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81)
2023(15614)
2022(13139)
2021(12313)
2020(10587)
2019(24150)
2018(23588)
2017(44855)
2016(24125)
2015(27129)
2014(26908)
2013(26708)
2012(24418)
2011(22018)
2010(21524)
2009(20077)
2008(19831)
2007(17383)
2006(14672)
2005(13115)
作者
(71061)
(59479)
(59352)
(56436)
(37648)
(28727)
(26999)
(23374)
(22622)
(20877)
(20235)
(19973)
(18764)
(18642)
(18641)
(18550)
(18080)
(17697)
(17111)
(17080)
(14687)
(14500)
(14360)
(13558)
(13527)
(13326)
(13071)
(12812)
(11960)
(11764)
学科
(100572)
经济(100466)
管理(69863)
(67829)
(55507)
企业(55507)
方法(50783)
数学(45876)
数学方法(45409)
(27786)
中国(27295)
(25921)
(22304)
贸易(22292)
(21750)
(20094)
业经(20071)
(19677)
(18244)
财务(18201)
财务管理(18164)
(17437)
银行(17383)
企业财务(17317)
农业(16897)
(16879)
金融(16876)
(16494)
地方(15752)
环境(14494)
机构
大学(350254)
学院(347240)
(150326)
经济(147640)
管理(136268)
理学(118470)
研究(118420)
理学院(117207)
管理学(115308)
管理学院(114675)
中国(93489)
(72584)
科学(72053)
(67631)
(63252)
(59832)
中心(55939)
财经(55126)
研究所(54736)
业大(54576)
(50401)
农业(50233)
(48839)
经济学(47383)
北京(45308)
经济学院(42993)
(42063)
财经大学(41347)
(41208)
师范(40642)
基金
项目(239268)
科学(188950)
基金(178857)
研究(166193)
(158728)
国家(157514)
科学基金(134851)
社会(108926)
社会科(103538)
社会科学(103508)
基金项目(94619)
(90411)
自然(89750)
自然科(87788)
自然科学(87757)
自然科学基金(86262)
(77933)
教育(76059)
资助(73472)
编号(63700)
重点(54129)
(54068)
(50257)
成果(50094)
(50031)
科研(47326)
创新(46989)
国家社会(46621)
教育部(46286)
计划(45154)
期刊
(152153)
经济(152153)
研究(96525)
中国(61124)
学报(59830)
(55128)
科学(53633)
(53574)
管理(48021)
大学(44451)
学学(42534)
农业(37003)
(36044)
金融(36044)
财经(27960)
技术(27946)
经济研究(26162)
教育(25431)
(23918)
业经(23384)
(20946)
问题(20664)
(19497)
统计(17475)
技术经济(17327)
(17272)
国际(16977)
理论(16531)
世界(16298)
(15887)
共检索到499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傅鹏  黄春忠  
2014年以来,以主要集中于民企的"结构性违约"宣告了中国信用债市场刚性兑付的"结构性打破",债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利用2013-2017年债券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违约对评级机构行为和效率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信用评级的市场公信力会因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刚性兑付"而削弱;其次,结构性违约爆发之后,信用评级的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发行主体呈现分化,对于非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对发行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大,意味着评级公信力的显著提升,而对于城投类企业,评级效率并未明显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违约后采取了差异化的评级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大的非城投类债券,评级机构倾向采取"收紧评级"的策略;对于违约风险较低的城投债,评级机构倾向于采取"放宽评级"的策略。这种策略性行为是导致市场"信用分层"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推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余丽霞  王停郦  尚婷婷  
信用债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发债融资不仅可以减少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还能有效制约企业管理层,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重股轻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本文针对近期我国信用债市场发生的一系列连环"爆雷"事件,对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中内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统一监管、规范债券定价方式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雅丽  朱文清  肖昂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上违约案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债券市场上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存在不足。本文选取"11超日债"作为案例,分析了其违约事件中存在的典型事实,并借鉴美国债券市场上的信息披露、评级、保障约束条款以及违约处理等制度,思考我国当前债券市场相关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强化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行业机制、加强债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理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鹂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鹂  
对近期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进行总体分析,选取并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违约案例,分析违约原因及评级情况,认为应强化评级机构中介责任,提高评级专业水平、完善业务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以规范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宏博  
本文研究信用债的二级市场风险溢价在信用债违约事件的冲击下,是否显著变化及该变化的时序特征。研究表明个券风险溢价平均在违约后的3个交易日内累计上行约3.5基点,且短期内未回落。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民企债券、无担保债券与低流动性债券的风险溢价在违约后显著提高,且个券与违约债券处于相同子市场时,其风险溢价提升更多。本文还发现公司债和企业债对违约事件的反应大体相似,但也存在少许差异。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卢伟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进入新常态。随着国内、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企业债务负担也在加重。本文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情况,并对机构投资者如何进行债券违约预警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从2014年-2016年10月末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样本出发,通过归纳样本规律,提取定量指标并考量定性因素,于2016年11月初完成债券违约预警分析模型的初步构建,为机构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亚  张曙东  黄亭亭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债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和投资收益。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担保退出的背景下,应当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将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单双  毕秋香  胡挺  
信用债违约不完全依赖于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投资者无从得知企业兑付意愿,且我国市场信息披露与违约追偿机制尚不完全,市场价格与外部评级反应延迟,投资者信息认知不同,因此对违约判断存在异质信念。针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市场的信用债违约风险模型,将Giesecke(2006)中关于企业违约阈值预期的均匀分布假设拓展到一般的Beta分布,通过Beta分布的方差刻画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强度,并给出条件违约概率和信用价差的一般解析表达式。数值分析指出,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短中期信用债影响较大,异质信念越高,信用利差越大;在接近违约时,异质信念会造成违约风险预期的低估。通过我国市场真实信用案例的实证检验,模型可以较早预警信用事件,且精度优于已有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史蒂芬.马祖  
该文首先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如何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投资的违约保护;其次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资产如何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最后文章认为2008年随着操作流程的简化,企业债券将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