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17)
- 2023(10222)
- 2022(9056)
- 2021(8597)
- 2020(7220)
- 2019(16724)
- 2018(16857)
- 2017(31790)
- 2016(17819)
- 2015(20130)
- 2014(20277)
- 2013(19906)
- 2012(18145)
- 2011(16236)
- 2010(16059)
- 2009(14282)
- 2008(13750)
- 2007(11886)
- 2006(10176)
- 2005(8729)
- 学科
- 济(65085)
- 经济(65019)
- 管理(50597)
- 业(49348)
- 企(41590)
- 企业(41590)
- 方法(32643)
- 数学(28166)
- 数学方法(27805)
- 农(17569)
- 技术(16848)
- 学(16374)
- 中国(16341)
- 财(14775)
- 业经(14553)
- 理论(13778)
- 地方(12815)
- 农业(12006)
- 贸(11289)
- 贸易(11285)
- 教育(11124)
- 和(11083)
- 易(10961)
- 环境(10571)
- 制(9954)
- 务(9800)
- 财务(9735)
- 财务管理(9720)
- 划(9532)
- 技术管理(9232)
- 机构
- 大学(248879)
- 学院(247922)
- 管理(99506)
- 济(89825)
- 经济(87633)
- 理学(86898)
- 理学院(85939)
- 管理学(84280)
- 管理学院(83857)
- 研究(82175)
- 中国(56903)
- 科学(55395)
- 京(53574)
- 农(44228)
- 业大(42598)
- 所(42299)
- 研究所(39170)
- 财(38137)
- 中心(36407)
- 江(35575)
- 农业(34872)
- 北京(33863)
- 范(33445)
- 师范(33122)
- 财经(31568)
- 技术(31017)
- 院(30234)
- 州(29260)
- 经(28762)
- 师范大学(26583)
- 基金
- 项目(178678)
- 科学(137995)
- 研究(128716)
- 基金(126191)
- 家(111460)
- 国家(110542)
- 科学基金(93767)
- 社会(76533)
- 社会科(72411)
- 社会科学(72389)
- 省(72259)
- 基金项目(68113)
- 自然(63315)
- 自然科(61813)
- 自然科学(61798)
- 自然科学基金(60663)
- 划(60383)
- 教育(60293)
- 编号(53179)
- 资助(52362)
- 成果(42435)
- 重点(40149)
- 部(38280)
- 创(37931)
- 发(37420)
- 课题(37356)
- 创新(35306)
- 科研(34305)
- 计划(33568)
- 大学(32835)
共检索到348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继红 袁国强 丁振稻
信阳茶区为我国产茶历史悠久的茶区,信阳毛尖更是久负盛誉,屡获国内外大奖。结合该区的自然地域特点,着重就良种引进、无性繁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方面的问题作一讨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旭 周晓勤 王成洪
通过从陕西、山西、山东沾化、浙江义乌引进5个北方枣品种与溆浦鸡蛋枣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历经10年的引种、比对、筛选。从中筛选出品质优良、晚熟、抗性强、产量高的山东沾化冬枣作为湘西南晚熟优质鲜食枣品种。进行了该品种的试验研究,并系统组装了冬枣在湘西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湘西南 冬枣引种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白坡 戴文圣 程晓建 王利忠 鄢荣保 鲍李洪 袁荣根
1990~1997年,在浙江省衢县林场低丘红壤地用良种杨梅进行早结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良种杨梅表现为生长旺盛,结果早,高产,品质良好。栽植后5a部分植株开始挂果,8a平均6667m2产量达15624kg,产值411970元,可收回全部投资并有丰厚盈利。当年投入产出比为1∶75。杨梅树体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均超过柑橘类果树,是丘陵地优良生态经济树种,对改善低丘红壤生态环境有显著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关键词:
玉米 洛玉4号 栽培技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继凤 冯霞 王悦 屠乃美 赵激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5号的秋播增产潜力,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等3个主要栽培因子对湘春豆25号秋播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x1)、苗前期施复合肥(x2)两因子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苗后期施尿素(x3)主效不显著,与x1,x2互作显著;湘春豆25号翻秋种植适合高密度、高肥力水平下栽培;中等肥力土壤上栽培,产量24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有39个,其主要决策因素取值范围:种植密度57.58~61.51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316.8~427.65kg/hm2,苗后期施尿素202.44~284.34kg/hm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仁怀 卢开阳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博优湛19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频率分布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博优湛19的主要增产途径是增加有效穗,其次是争大穗。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是:5.4~5.7叶移栽,插植密度39.6~40.2万穴/hm2,施纯N170.7~175.8kg/hm2,P2O5125.4~130.2kg/hm2,K2O126.0~131.4kg/hm2,结合其它科学管理措施,可获得7875kg/hm2以上的产量。
关键词:
杂交早稻 博优湛19 高产栽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关键词:
杂交稻 产量 栽培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桂枝 马泽启 滕玉芬 范光华 张桂芬 赵国珍
云粳26号是以云粳优5号为母本,云粳1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采取高产、优质、耐寒、抗病4个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的科学依据,具有丰产性和稻m品质好,抗稻瘟病和耐寒性强等综合优良性状。通过研究秧龄(40、50、60d)、栽插密度(30、40、50万丛/hm2)和氮肥用量(240、270、300 kg/hm2)对云粳26号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秧龄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而对有效穗和穗实粒数的影响较大,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显著减少。②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秧龄 栽插密度 施氮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2292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基本苗、施肥水平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9.0、18.0和36.0万株/hm23种水平的基本苗;3个施肥水平,水平1为纯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60kg/hm2,水平2为纯N 112.5 kg/hm2、P2O556.25 kg/hm2、K2O 90 kg/hm2,水平3为纯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结果表明宜香2292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基本苗随之提高;在相同基本苗水平和相同肥力水平下,适度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宜香2292 高产栽培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正华 张俊飚 杨新荣 韦佳培
农户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采用对提高食用菌行业竞争力和增加菇农收入有重要影响。根据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菇农采用良种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信息可获得性、推广机构的培训等因素对技术应用存在显著相关,而文化程度、技术成本、风险认知和信息可获得性等因素对技术应用的影响差别明显。本研究从食用菌种植特点、农户认知和技术属性等方面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技术采用效率的对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志春 金国庆 张均民 费学谦 吴云生
从北美东部引进红花七叶树、光叶七叶树、黄花七叶树、欧洲七叶树等在浙江桐庐开展引种栽培试验。连续4a的引种试验表明,较之于浙江七叶树,北美产七叶树早期生长较慢,树高生长期较短。在引种的4种北美产七叶树中,黄花七叶树、红花七叶树和光叶七叶树生长表现较好,虽然在苗期和1-2年生时的叶和芽在夏季比渐江七叶树更易受高温灼伤,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灼伤等适应能力增强,年生长量不断增加;而欧洲七叶树易受冻害,生长不良,不宜引种。观察发现,红花七叶树和光叶七叶树分别在1年生和3年生时就始花始果,黄花七叶树营养生长最旺,生长速度不亚于浙江七叶树。七叶树种子适时采收,并利用具有自动喷雾设施的温室大棚沙藏,可使七叶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大胜 熊英 席在星 梅进
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一年生实生苗,进行定植密度(X1)、施肥时期(X2)、施氮量(X3)、施磷量(X4)及施钾量(X5)五因素各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探讨三叶木通丰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三叶木通定植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及施磷量是影响三叶木通单位面积内茎及果实产量的显著或极显著因素;定植密度、施氮量、施钾量3个主效在[-2,2]内,茎长会随之增加而增加,氮、钾肥与密度互作对茎长的影响,当某一项为零水平取值以上时,三叶木通单位面积内茎长会随氮、钾施量增加而下降.通过模拟寻优计算表明,三叶木通最佳栽培密度为329~348株/(667 m2);...
关键词:
三叶木通 定植密度 施肥时期 氮磷钾配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柳新红 刘跃钧
研究结果表明,马兰种子采收后在常温下贮藏的时间不宜超过7个月,利用常温贮藏的马兰种子进行播种繁殖的最佳季节是种子采收后的第5~7个月即次年春季,平均出苗株数可达到364株.m-2。设施栽培全年可采收11次,平均每隔33 d采收1次,而露地栽培全年采收9~10次,平均每隔36~40 d采收1次,全年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多采收1~2次、平均每次采收时间缩短2~7 d。设施栽培年均产量达9.12 kg.m-2,平均比露地栽培的年均产量5.09 kg.m-2高出79%,且设施栽培的马兰茎叶嫩、鲜、绿、涩味轻、可食率高,露地栽培的马兰茎叶较老、较粗、涩味重、可食率低。设施栽培年均净收入15.03元.m-2...
关键词:
马兰 人工栽培 设施栽培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白坡 钱银才 潘文贤 蒋小凡 朱炜 程晓建
研究表明 ,翠冠、清香和脆绿 3个梨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早果、高产和优质的特性。建园初期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和拉枝促花结果是早产的主要措施 ,建园第 3年产量达到 1 0 4t·hm-2 ,可收回 84 6%的总投资 ;第 3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 363 4%。园地自然生草 ,以草喂羊 ,羊粪还园 ,达到覆盖园地、肥土、壮树和保持水土的良性循环。施用商品有机肥 ,少施化肥 ,果实套袋 ,少喷农药 ,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表 6参 4
关键词:
梨 优质 早果 高产 生态栽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