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9)
- 2023(10308)
- 2022(9054)
- 2021(8183)
- 2020(7374)
- 2019(16808)
- 2018(16804)
- 2017(32519)
- 2016(17900)
- 2015(20190)
- 2014(20420)
- 2013(20332)
- 2012(18967)
- 2011(17125)
- 2010(17286)
- 2009(16647)
- 2008(17137)
- 2007(15711)
- 2006(13547)
- 2005(12568)
- 学科
- 济(72757)
- 经济(72649)
- 管理(63229)
- 业(58405)
- 企(50602)
- 企业(50602)
- 方法(35566)
- 数学(31356)
- 数学方法(31074)
- 财(29821)
- 务(21194)
- 财务(21162)
- 财务管理(21112)
- 企业财务(20223)
- 制(18902)
- 农(18428)
- 中国(16903)
- 业经(15191)
- 学(14169)
- 贸(13669)
- 贸易(13666)
- 易(13313)
- 银(12593)
- 银行(12566)
- 体(12533)
- 融(12390)
- 金融(12386)
- 农业(11733)
- 地方(11711)
- 行(11691)
- 机构
- 大学(265291)
- 学院(262896)
- 济(110126)
- 经济(107822)
- 管理(101465)
- 理学(87002)
- 理学院(86065)
- 研究(85923)
- 管理学(84744)
- 管理学院(84243)
- 中国(67511)
- 财(58239)
- 京(54735)
- 科学(50922)
- 财经(44858)
- 农(44424)
- 所(44395)
- 经(40471)
- 江(40422)
- 中心(39997)
- 研究所(39549)
- 业大(38470)
- 农业(35159)
- 北京(34535)
- 经济学(34260)
- 财经大学(33170)
- 州(31483)
- 范(31233)
- 经济学院(31024)
- 师范(30899)
- 基金
- 项目(168081)
- 科学(132135)
- 基金(123786)
- 研究(121071)
- 家(107505)
- 国家(106643)
- 科学基金(91349)
- 社会(77591)
- 社会科(73619)
- 社会科学(73593)
- 基金项目(65638)
- 省(64743)
- 自然(59522)
- 自然科(58083)
- 自然科学(58065)
- 自然科学基金(57075)
- 教育(56156)
- 划(54631)
- 资助(51150)
- 编号(48696)
- 成果(40467)
- 部(38679)
- 重点(37811)
- 制(35093)
- 创(34652)
- 发(34431)
- 教育部(33371)
- 课题(33244)
- 科研(32760)
- 创新(32555)
- 期刊
- 济(121998)
- 经济(121998)
- 研究(77291)
- 财(51433)
- 中国(51130)
- 学报(41404)
- 农(39648)
- 管理(37115)
- 科学(36824)
- 大学(31166)
- 学学(29659)
- 融(27395)
- 金融(27395)
- 农业(25737)
- 财经(23459)
- 教育(22262)
- 技术(21142)
- 经(19886)
- 经济研究(19167)
- 业经(18506)
- 问题(16440)
- 财会(15060)
- 业(14174)
- 贸(14092)
- 会计(13741)
- 版(13331)
- 技术经济(13308)
- 理论(12893)
- 国际(12414)
- 统计(12101)
共检索到396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国超 蒋安璇
债券“刚性兑付”打破后如何防范债务违约风险、保护债权人利益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债券契约中引入交叉违约这一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旨在让同一企业不同债券投资者可以在企业发生债务违约时享有同等求偿权,意图保护债权人利益,但这也可能在事前释放了企业低质量的信号,在事后又可能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产生更高的违约风险。为此,本文通过检验交叉违约制度对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以分析其到底是债券投资者的“保护盾”还是债务违约的“多米诺”。研究发现,交叉违约制度显著提高而非降低了债券违约风险,表现为债券信用利差显著更高。机制检验结果发现,债券发行人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后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当交叉违约条款更易被触发时,附有交叉违约条款的债券其信用利差更高。异质性检验发现,交叉违约制度导致债券信用利差抬升的现象在债务违约预期高、偿债压力大的企业中更显著,当债券未设置“事前”的限制性契约条款时也更显著。结果表明,与推出交叉违约制度的初衷不同,交叉违约会导致单只债券的违约对企业其他债券产生连锁违约效应,极大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监管层重新认识交叉违约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国超 蒋安璇
债券“刚性兑付”打破后如何防范债务违约风险、保护债权人利益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债券契约中引入交叉违约这一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旨在让同一企业不同债券投资者可以在企业发生债务违约时享有同等求偿权,意图保护债权人利益,但这也可能在事前释放了企业低质量的信号,在事后又可能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产生更高的违约风险。为此,本文通过检验交叉违约制度对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以分析其到底是债券投资者的“保护盾”还是债务违约的“多米诺”。研究发现,交叉违约制度显著提高而非降低了债券违约风险,表现为债券信用利差显著更高。机制检验结果发现,债券发行人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后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当交叉违约条款更易被触发时,附有交叉违约条款的债券其信用利差更高。异质性检验发现,交叉违约制度导致债券信用利差抬升的现象在债务违约预期高、偿债压力大的企业中更显著,当债券未设置“事前”的限制性契约条款时也更显著。结果表明,与推出交叉违约制度的初衷不同,交叉违约会导致单只债券的违约对企业其他债券产生连锁违约效应,极大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监管层重新认识交叉违约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阎维博
债券交叉违约条款在不同债务之间建立关联网络,能够帮助债券持有人及时、有效应对发行人信用状况变化。交叉违约条款等债券限制性条款的演化,折射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理念更替、风险防范范式转型的背景变迁。一方面,交叉违约条款作为市场化风险防范工具,其市场化特点意味着交叉违约条款的实践应用并非法律制度建构的直接结果,而是市场参与主体自主进行"风险—收益"配置的意志体现。交叉违约条款的应用拓展离不开市场参与主体对条款真实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市场化与法治化难以割裂,交叉违约条款的应用拓展离不开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交叉违约条款应有价值的实现,需要以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与债券管理制度的高效运行为基础,需要更高位阶的制度建构。为此,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交叉违约条款的规范性引导,而且应当完善债券发行人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债券管理制度效率,同时要避免交叉违约条款不当设置与低效违约处置、以致交叉违约安排成为债券市场新的风险隐患。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海全 黄滨 姚林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债券违约事件开始出现,且发生频率有加快之势,显示出数量增加、金额扩大、由民企向国企扩散等特点。债券违约事件频发,除了宏观经济下滑的原因外,还有行业不景气、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面对债券违约事件频发,我国对投资者的保护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信息披露不健全、持有人会议制度实际保护效力较弱、受托人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交叉违约条款有待设立等。借鉴美国等投资者保护较完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需要在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完善债券受托管人制度、引入偿债保障条款等方面进行努力,强化对债券市场投资者权利的保护。
关键词:
债券市场 债券违约 投资者权益保护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史蒂芬.马祖
该文首先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如何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投资的违约保护;其次分析了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资产如何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最后文章认为2008年随着操作流程的简化,企业债券将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债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
信用违约互换 风险管理工具 债券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庞春潮 罗苑玮
债券市场违约会给投资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文章选取了2014—2020年债券市场上发生债券违约的149个主体,总计获得了447个债券观测值。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基于债券偿债现金流的角度,建立了债券违约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非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优于传统模型,加入24个定性指标和20个定量指标后的四种SVM模型预警能力均在97%以上(高斯内核模型与线性内核模型更优),相较定量指标预警能力均有所提升。
关键词:
债券违约 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玉博 余来冬 王宇斯
中国债券市场尚处在培育期,然而,多年保持的债券违约"零纪录"在两年前被打破。2014年3月,民营企业超日太阳能未能支付一笔到期利息,成为国内公司债券市场违约的第一个案例。而2015年4月,电力设备制造商保定天威因未能支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利息,成为首个国企债券违约案例。2016年,国内债券市场连续发生多起债券违约案例,并一度造成债券价格的大幅回调。截至2016年6月,国内债券市场实质性债券违约已有18例,涉及债券24只,其中仅3月份以来就有11例,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关键词:
债券违约 评级交易 风险因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关键词:
债券违约 评级交易 风险因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小琳
基于2014年-2016年我国债券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文章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别分析了发债企业和评级机构的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发现双方的风险因子聚合度均较高。研究认为,在这些违约债券的评级过程中发债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很可能通过信用评级交易而共谋推高了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水平。因此建议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并从严查处"信用评级交易"问题。
关键词:
债券违约 评级交易 风险因子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学彬 武靖 徐明东
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并自2017年起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且增速居高,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分析预测债券违约风险对中国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治疗分析范式和多任务机器学习框架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综合违约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基于混合治疗分析方法构建由违约状态判别和违约时间估计两个模块构成综合违约模型,违约状态判别模块设定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违约时间估计模块设定为多任务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以改进标准混合治疗分析对数据非线性分析能力不足以及违约时间估计部分违约风险等比变化等不合理假设。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综合违约模型在预测区分性和时间预测性方面优于对照模型,能够以较高的时效性预测揭示风险并且较好地体现债券违约风险演变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发现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是影响本文信用债违约风险样本外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财务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样本内数据表现,但其样本外的预测能力相对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较弱。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书雅 毕鹏
本文以2011—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分析师关注对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显著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越大,公司债券违约风险也越大。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公司,在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中,无论是分析师跟踪人数还是盈余预测误差对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都更为显著,表明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风险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卢爽
2020年11月,证监会对永煤控股债券违约案展开立案调查,事件引发舆论对部分国有企业可能"逃废债"的质疑,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信用债市场的信心。文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发现永煤控股出现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整体发展放缓的环境下,公司存在采用高风险的融资策略、大额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等情况。这些问题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融资效率以及提高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关键词:
债券违约事件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小琳 朱松 陈关亭
基于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涉事评级机构不仅没有因为涉及债券违约事件而收紧信用评级标准,反而更加高估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并且涉及的债券违约事件越多,高估信用评级的程度越大。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方式惩罚了涉事评级机构,导致其市场份额相对于非涉事评级机构出现显著下降或者增长较低的态势,同时涉事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见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显著降低。
关键词:
债券违约事件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