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59)
2023(5158)
2022(4814)
2021(4397)
2020(4093)
2019(9773)
2018(9658)
2017(19309)
2016(10870)
2015(12528)
2014(13017)
2013(13198)
2012(12549)
2011(11530)
2010(11594)
2009(11105)
2008(11266)
2007(10365)
2006(8780)
2005(7805)
作者
(34634)
(29491)
(29316)
(27958)
(18577)
(14218)
(13509)
(11661)
(10975)
(10494)
(9916)
(9838)
(9444)
(9395)
(9375)
(9350)
(9113)
(8652)
(8500)
(8473)
(7500)
(7302)
(7264)
(6738)
(6623)
(6601)
(6571)
(6557)
(6073)
(6043)
学科
(50365)
经济(50319)
(29864)
管理(29767)
方法(27114)
数学(24361)
数学方法(24139)
(23909)
企业(23909)
(12954)
(12459)
(12086)
中国(10964)
地方(10448)
(9561)
贸易(9561)
(9217)
业经(8601)
农业(8493)
(8243)
(7665)
(7571)
财务(7557)
财务管理(7532)
企业财务(7110)
理论(6714)
(6564)
银行(6527)
环境(6450)
(6444)
机构
大学(169038)
学院(166489)
(67492)
经济(66019)
管理(62490)
研究(57879)
理学(54291)
理学院(53591)
管理学(52511)
管理学院(52215)
中国(42238)
科学(38495)
(35973)
(34481)
(31685)
(30168)
研究所(29156)
业大(29047)
农业(27541)
中心(26200)
(25777)
财经(24461)
北京(22470)
(22075)
(21842)
师范(21604)
经济学(21043)
(20419)
(20216)
经济学院(19200)
基金
项目(110642)
科学(85182)
基金(79473)
研究(75965)
(70642)
国家(70090)
科学基金(58308)
社会(46824)
社会科(44289)
社会科学(44271)
(43588)
基金项目(42631)
自然(39446)
自然科(38535)
自然科学(38518)
自然科学基金(37831)
(37037)
教育(35526)
资助(33682)
编号(30556)
重点(25236)
成果(25158)
(24825)
(23456)
(22178)
科研(22055)
计划(21736)
课题(21221)
创新(20788)
教育部(20670)
期刊
(71325)
经济(71325)
研究(44834)
学报(31808)
(30087)
中国(28994)
科学(27642)
(24096)
大学(22831)
学学(21748)
管理(20246)
农业(19846)
教育(14368)
技术(13670)
(12735)
金融(12735)
财经(12202)
业经(11540)
经济研究(11451)
(10867)
(10426)
问题(10179)
(9121)
技术经济(9030)
统计(9013)
商业(8241)
理论(8164)
(8136)
业大(8082)
(8075)
共检索到237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子祥  陈晓鸣  冯颖  张燕平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8±0.1708,不同种之间为0.2520±0.178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2±0.076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9±0.030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平  杨子祥  陈晓鸣  李杨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静  杨传平  刘桂丰  刘玉喜  任旭琴  
RAPD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seven Betula species.233 loci in total were amplified by using 14 random primers.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varied from 12.02% to 36.91%,in which B.costata had the highest variation level.The dendrogram of genetic relat...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角倍种倍的采收及秋迁蚜收集技术初探*彭兴民关键词角倍、种倍、秋迁蚜、收集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健  傅小川  
角倍蚜人工繁殖技术的效益分析王健,傅小川关键词角倍蚜,五倍子,经济效益角倍是主要的五倍子种类之一,质量好、分布面积大,占五倍子总产量的75%。遵义是五倍子的最佳产区,历史上最高年产曾达到5000余t.自1982年以来,年产仅有500余t,且处于野生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燕平  赖永祺  李坚强  袁天树  
室温贮存虫袋,袋内角倍蚜生长发育历期因室内温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短的需21d,长的达48d以上。当虫袋内干母发生时挂放,效果最佳;在盐肤木4~6片复叶将展开之际挂放干母,结倍效果较好;通过选择不同温度的保存环境贮存虫袋可以使干母的发生期提前或推迟。分期挂放能增加结倍复叶数和提高单株产量。长势好的枝条结倍多。纸袋制作不规范及挂袋操作中挤压或折叠虫袋是造成袋内蚜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甘丽萍  王生荣  
利用RAPD标记对12种白粉菌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5个扩增结果比较明显的随机引物扩增得到的45个RAPD位点中,有38个具多态性,多态性位点频率(单卫星方法统计)为84.4%。(2)根据PopG ene 32软件计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N e i基因多样度指数分别为0.511 4和0.339 5,多态性频率为97.78%,说明白粉菌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得到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十分相符,说明分子技术鉴定和形态学鉴定之间还有一定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芒  雷朝亮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扩增得到肚倍蚜体内的1型漆酶基因(LAC-1)。基因全长为2 327 bp包含1 77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5′和3′末端非翻译区域(UTR)分别为449 bp和105 bp。根据序列推导出该基因由59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理论分子质量约为67 ku,等电点为6.31,该序列具有4个氨基酸保守区:HWHGHH、THFWHSH、HPFHLHGH和WLFHCHIEFH。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扩增出的基因与其他昆虫LAC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赖永祺  张燕平  方英  焦懿  李正洪  陈宝珊  
本文报道肚倍蚜各虫型及同虫型各世代的发生数量及瘿内、瘿外时期的数量变动。据1990~1992年的研究结果,该蚜近3个月的瘿内时期,数量增长3000多倍,而瘿外时期又激剧下降。倍子体积的增长与瘿内蚜量成正相关。同批倍蚜跨年度完成生活史,有的一年,有的两年甚至更长。头年至翌年春,侨蚜的存活率为0.3%~1.5%;其中,性母约占40%,羽化后完成生活史,使虫口数量增长40~180倍。第二年至第三年春在冬寄主上的侨蚜仅存活0.01%,羽化的性母比例更低,于种群增长无意义,在生产上应利用一年完成生活史的虫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翊峰  杨子祥  马琳  刘平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涵  殷云龙  徐朗莱  於朝广  陈永辉  
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落羽杉属原种及其杂交后代共13个样本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从100个10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个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2条带,其中72条为多态性带。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中山杉302(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与母本落羽杉更为接近。在回交后代(中山杉302×墨西哥落羽杉)中,BCF1118与BCF1140相似系数最大;BCF11与母本F1302亲缘关系最近;BCF1118与父本墨西哥落羽杉亲缘关系最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潘远智  庞博  孙振元  陈强  
利用RAPD标记对采自四川西南的龙池、康定、木格措和理塘等地的13种报春花属植物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8个引物从85份材料中共扩增出250条DNA带,大小约为130~1 800 bp,每个引物可扩增4~15条,平均扩增9条,其中多态性带为209条(83.6%);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660 2;采用UPGMA法可将供试材料聚为4类,除中甸海水仙、雅砻粉报春、卵叶报春和高穗花报春各自聚在一起外,其余种均不能完全区分开。研究结果更支持将偏花报春归为灯台报春组,而粉报春组和脆蒴报春组均与其它报春组间差异较明显。聚类可以区分龙池居群与康定、木格措和理塘居群,但不能区分后三者,可见不同生态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朝亮  邓建华  薛东  荣秀兰  宗良炳  
通过调查、采集、鉴定,发现竹山青麸杨上有纺锤形、长枣形、小枣形及佛手形4种倍子和肚倍蚜、红小铁枣蚜及佛手倍蚜3种倍蚜,其中纺锤形与长枣形倍子是主要类型,且均由肚倍蚜致瘿成倍,但2种倍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是不同的。小枣形倍子内的致瘿蚜虫经鉴定为红小铁枣蚜。佛手形倍子是由一倍蚜新种(学名待定)致瘿形成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森苗  张淑文  任海英  郑锡良  戚行江  
【目的】研究蜡杨梅与杨梅的嫁接亲和性及亲缘关系,为杨梅扩展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连续3年在浙江余姚滩涂上(土壤pH8. 01),以蜡杨梅和杨梅为砧木,以4种主栽品种‘荸荠种’‘东魁’‘夏至红’和‘水晶种’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并基于SSR对蜡杨梅和杨梅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和聚类分析。调查各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及相关指标。【结果】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为:70. 08%~83. 75%,其中‘夏至红’接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81. 98%),‘荸荠种’次之(80. 43%);蜡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为27. 51%~38. 29%,其中,‘东魁’接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34. 88%);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极显著高于蜡杨梅砧穗组合。不同组合间的T-test显示:蜡杨梅砧穗组合BQ4-6、DK4-6和SJ4-6分别在冠径、干周和植株高度等指标上显著性高于杨梅砧穗组合。6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个砧木群体在连续3年的试验中,嫁接成活率与植株高度和冠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砧木高度与植株高度均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利用127对SSR标记对2个砧木及4个接穗材料进行了多态性检测,聚类分析后分为3个群体,蜡杨梅与杨梅的种间亲缘系数为0. 31,杨梅砧木与‘夏至红’亲缘关系最近,与‘荸荠种’次之;蜡杨梅与‘东魁’亲缘关系最近;与嫁接成活率的表现一致,亲缘关系越近成活率越高。【结论】蜡杨梅砧木与杨梅接穗间存在一定的亲和性,而且更适合生长在碱性土壤中。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赖永祺  张燕平  李正洪  陈宝珊  方英  
角倍约占五倍子总量的70%~80%,单产很低。角倍生产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培养角倍蚜。把角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和角倍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发现角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角倍蚜瘿外时期生活力弱、生殖量小及倍蚜种群自然增长率低。欲获得角倍高产稳产,必须合理地增加冬寄主藓量和接种到藓上的虫量,并选择和创造适宜角倍蚜越冬和迁飞的环境,以增加致瘿虫型——干母的数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