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74)
- 2023(9441)
- 2022(7786)
- 2021(6924)
- 2020(5482)
- 2019(12437)
- 2018(12073)
- 2017(22525)
- 2016(12495)
- 2015(13280)
- 2014(13311)
- 2013(13162)
- 2012(12828)
- 2011(11774)
- 2010(11922)
- 2009(10723)
- 2008(10626)
- 2007(9632)
- 2006(8637)
- 2005(8157)
- 学科
- 济(54486)
- 经济(54428)
- 业(33355)
- 管理(32608)
- 企(25179)
- 企业(25179)
- 地方(18061)
- 中国(18010)
- 方法(16997)
- 农(16204)
- 数学(14319)
- 数学方法(14176)
- 业经(13332)
- 学(12792)
- 农业(11397)
- 财(11155)
- 融(10942)
- 金融(10942)
- 银(10940)
- 银行(10892)
- 环境(10686)
- 行(10636)
- 发(10207)
- 地方经济(10202)
- 制(10013)
- 技术(9503)
- 贸(9016)
- 贸易(9005)
- 易(8638)
- 和(7833)
- 机构
- 学院(180682)
- 大学(177782)
- 济(71275)
- 研究(71186)
- 经济(69721)
- 管理(63032)
- 理学(53540)
- 理学院(52841)
- 中国(52330)
- 管理学(51711)
- 管理学院(51395)
- 科学(46828)
- 农(42239)
- 京(39299)
- 所(38701)
- 研究所(35345)
- 农业(33403)
- 财(32728)
- 业大(32377)
- 中心(31425)
- 江(28704)
- 院(25486)
- 财经(25461)
- 省(25365)
- 北京(25157)
- 范(24625)
- 师范(24260)
- 州(23544)
- 经(23109)
- 科学院(22778)
- 基金
- 项目(122115)
- 科学(94526)
- 基金(86787)
- 研究(83205)
- 家(79614)
- 国家(78941)
- 科学基金(65251)
- 社会(52449)
- 省(49835)
- 社会科(49759)
- 社会科学(49745)
- 基金项目(45842)
- 自然(43667)
- 自然科(42687)
- 自然科学(42673)
- 划(42118)
- 自然科学基金(41918)
- 教育(36807)
- 资助(35213)
- 发(32378)
- 编号(31607)
- 重点(28520)
- 创(25603)
- 成果(25586)
- 部(25300)
- 计划(24896)
- 发展(24820)
- 展(24377)
- 创新(24077)
- 课题(23735)
共检索到282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谷明 林乃铨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和比较了茶树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14种绿肥枝叶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以空气为对照的条件下,罗顿豆、猪屎豆、铺地木蓝、杂三叶、黄花槐、伞房决明、圆叶决明等7种绿肥的挥发性物质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紫穗槐、黄花决明、小冠花、木豆、紫花苜蓿、白三叶等6种绿肥的引诱作用不显著;多花木兰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表现出显著拒避作用.进一步以茶梢为对照,测定了上述7种对叶蝉有明显引诱作用的绿肥的引诱活性差异,获知铺地木蓝、杂三叶、猪屎豆等3种绿肥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作用都显著低于茶梢;罗顿豆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活性极显著低于茶梢;只有圆叶决明对叶蝉的引诱活性明...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绿肥 挥发物质 行为反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珊 孙晓玲 陈宗懋 肖斌
【目的】比较竹山一号、恩标、龙井43等9个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 the)的抗性水平,为茶树品种抗虫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调查叶蝉在不同品种上的田间数量动态、生命周期、每雌产若量和若虫成活率,并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记录叶蝉的取食行为。【结果】①叶蝉在恩标、竹山一号、斑竹园和蓝天上的田间虫口密度普遍大于德清、建德、长兴紫笋和举岩;②德清、举岩、长兴紫笋、建德和龙井43上叶蝉的生命周期显著长于恩标、斑竹园和竹山一号;③恩标和斑竹园上小绿叶蝉每雌产若量明显多于举岩、长兴紫笋、建德和龙井43;④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高占林 党志红 李耀发 潘文亮
本研究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雌、雄成虫对苯乙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和苯乙酮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挥发性物质均能引起绿盲蝽明显的EAG反应,雌成虫对顺-3-己烯醇的EAG反应最强,雄成虫对反-2-己烯醛反应最强。雌成虫对各物质的反应均明显高于雄成虫。Y形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雌成虫对4种挥发性物质反应的总体趋势相似,呈倒"V"字型,对苯乙酮10-5(V/V)引诱率最高,达到72%,各挥发性物质各浓度对雄虫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罩笼试验同样表明,4种挥发性物质的诱芯对绿盲蝽雌成虫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云刚 李良静 冉隆珣 玉香甩 吴文伟 韩宝瑜 李忠美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英胜 严善春 程红 王琪 文攀 王艳军
为弄清兴安落叶松挥发性物质及其变化对落叶松毛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将兴安落叶松苗进行剪叶损伤和落叶松毛虫幼虫取食25%针叶、50%针叶处理,以健康苗为对照,研究落叶松毛虫成虫对不同状况寄主的产卵选择情况。同时,研究落叶松毛虫雌雄成虫对兴安落叶松R型α-蒎烯、S型α-蒎烯、S型β-蒎烯、叶醇、月桂烯、3-蒈烯,β-罗勒烯、水芹烯和莰烯等9种挥发物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已交尾雌虫优先在健康植株上产卵,其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6.1%~89.5%;在不同程度损伤中,优先在轻度损伤的植株上产卵;机械伤苗上的产卵量要大于虫伤苗上的产卵量;将落叶松毛虫成虫触角剪去后,发现92.4%的卵被产在地面和笼网上,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迎新 邹武 马新华 林乃铨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 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动态 抗虫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飞飞 柯胜兵 王建盼 毕守东 周夏芝 邹运鼎 党凤花 徐劲峰 禹坤 赵学娟
【目的】分析天敌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及抽样样方的大小,为评价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优势种和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散系数法和ρ指数法,对潜山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8种蜘蛛类天敌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种群聚集的原因和个体种群聚集时占据的最小面积进行分析。【结果】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是八点球腹蛛、三突花蟹蛛和斑管巢蛛,其关联度值分别为0.812 0,0.768 1和0.757 2,跟随关系较不密切的天敌是鞍形花蟹蛛,二者的关联度值为0.645 9。在聚块内有1~8个基本样方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曼 沈向 王超 董彦 韩甜甜 王荣
【目的】研究童期长度不同的海棠叶挥发性物质,以确定其特有的香气物质,为海棠早期无损伤育种检测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测定8株童期长度不同的早实海棠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并对不同植株叶特异挥发性成分进行探讨。【结果】8株海棠的叶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8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叶挥发性物质有:2-氟乙酰胺、顺-3-己烯-1-醇、酸二乙酯、顺-3-己烯-1-醇乙酸酯;不同物质的含量在不同植株间差异较大,但所有植株均含有10种相同成分:罗勒烯、癸醛、月桂醇、酸二乙酯、2,6,10-三甲基十五烷、肉豆蔻醇、鲸蜡烷、2,6,10,14...
关键词:
早实海棠 香气 童期 挥发性物质 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线茹 李为争 原国辉 陈智 马继盛 沈佐锐
测定了甜菜夜蛾成虫对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提取物及其 10种组分的EAG反应。结果表明 ,与标准化合物苯甲醛相比 ,未交配雌蛾、交配雌蛾和雄蛾对 5~ 4 0 μL的提取物均有显著的反应。不论是未交配娥还是已交配蛾 ,能引起较强EAG反应的化合物均为芳香族化合物的苯乙醛、丁香酚、苯甲醇、β—苯乙醇、正己醇和环己醇 ,植醇、2 甲基环己烷和 β 石竹烯仅能引起微弱的反应。以 10种化合物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混合物刺激成虫 ,EAG反应值均高于单一化合物。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触角电位 黑杨 挥发性化合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光 骆有庆 金幼菊
该文供试的单体是用吸附法采集,并经热脱附及GCMS方法分离鉴定而得.作者分别测定了复叶槭11 种挥发性单体的5 种浓度溶剂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 的触角电位活性,以及不同触角部位的化学感受差异.测得各单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的触角电位观测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单体己醇、反2己烯醇、青叶醇、乙酸丁酯、己醛、青叶醛等在单独组分时有较强的触角电位活性,而单体青叶醛和乙酸丁酯、糠醛、甲基糠醛等相互混配时可增强光肩星天牛的触角电位活性.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挥发性物质刺激的敏感部位是触角的末端,乙醇对光肩星天牛的触角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治科 虎花 尚小霞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黄瓜(品种‘L–1’)花挥发性化合物共81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等16大类,主要成分有叶醇、(S)–氧化芳樟醇、正己醛和乙酸癸酯等。应用自制“Y”形嗅觉仪测定了1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梯度(10、10~2、10~3、10~4、10~5)稀释后对西花蓟马行为的影响,发现西花蓟马对苯甲醛(10~10~5)、1–辛烯3–醇(10~10~5)、月桂烯(10~2)、1–戊烯–3–醇(10~2、10~5)、芳樟醇(10、10~3、10~4)、乙酸癸酯(10、10~2、10~4)、叶醇(10、10~3、10~5)、异戊醛(10、10~4、10~5)、异戊醇(10~2)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对月桂烯(10、10~4、10~5)、苯甲醇(10)、苯乙醛(10~2、10~4)、1–戊烯–3–醇(10)、芳樟醇(10)和乙酸癸酯(10~3)有较强的驱避反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治科 虎花 尚小霞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黄瓜(品种‘L–1’)花挥发性化合物共81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等16大类,主要成分有叶醇、(S)–氧化芳樟醇、正己醛和乙酸癸酯等。应用自制“Y”形嗅觉仪测定了1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梯度(10、10~2、10~3、10~4、10~5)稀释后对西花蓟马行为的影响,发现西花蓟马对苯甲醛(10~10~5)、1–辛烯3–醇(10~10~5)、月桂烯(10~2)、1–戊烯–3–醇(10~2、10~5)、芳樟醇(10、10~3、10~4)、乙酸癸酯(10、10~2、10~4)、叶醇(10、10~3、10~5)、异戊醛(10、10~4、10~5)、异戊醇(10~2)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对月桂烯(10、10~4、10~5)、苯甲醇(10)、苯乙醛(10~2、10~4)、1–戊烯–3–醇(10)、芳樟醇(10)和乙酸癸酯(10~3)有较强的驱避反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国宾 薛红芬 汤晓莉 杨明挚 陈善娜 陈小兰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收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了56种化合物,光下41种,暗下39种,其中24种为共有物质。暗下生长较光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中,醇类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由光下47.69%下降为暗下5.19%),烷类、烯类、苯类物质略有下降;而酸类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光下为0.78%,暗下为12.93%),酮类、胺类、酯类所占比例也明显上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敏 刘方炎 李永和
室内测定了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云南松针叶不同部位的产卵量和雌蜂对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并运用GC-MS方法分析了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健康松针上的产卵量多于衰弱松针,且在健康松针中部的产卵量最高;健康松针中部挥发性物质对雌蜂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挥发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β-蒎烯、石竹烯、β-榄香烯、α-石竹烯、毕澄茄烯等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且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均产生了各自的特异性挥发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绪艮 乔鲁芹
Olfactory respones of Tetranychus viennensis to different plants odors with “Y” olfactometer and petri-dish was studied and volatiles from leaves of different plants were absorbed with SPME and analyzed with GC-MS. It was showed: Olfaction takes part in the response during the Hawthorn Spider Mite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