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8)
- 2023(5962)
- 2022(5313)
- 2021(4915)
- 2020(4363)
- 2019(10362)
- 2018(10206)
- 2017(20979)
- 2016(11481)
- 2015(13212)
- 2014(13564)
- 2013(13774)
- 2012(13067)
- 2011(11796)
- 2010(11945)
- 2009(11254)
- 2008(11655)
- 2007(10844)
- 2006(9240)
- 2005(8569)
- 学科
- 济(52379)
- 经济(52332)
- 管理(32516)
- 业(32344)
- 方法(27366)
- 企(25986)
- 企业(25986)
- 数学(24833)
- 数学方法(24671)
- 财(15142)
- 农(13668)
- 中国(12084)
- 贸(10598)
- 贸易(10593)
- 制(10525)
- 易(10246)
- 学(10184)
- 务(10036)
- 财务(10021)
- 财务管理(9992)
- 企业财务(9524)
- 融(9401)
- 金融(9399)
- 银(9237)
- 银行(9217)
- 地方(9166)
- 业经(9057)
- 行(8660)
- 农业(8469)
- 和(7356)
- 机构
- 大学(173314)
- 学院(171463)
- 济(75987)
- 经济(74434)
- 管理(66274)
- 研究(58498)
- 理学(56215)
- 理学院(55626)
- 管理学(54781)
- 管理学院(54451)
- 中国(47690)
- 财(37143)
- 京(36335)
- 科学(34038)
- 农(30741)
- 所(30728)
- 财经(29084)
- 中心(28005)
- 研究所(27268)
- 江(26355)
- 经(26355)
- 业大(25327)
- 农业(24387)
- 经济学(24016)
- 北京(23331)
- 经济学院(21901)
- 财经大学(21621)
- 州(20738)
- 范(20405)
- 院(20256)
- 基金
- 项目(106733)
- 科学(83131)
- 基金(77934)
- 研究(77148)
- 家(67376)
- 国家(66842)
- 科学基金(56681)
- 社会(48314)
- 社会科(45844)
- 社会科学(45825)
- 基金项目(41276)
- 省(40795)
- 自然(36900)
- 自然科(36007)
- 自然科学(35994)
- 教育(35530)
- 自然科学基金(35383)
- 划(34752)
- 资助(33052)
- 编号(31715)
- 成果(26177)
- 部(24787)
- 重点(23921)
- 发(22753)
- 创(21653)
- 课题(21289)
- 教育部(21208)
- 科研(20876)
- 大学(20428)
- 人文(20358)
共检索到260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丰习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QFll的引入,必然要求我们引进国际金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金融工具。是否允许做空已经成为一些境外机构投资者决定是否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前提条件。然而做空交易对我国来说仍然是一项新产品,我们在推出该产品时,需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
关键词:
做空交易 流动性 风险规避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周爱民 吴蕾
本文利用银行间双边报价债券市场逐笔交易高频数据对做市商报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做市商报价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报价与成交净价之间进行Granger非因果检验发现,做市商双边报价机制具有迅速纠错的功能和信息传导的功能,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具有更高市场效率。本文试图从全新的角度证明做市商双边报价机制的优越性,并提出相应的机制优化设计建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余辉
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维护市场稳定。笔者在文中对影响做市商做市行为的关键因素——做市成本和收益作出具体分析,并就提高做市商做市积极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市场 做市商 成本效益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凯
近几年来 ,我国股票市场获得了较大发展 ,但债券市场 ,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 ,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而在欧美发达资本市场 ,债券几乎与股票平分秋色。以美国为例 ,美国公司债券余额在 2 0 0 1年上半年已超过商业银行贷款余额 ,接近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总额。而我国自 1 987年发行企业债券以来 ,至今企业债券的存量不过 40 0亿元左右 ,只有 A股流通市值的 2 %。由于企业债券融资市场裹足不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股票市场也承担了相当大的融资压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 ,调整资本市场的不平衡结构 ...
关键词:
企业债券 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杨俊虹
做市商制度运行三年来,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目前仍存在诸如报价券种期限结构不合理、双边报价连续性较差及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等问题。该文借鉴了国外发达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在准入条件、考评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并就完善国内做市商制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做市商制度 双边报价 期限结构 连续报价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卢遵华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一级市场发行收益率屡创新高,现券市场收益率曲线持续上移,回购利率波动频繁。市场受宏观经济运行、货币政策操作以及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利率敏感性增强,市场利率风险增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金永军
债券电子交易平台的出现和交易所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国际场内外债券市场融合趋势日趋明显,中国债券市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国家政策统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唯一区别就是市场组织形式。因此,债券交易场所的适合程度不是以名义上划分的场内外市场为准的,而是视各市场提供的基础设施是否合适为准。当前中国债券场内外市场竞争的根本点就是政策的公平性而不是二级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与否。
关键词:
债券市场 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 电子平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博
由于政策原因,我国的债券市场一直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促进两个市场的融合,改善市场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对于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提升市场融资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有助于扩大交易所市场的需求群体,是改善市场分割现象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粘性,短期内,相关政策难以显著提升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的债券市场政策变迁,比较两个市场的差异,对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优势地位在短期难以改变,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
债券 银行间市场 交易所市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绍统
近年来,交易所债券市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的原则,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上交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李岳
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有关部门与市场参与者长期致力于西方成熟市场经验及金融市场工具的推广。但在现阶段国内债券市场发展状况下,远期交易工具的市场表现说明"引进"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关键词:
金融工具 远期交易预发行制度 融资性需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武勇
在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下,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银行间市场,同时建设一个强大的交易所市场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债券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践、金融机构投融资管理的重要平台,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全社会基准价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一直为决策层和业界所关注。交易所债券市场历来是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绍统
近年来,交易所债券市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的原则,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上交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孔求是
论文根据国内债券市场惯例,阐述了"技术性违约"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国内债券"技术性违约"的诸多案例,并针对发行人的信用评级、企业性质、所属行业、财务数据等,归纳出一些共性特征。然后,重点分析了"技术性违约"对发行人在后续债券兑付、新发行债券、企业高管责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认为"技术性违约"会导致企业发行债券再融资的困难明显增加,进而企业存量债务的信用风险将会攀升。最后从承销机构的内部工作机制、发行人自身行为两个角度,提出了防范技术性违约风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债券 技术性违约 风险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