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3)
2023(10309)
2022(8492)
2021(7996)
2020(6763)
2019(14913)
2018(14300)
2017(28224)
2016(15039)
2015(16378)
2014(16574)
2013(16049)
2012(14849)
2011(13174)
2010(13731)
2009(13299)
2008(12857)
2007(11540)
2006(10332)
2005(9643)
作者
(42152)
(34942)
(34286)
(33114)
(22404)
(16713)
(15966)
(13368)
(13297)
(12911)
(11769)
(11727)
(11221)
(11094)
(11021)
(10996)
(10297)
(10201)
(10032)
(9864)
(8568)
(8451)
(8419)
(8009)
(7888)
(7877)
(7710)
(7583)
(7024)
(6757)
学科
(53344)
经济(53286)
(51739)
管理(49171)
(42146)
企业(42146)
(28190)
金融(28190)
(27477)
银行(27466)
(26342)
(25516)
中国(23523)
方法(23131)
数学(20551)
数学方法(20272)
(19105)
财务(19067)
财务管理(19030)
企业财务(18326)
(17751)
(15301)
业经(12400)
地方(11850)
中国金融(11568)
(11103)
(11053)
保险(10961)
(10669)
贸易(10659)
机构
学院(205755)
大学(203190)
(86836)
经济(84773)
管理(78544)
研究(67700)
理学(65651)
理学院(65017)
中国(64737)
管理学(63980)
管理学院(63587)
(50092)
(42074)
科学(38165)
财经(37629)
中心(34737)
(34082)
(33741)
(32138)
(31451)
研究所(29929)
财经大学(28142)
(27656)
(27524)
经济学(27428)
金融(27157)
北京(27084)
业大(26882)
(26508)
银行(26473)
基金
项目(129389)
科学(102052)
基金(95141)
研究(95130)
(81851)
国家(81127)
科学基金(70298)
社会(60852)
社会科(57904)
社会科学(57888)
(49912)
基金项目(48784)
自然(45477)
自然科(44438)
自然科学(44427)
自然科学基金(43675)
教育(43384)
(41954)
资助(40929)
编号(37994)
成果(32050)
重点(29126)
(28994)
(27495)
(27178)
(27107)
课题(26676)
创新(25391)
教育部(25255)
国家社会(25068)
期刊
(94561)
经济(94561)
研究(67913)
(46161)
金融(46161)
中国(42399)
(42231)
管理(29621)
学报(28793)
(28553)
科学(26207)
大学(22465)
学学(21481)
财经(19084)
农业(18076)
教育(17400)
技术(16722)
(16083)
经济研究(15868)
业经(13933)
财会(12170)
理论(11323)
问题(11299)
会计(10750)
(10254)
实践(10205)
(10205)
国际(9901)
统计(9439)
技术经济(9416)
共检索到329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黄志刚   李明琢   董兵兵  
我国推出债务置换政策致力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但关于该政策能否有效化解风险以及其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探索如何防范与化解债务置换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债务置换政策尽管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的短期违约风险,但是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副作用。其副作用来源于两种渠道:流动性渠道和违约转移渠道,债务置换设计中应该充分关注这两种渠道的副作用。本文还发现,搭配货币政策或宏观审慎政策可以缓解债务置换副作用,相比之下宏观审慎政策更加有效。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债务置换政策的成功,本文建议实施“债务置换+宏观审慎”的政策组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文渊  
债务置换计划则既可以继续保证融资平台的稳步退出,又可以降低地方融资的融资成本,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为何短短十年内从不到5万亿元飙升至20多万亿元,背后有其必然性。首先,公共产品整体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地方政府债务上升的根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及国企成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提供方,大规模投资需要解决融资。其次,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依然面临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主动负债来推动基础设施发展。再次,经济周期波动下,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成为财政政策的有利抓手,2008年和2012年之后,地方政府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崧耀  梅冬州  马振宇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减税降费的作用路径和效果,挖掘提升其效果的最优策略和政策搭配措施。研究发现,一方面,减税降费的效果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度相关,对于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减税降费改善了企业净值和借贷成本,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撬动了企业投资和产出提升,而对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拉动作用则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如果大量依靠政府债务来支撑,减税降费可能会抬高市场利率、挤出企业投资。为了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应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或者对金融机构财政注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丽娟   沈沛龙  
将异质性银行、系统性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构建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宏观审慎政策冲击及银行自身行为冲击下不同银行对金融经济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福利分析探索针对不同银行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搭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产出、通胀和系统性风险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与传导效果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利率环境下,高杠杆银行会对低杠杆银行形成挤出,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结合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得出启示:对传统银行影子业务的治理采用以资本充足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不佳,应针对影子业务计提专门的资本和拨备;应重点关注高杠杆率银行;对其他股份制银行应采取适度偏紧的调控政策,约束其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娇  王擎  
我国经济近年处于下行期,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央行、银监会等相继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金融政策来防范风险是常规之举,但多重金融政策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性。文章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分析表明,在资本监管要求下,取消银行存贷比约束或银行间市场的政府隐性担保等弱化流动性干预的措施,将起到一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当经济金融领域遭受各类负向的外生冲击时,就减缓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而言,取消政府隐性担保的措施更为稳健。可见,应重视不同的银行流动性干预政策对资本监管宏观审慎性的影响,通过政策之间的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娇  王擎  
我国经济近年处于下行期,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央行、银监会等相继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金融政策来防范风险是常规之举,但多重金融政策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性。文章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分析表明,在资本监管要求下,取消银行存贷比约束或银行间市场的政府隐性担保等弱化流动性干预的措施,将起到一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当经济金融领域遭受各类负向的外生冲击时,就减缓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而言,取消政府隐性担保的措施更为稳健。可见,应重视不同的银行流动性干预政策对资本监管宏观审慎性的影响,通过政策之间的兼容匹配来强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文章的研究对于评价现有政策效果以及提升我国金融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单敬群   王浩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为有效监测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部门的金融风险溢出,本文通过TVP-VAR模型测度了金融风险动态溢出指数和吸收指数,利用有向网络拓扑结构考察金融风险主要溢出路径和特殊时期演变规律,再基于TVP-FAVAR模型实证研究宏观政策的金融风险溢出调控效果。研究表明,(1)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在2015年后增强,各资本市场与实体部门的风险溢出效应呈非线性。(2)在金融系统内,“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是主要的风险溢出路径,且次贷危机时期风险溢出效应显著增强,尤其是股票市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时期的风险溢出路径更为复杂。(3)从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看,次贷危机期间,提高货币市场利率、降低货币增速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风险溢出的调控效果更显著,而疫情期间,财政政策和外汇干预政策的调控效果更显著。上述结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葛志强  姜全  闫兆虎  
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来源,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受房地产信贷、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及汇率波动、宏观环境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快速上升,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逆周期调控,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梁琪  郝毅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中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影子银行、土地财政等因素的五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探讨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对宏观经济风险的缓释效果。研究发现: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资金使用成本过高、土地出让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是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主要因素。通过债务置换延长债务期限结构虽然可以缓解债务累积,且对宏观经济风险具有一定缓释作用,但会降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使得短期内波动增加,中长期内产出下降。实施债务置换期间,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助于增加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但会带来经济通胀风险。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毛建林  
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对西方主要经济体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从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风险监测评估框架、丰富工具篮子、完善政策安排及协调机制四个方面健全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项松林  赵曙东  
通过政策调整损失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认为负的需求冲击是构成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提,而缺乏货币政策协调的持续性扩张财政政策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对2000Q1—2010Q1的"PIIGS"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5国独立财政政策和欧元区共同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是存在冲突的。希腊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均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因而成为首个爆发危机的国家。西班牙、意大利的短期调整虽暂时缓解了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但不能解决发生危机的根本问题。而爱尔兰、葡萄牙只是短期内实施了过度的积极财政计划而造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假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景明  
综合看,分级、分期扩张支出是一种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分散风险的选择,增发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恰恰符合这一要求债务置换是增强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措施我国从2009年起至2015年已连续6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周期仅为4年(1998~2002年)。显然,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周期长。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高强度扩张型,突出表现是减税增支并举。近年来,年度减税额占年税收总额比重接近3%,赤字率达到2%左右。2008年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