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8)
- 2023(4278)
- 2022(3461)
- 2021(3222)
- 2020(2536)
- 2019(5577)
- 2018(5304)
- 2017(9655)
- 2016(5079)
- 2015(5653)
- 2014(5857)
- 2013(5675)
- 2012(5430)
- 2011(4935)
- 2010(5171)
- 2009(4983)
- 2008(4989)
- 2007(4819)
- 2006(4427)
- 2005(3697)
- 学科
- 农(24614)
- 济(21786)
- 经济(21740)
- 业(17379)
- 农业(16812)
- 业经(9622)
- 管理(8018)
- 企(7940)
- 企业(7940)
- 中国(7373)
- 农业经济(6704)
- 发(5748)
- 收入(5702)
- 方法(5681)
- 地方(5539)
- 制(5519)
- 发展(5239)
- 展(5227)
- 分配(5000)
- 村(4782)
- 农村(4762)
- 教育(4488)
- 建设(4291)
- 策(4266)
- 体(4235)
- 工作(4128)
- 学(4075)
- 土地(4026)
- 人口(3907)
- 融(3805)
- 机构
- 学院(75329)
- 大学(73322)
- 济(29148)
- 经济(28363)
- 管理(26678)
- 研究(26633)
- 理学(22426)
- 理学院(22105)
- 管理学(21713)
- 管理学院(21552)
- 中国(20607)
- 农(19704)
- 京(15379)
- 科学(15316)
- 农业(13613)
- 财(13205)
- 中心(13135)
- 范(12992)
- 师范(12934)
- 所(12905)
- 江(12708)
- 业大(12252)
- 研究所(11554)
- 州(10157)
- 师范大学(10111)
- 财经(10102)
- 省(9936)
- 北京(9700)
- 经(9143)
- 院(8875)
- 基金
- 项目(48552)
- 研究(39543)
- 科学(38262)
- 基金(34387)
- 家(30188)
- 国家(29340)
- 社会(26408)
- 社会科(24511)
- 社会科学(24501)
- 科学基金(24269)
- 省(19814)
- 基金项目(18170)
- 编号(17290)
- 教育(16988)
- 划(15859)
- 成果(15196)
- 农(13221)
- 自然(13021)
- 自然科(12686)
- 自然科学(12682)
- 资助(12652)
- 自然科学基金(12437)
- 发(11763)
- 课题(11706)
- 国家社会(10783)
- 性(10691)
- 部(10663)
- 重点(10663)
- 村(10175)
- 年(9950)
共检索到125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郭晓文 党晓红 孙玉玲
贫困山区公共文化建设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区域经济二元格局和地区文化生态的三重制约。文章辑录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留坝县蔡家坡村民文化生活访谈,内容涉及村落历史、地理环境、婚姻家庭、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公共文化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特定地理环境下"特殊文化模式"及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助推精准文化扶贫。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郭晓文 党晓红 孙玉玲
贫困山区公共文化建设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区域经济二元格局和地区文化生态的三重制约。倾听村民的讲述可以更好地把握特定地理环境下“特殊文化模式”及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文章辑录陕西省留坝县蔡家坡村民文化生活访谈,内容涉及村落历史、地理环境、婚姻家庭、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公共文化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洋洋 赵振斌 李小永 张予倩 张戬 李佳乐
生态移民的新环境融入对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的三个移民安置点作为案例地,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96位就近安置生态移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分析和QCA(定性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将移民老家依恋和新家地方融入/疏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移民融入新环境是一个老家—新家互动的建构家的过程,就近安置使得这种互动过程更加显著;与其他移民类型相比,就近安置使得老家与新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包括老家认同、功能性依赖和社会支持;就近安置所存在的老家与新家联系的复杂性成为移民对新环境产生疏离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除了解决移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允许移民进行老家与新家的互动,并对互动做进一步的政策性安排,以便逐步实现移民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新环境融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叙笛 王钺 何雨洋 刘琼 陶国平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分别对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由于该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因此根据生态区划原则,进行生态区划,提出各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 文化旅游 资源评价 秦巴山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定炜 王录仓 严翠霞 刘海洋
伴随着智能手机在山区乡村的快速普及,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方式,这促使乡村闲暇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论文以秦巴山区的蒲陈村为例,采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短视频社交媒体迅速发展背景下山区乡村闲暇生活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从时间维度来看,首先,使用短视频社交媒体造成乡村闲暇生活群体化的沉溺,村民绝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被使用短视频占据;其次,由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可选择性与可逆性,乡村的闲暇生活呈现舞台化的时间展演,真实的生活被在线重置;再次,由于内容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变革,闲暇生活的时间被压缩,乡村生活的焦虑感增加。从空间维度来看,这种影响使得闲暇生活出现从“在场”到“缺场”,闲暇空间虚拟化;从“熟人圈”到“生人圈”,闲暇交际扩大化;从“群体”到“个体”,闲暇生活个体化等一系列空间转向。这种闲暇生活在时空上的变化,带来村庄发展凝聚力下降、责任伦理弱化、空间规划重整等一系列改变。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互联网+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信息服务 信息扶贫 秦巴山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历史变迁 生态建设 模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志刚 蒋强 曲春珏 归子琨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阙怡 曾源 熊豪 包瑶瑶 彭韬
非物质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发展下来的精华部分,作为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且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推进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其现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即与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一体保护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类型、要素等方面对文化载体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范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潜力降低、生计资本脆弱,生计功能弱化、可持续生计能力与生计范式转变呈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生计范式转变受到制约。鉴于此,建议政府应增强对"生态贫民"的赔偿与补偿力度,从"生态贫民"的可持续生计潜力与生计资本出发,构建符合实际的生计转变范式,推动"生态贫民"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