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3)
2023(9706)
2022(8039)
2021(7509)
2020(6033)
2019(13920)
2018(13838)
2017(25651)
2016(14114)
2015(16236)
2014(16302)
2013(15416)
2012(14340)
2011(13170)
2010(13803)
2009(12320)
2008(12025)
2007(10785)
2006(9721)
2005(9167)
作者
(40812)
(33682)
(33668)
(31623)
(21667)
(16135)
(15248)
(13053)
(13019)
(12275)
(11502)
(11477)
(10915)
(10892)
(10616)
(10377)
(10131)
(9860)
(9731)
(9517)
(8651)
(8441)
(8386)
(7930)
(7682)
(7627)
(7538)
(7494)
(6941)
(6724)
学科
(63690)
经济(63624)
(34489)
管理(32588)
(26130)
企业(26130)
方法(22967)
中国(21546)
数学(20183)
数学方法(19647)
地方(19106)
(18602)
业经(15010)
农业(12765)
理论(11803)
(11462)
(11035)
(10844)
金融(10844)
(10779)
银行(10762)
(10574)
贸易(10561)
(10521)
地方经济(10514)
(10132)
(10129)
(9719)
技术(9547)
(8855)
机构
学院(198462)
大学(193114)
(77686)
经济(75846)
研究(72022)
管理(70883)
理学(59672)
理学院(58912)
管理学(57446)
管理学院(57078)
中国(53112)
科学(44478)
(43283)
(37034)
(34776)
研究所(33459)
(33350)
中心(32077)
(32059)
(31594)
师范(31316)
北京(28375)
业大(27681)
财经(26560)
(26385)
(26037)
技术(25793)
农业(25616)
师范大学(24811)
(23921)
基金
项目(126840)
科学(99449)
研究(97190)
基金(86936)
(76372)
国家(75254)
科学基金(63528)
社会(58640)
社会科(55539)
社会科学(55526)
(53432)
教育(47831)
(44362)
基金项目(44309)
编号(41529)
自然(39552)
自然科(38613)
自然科学(38603)
自然科学基金(37841)
资助(36806)
成果(34270)
(33408)
课题(31450)
重点(29559)
(27115)
发展(26991)
(26669)
(26507)
(25900)
创新(24829)
期刊
(95468)
经济(95468)
研究(64046)
中国(49655)
教育(38021)
(32530)
管理(29089)
学报(28832)
科学(28031)
(25047)
技术(22737)
农业(22495)
大学(22144)
学学(20359)
(19763)
金融(19763)
业经(17593)
经济研究(15355)
财经(12816)
(12554)
职业(12027)
问题(11770)
(11154)
统计(10693)
图书(10413)
(10340)
论坛(10340)
技术经济(10052)
(9837)
商业(9677)
共检索到317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修道之谓教",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教的根本首先在于教育者的修道;第二,立教是修道的固有之义;第三,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主要是一种对修道者的模仿。这种被遗忘的儒家传统,有助于补充和改善日益强调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技术主义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路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章明  
教育领域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心理秩序较为混乱。理论话语主体掌握话语霸权,常把自己排除在理论之外;教师教育者和研究者忽视主观态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现实和理论面前束手无策。要改变现状,必须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工程。中国传统诗教重视时空观察和逻辑想象、情感养成,尤其重视敬畏心的养成,强调群居切磋,以学论教,追求自我生成与完善。有助于消除话语霸权、改变既有的研究思路和言说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食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旭  安冉  
被遗忘权属于大数据时代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全新权利形式,具有加强保护与在图书馆领域推广的必要性。通过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图书馆在法律规范中存在内容规定片面化、规则可操作性不强、未形成完善的约束体系等不足,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短板,在工作实践中存在数据资源的收集、处理与输出等方面的侵权与保护不到位的隐患。此自然要求改革者在明确该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图书馆保护的所需规则。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迈克尔·罗宾逊  李怀印  
自1900年以来,韩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如此,当代韩国问题的观察家在解释其政治模式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组织的特殊性时,一直强调儒家传统的重要性。韩国人对待政治和社会权威、人际关系、社会流动以及教育的态度,都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儒家作为一个政治的、社会的和准宗教思想的实体,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侯春在  
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存在着某些非预期的、非有意识指导的、甚至与教育者的愿望以及所提供的榜样相逆的模仿事实 ,从教育的角度看 ,这是一种隐性模仿。它以感染模仿、泛化模仿、过程模仿的形式发生 ,或以反模仿和滞后模仿的形式存在 ,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具有或正向积极或负向消极的重要作用。教育者必须关注过程、关注意义、关注儿童的纯洁与真诚 ,有意识地引导这种隐性模仿 ,使儿童社会化发展导向积极与健康。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细雄  李万利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传统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即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其专利产出水平显著越高。进一步检验揭示,儒家文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代理冲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降低专利侵权风险等三条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我们还发现,非正式制度的儒家文化和正式制度的法律环境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相互替代功能。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全员辐射效应有利于激发全体员工创新热情,进而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增强专利技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边际贡献。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揭示了儒家思想促进创新的内在逻辑,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消极认知偏见,同时丰富了"文化与企业决策"国际前沿文献,贡献了东方文化情境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淦未宇  徐细雄  刘曼  
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儒家传统对企业雇佣策略和员工权益保障的影响。从2012年全国第十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儒家文化中"君子以义为利""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思想显著影响了企业雇佣策略,提升了员工权益保障质量。具体来讲,企业所在地区儒家文化强度越大,其员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和社会保险购买率越高,员工培训投资力度越大,且更有可能设立工会。进一步检验表明,儒家文化改善员工雇佣保障的积极效果在"弱司法保护"地区表现更突出。这意味着儒家文化和司法保护两种不同力量在加强员工权益保护中有一定替代性功能。文章还发现,全球化竞争削弱了儒家文化对员工雇佣保障的积极作用。文章不仅从传统文化角度拓展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弱制度"情境下员工权益保护影响因素的理解,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国营  王思远  田袁果  
居高不下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关系到中共建党第二个百年远期目标的实现。传统文化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价值和功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文章以2012—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儒家文化对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即地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改善其内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显示,儒家文化主要通过改善税收结构及促进创新等渠道影响收入差距。同时,儒家文化对收入差距的改善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及受其他文化冲击较小的地区更为明显,地域上则呈现北方地区更明显的特征。文章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儒家文化改善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为共同富裕建设中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实现路径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牟朋鹏  Lawrence CHOO  周晓宇  
解决家庭“有限参与”金融市场的难题是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CHFS)的数据,以儒家传统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视角为家庭“有限参与”金融市场的难题提供新的理论解析。从男权主义观、家庭本位观以及孝道观这三个儒家文化中对中国家庭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传统家庭观念出发,探究“有限参与”这一现象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儒家传统文化会显著抑制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金融资产。机制分析表明,儒家文化会通过抑制女性的劳动参与、强化家庭的避险功能以及增强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来降低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胜良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轩  
儒商,是在实际商业活动中践行儒家价值观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秉承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努力实践着"义"与"利"的均衡。工具理性的泛滥造成西方经济组织和个人对于成本与收益之间过于线性化的要求,而金融风暴无疑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剧再现。全球经济不能再单独依赖于这种片面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道德的价值观系统,具有东方思想文化底蕴的儒商理念,亟待重视和发扬。文章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将"义以生利"作为研究儒商的切入点,尝试用现代计量方法来验证儒商精神(义)与企业绩效(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是否真的能够"经世致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