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49)
2023(5885)
2022(4879)
2021(4420)
2020(3683)
2019(8044)
2018(7717)
2017(14714)
2016(7936)
2015(8328)
2014(7918)
2013(7806)
2012(7121)
2011(6309)
2010(6009)
2009(5458)
2008(5339)
2007(4545)
2006(3810)
2005(3275)
作者
(24258)
(20370)
(20338)
(19075)
(13132)
(10066)
(9041)
(7976)
(7864)
(7036)
(6961)
(6796)
(6549)
(6449)
(6384)
(6327)
(6200)
(6006)
(6002)
(5812)
(5191)
(4949)
(4664)
(4654)
(4610)
(4427)
(4405)
(4316)
(4261)
(4003)
学科
(31022)
经济(30984)
管理(23269)
(23090)
(17863)
企业(17863)
方法(14799)
数学(13614)
数学方法(13539)
(9607)
(9444)
(7335)
贸易(7335)
中国(7249)
(7126)
业经(6755)
地方(6703)
农业(6603)
(6470)
(6457)
财务(6456)
财务管理(6444)
企业财务(6218)
环境(5489)
(5301)
技术(4925)
(4475)
银行(4444)
(4430)
金融(4430)
机构
大学(109849)
学院(109513)
(45294)
经济(44580)
管理(43310)
理学(38539)
理学院(38094)
管理学(37462)
研究(37382)
管理学院(37289)
中国(28401)
(26230)
科学(25156)
(22964)
业大(21788)
农业(21112)
(19820)
(19226)
中心(17934)
研究所(17858)
财经(16333)
(15236)
(15126)
农业大学(14592)
经济学(13945)
北京(13877)
(13486)
经济学院(12892)
(12501)
(12426)
基金
项目(82638)
科学(64900)
基金(62304)
(57180)
国家(56695)
研究(52562)
科学基金(48292)
社会(35807)
基金项目(34180)
社会科(34082)
社会科学(34070)
自然(33842)
自然科(33076)
自然科学(33061)
自然科学基金(32520)
(31336)
(27713)
资助(24380)
教育(23139)
编号(18661)
重点(18544)
(17827)
(17614)
计划(17406)
(17158)
科研(16631)
创新(16536)
(15436)
国家社会(15369)
科技(15116)
期刊
(43416)
经济(43416)
研究(27623)
学报(23894)
(22325)
科学(20090)
中国(19086)
大学(17087)
学学(16775)
(14915)
农业(14845)
管理(13317)
(10862)
金融(10862)
(7932)
财经(7909)
经济研究(7903)
业经(7703)
业大(6920)
(6684)
(6441)
技术(6360)
问题(6285)
农业大学(6000)
科技(5915)
资源(5885)
商业(5517)
(4957)
技术经济(4917)
(4696)
共检索到149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庆华  
2018年以来,国内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引发市场普遍关注,本轮违约潮在"去杠杆、强监管"的大背景下与过往表现明显不同。本轮债市违约的显著特征新增违约主体大幅超过2017年同期,新增违约以民营企业为主,上市公司违约显著上升。截至2018年5月底,2018年已经有21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12家主体,违约金额约184亿元。而2017年上半年仅有9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2家主体,全年也仅有8家主体违约。2018年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代娣  
市场参与主体在违约中成长近年来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各方市场人士和媒体已经逐步形成共识,中国债券市场要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刚兑。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市场各方在接受信用风险事件洗礼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发行人、投资人、主承、评级机构等市场参与各方都在处理应对信用风险事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完善自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衍  
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逐步加深是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和企业盈利下滑及其现金流恶化的新常态,从信用风险演化的趋势看,违约事件由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蔓延。这既是前期风险进一步释放的要求,也是债券市场发展和改革的必经阶段。在信用风险上升以及违约常态化的环境下,信用风险缓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迟家欣  张帆  李环  
2014年3月超日债利息未能按期支付,承认债务违约,成为开启国内公募债券市场违约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在宏观的信用下行周期中,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事件和违约事件开始进一步增加,2015年以来,中科云网(湘鄂情)、保定天威、珠海中富等公司先后发生违约,保定天威更是打破了国企公募债的刚性兑付。实质违约案例的增多,预示着债券违约以及违约事件市场化方式的处置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新常态",同时也使得市场对于对债券信用风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对信用评级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奇霖  李昭函  
经历了2014年信用违约元年、2015年信用违约高发之后,2016年成为债券市场破除信仰的一年。2016年至今重大信用事件所涉及的债券共27只,其中涉及发行主体14个。债券投资人对公司属性、承销商的信仰逐步被打破,债券呈现五个多元化的特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余丽霞  王停郦  尚婷婷  
信用债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发债融资不仅可以减少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还能有效制约企业管理层,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重股轻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本文针对近期我国信用债市场发生的一系列连环"爆雷"事件,对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中内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统一监管、规范债券定价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玉博  余来冬  王宇斯  
中国债券市场尚处在培育期,然而,多年保持的债券违约"零纪录"在两年前被打破。2014年3月,民营企业超日太阳能未能支付一笔到期利息,成为国内公司债券市场违约的第一个案例。而2015年4月,电力设备制造商保定天威因未能支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利息,成为首个国企债券违约案例。2016年,国内债券市场连续发生多起债券违约案例,并一度造成债券价格的大幅回调。截至2016年6月,国内债券市场实质性债券违约已有18例,涉及债券24只,其中仅3月份以来就有11例,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涛  文梦悦  贺立龙  
本文基于2014年1月-2020年9月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与一级市场信用利差省级月度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公司债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发现:(1)公司债违约风险在公司债市场内部传染并产生结构化定价效应,区域商业银行投债机制、政府兜底机制是重要的风险中介传导机制;(2)不同类型、信用等级、区域的公司债发行价格不同程度地受违约风险事件影响;(3)公司债违约事件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公司债市场发行价格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储溢泉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到114.32万亿元,其中信用债规模38.70万亿元,占比33.85%。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以来,信用债市场债券违约数量和违约规模逐年上升;预计未来信用债违约可能呈现常态化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现状和特征,并指出了可能的原因,最后从信用债投资和市场监管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监管层和投资者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单双  毕秋香  胡挺  
信用债违约不完全依赖于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投资者无从得知企业兑付意愿,且我国市场信息披露与违约追偿机制尚不完全,市场价格与外部评级反应延迟,投资者信息认知不同,因此对违约判断存在异质信念。针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市场的信用债违约风险模型,将Giesecke(2006)中关于企业违约阈值预期的均匀分布假设拓展到一般的Beta分布,通过Beta分布的方差刻画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强度,并给出条件违约概率和信用价差的一般解析表达式。数值分析指出,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短中期信用债影响较大,异质信念越高,信用利差越大;在接近违约时,异质信念会造成违约风险预期的低估。通过我国市场真实信用案例的实证检验,模型可以较早预警信用事件,且精度优于已有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少军  
对疫情以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股票、债券、外汇金融市场的实证研究显示,金融市场跨市场相关性和联动性显著增强,中美股市均为债市、汇市波动的引导方和联动效应的净溢出方,美中、美日股市联动指数在疫情期间显著上升,美股是中、日股市波动的引导方。建议一方面将国内金融风险防范重点落至股市这一风险中枢,监测市场反应,适时进行预期引导;另一方面及时评估美国救市政策效应,尽快启动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输入型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奇霖  梁路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MPA对债券市场的冲击逐渐减弱,但是为保证流动性安全,建议机构在季末仍不可掉以轻心,备足资金,防患于未然MPA内容及定义2015年12月29日,央行会议决定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以此替换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MPA评估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约14个指标(见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傅鹏  黄春忠  
2014年以来,以主要集中于民企的"结构性违约"宣告了中国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的"结构性打破",债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利用2013-2017年债券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违约对评级机构行为和效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信用评级的市场公信力会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刚性兑付"而削弱;其次,结构性违约爆发之后,信用评级的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发行主体呈现分化,对于非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对发行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大,意味着评级公信力的显著提升,而对于城投类企业,评级效率并未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违约后采取了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非城投类债券,评级机构倾向采取"收紧评级"的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低的城投债,评级机构倾向于采取"放宽评级"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导致市场"信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推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