913)
自然科学(92889)
自然科学基金(91210)
教育(88394)
(85048)
资助(79937)
编号(77688)
成果(61744)
(58669)
重点(58009)
(54601)
(54179)
课题(52405)
教育部(51038)
创新(50988)
(50787)
科研(50410)
期刊
(166428)
经济(166428)
研究(115408)
中国(72430)
(59484)
管理(57779)
学报(57324)
科学(53884)
(51995)
(47792)
金融(47792)
大学(44767)
学学(42398)
教育(37798)
农业(34228)
技术(33093)
财经(30349)
业经(26988)
经济研究(26372)
(25780)
问题(21599)
理论(20625)
实践(18828)
(18828)
技术经济(18037)
科技(17315)
图书(17260)
(17132)
(17095)
商业(16823)
共检索到564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永波  郭牧炫  
本文在梳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历程及其与市场流动性关系的基础上,以一段包含牛、熊市的完整市场周期为样本,考察了双边价差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行情下做市商报价行为及稳定市场的效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做市商提供的市场流动性整体不足,而做市商的表现明显好于尝试做市商;从做市商稳定市场的效果看,只有五大行发挥了一定作用。原因在于,市场没有分层、做市商缺乏激励使得做市业务无法盈利,仅做市商考核排名(提高声誉)能对国有大行带来一定激励,因此越是以盈利为考核目标的机构做市的意愿越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伟业  于忠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连接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桥梁。由于做市商的缺位 ,造成了该市场的流动性偏低 ,交易不连续等问题。该文对做市商制度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做市商主体构成进行了探讨 ,并对如何促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闵晓平  罗华兴  
使用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成交数据和报价数据,本文分析做市商做市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报价规模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发行总额、发行期限、嵌入特殊条款、长期利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剩余期限存在负相关关系。报价差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债券市场波动率、发行期限、上市标识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剩余期限存在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杨明  
实践证明做市商制度具有提高流动性、发现和稳定价格、分散市场风险等优点,但要直正发挥做市商制度的作用,还需具备一定的条件。联系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买际,为进一步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完善,还应在增加双边报价商数量、优化债券结构、出台扶持措施和加强对双边报价商的监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革平  
一、做市商制度概念内涵 做市商制度(MarketMaker)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度的证券经营法人,不断向交易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并在所报价位上接受公众买卖要求,保证及时成交,避免出现买卖双方不匹配(只有供给或只有需求)而无法成交的情况。通过做市商的这种连续不断的买卖,以达到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余辉  
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维护市场稳定。笔者在文中对影响做市商做市行为的关键因素——做市成本和收益作出具体分析,并就提高做市商做市积极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瀛  
本文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日交易数据分析了做市商制度、风险波动等因素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竞争性做市商制度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报价价差,但在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垄断性做市商制度在维持市场运行方面更具有优势。基于这些结论,本文认为,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建设初期,不宜实行严格的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姚秦  傅东升  
交易机制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从理论上说,由于做市商具有维持市场稳定有序的义务,所以,通常做市商市场的稳定性较高。本文基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和Levene方差检验,实证验证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发现做市商并没有起到降低市场波动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徐梦笛  
加强做市商制度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历程和成绩,并从多个角度就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提出相关建议。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容量稳步增长,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这些均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形成当前以银行间为主,交易所、柜台市场作为有效补充的多层次债券市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闵晓平  朱强  
使用银行间企业债券市场成交数据和报价数据,本文分析了做市商的市场功能。实证研究表明,做市商的报价量与样本期内债券总成交量、交易天数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做市商具备一定的流动性供给功能。在价格发现方面,虽然做市商的价格发现能力在逐年增强,但总体上仍然很低。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丰习来  
为了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央行批准了9家商业银行开展双边报价业务,但由于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做市商制度并未真正形成。本文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产生过程,对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提出了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周爱民  吴蕾  
本文利用银行间双边报价债券市场逐笔交易高频数据对做市商报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做市商报价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报价与成交净价之间进行Granger非因果检验发现,做市商双边报价机制具有迅速纠错的功能和信息传导的功能,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具有更高市场效率。本文试图从全新的角度证明做市商双边报价机制的优越性,并提出相应的机制优化设计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吴蕾  苏畅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的734只债券样本,利用做市商双边报价高频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做市商的价格发现能力进行系统性分析,对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和外资银行的价格发现贡献度进行客观性评价。实证结果显示,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并不能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其机制设计的优越性在我国现阶段尚未体现;外资银行虽然报价比例较小,但表现出较强的价格发现能力,引入外资银行的战略有利于提升我国债券市场价格发现效率的整体水平;我国做市商群体,特别是大型银行,存在比较严重的报价信息含量低、对新息冲击识别不足、对报价义务敷衍塞责等问题。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吴蕾  苏畅  
本文基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的734只债券样本,利用做市商双边报价高频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做市商的价格发现能力进行系统性分析,对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和外资银行的价格发现贡献度进行客观性评价。实证结果显示,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并不能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其机制设计的优越性在我国现阶段尚未体现;外资银行虽然报价比例较小,但表现出较强的价格发现能力,引入外资银行的战略有利于提升我国债券市场价格发现效率的整体水平;我国做市商群体,特别是大型银行,存在比较严重的报价信息含量低、对新息冲击识别不足、对报价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