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26)
2023(4983)
2022(4187)
2021(3987)
2020(3474)
2019(7768)
2018(7425)
2017(15392)
2016(8408)
2015(8844)
2014(9083)
2013(8784)
2012(8385)
2011(7112)
2010(7159)
2009(6886)
2008(7322)
2007(6754)
2006(5779)
2005(5550)
作者
(23070)
(19097)
(18603)
(18244)
(12286)
(9196)
(8754)
(7269)
(7200)
(7173)
(6583)
(6464)
(6319)
(6158)
(6095)
(5845)
(5632)
(5550)
(5454)
(5431)
(4815)
(4769)
(4536)
(4450)
(4392)
(4330)
(4261)
(4208)
(3947)
(3765)
学科
管理(28479)
(26322)
(25856)
经济(25821)
(23430)
企业(23430)
(18504)
(17517)
银行(17372)
(15985)
(14915)
方法(13670)
(13155)
财务(13149)
财务管理(13112)
企业财务(12691)
数学(12133)
数学方法(12044)
(10376)
金融(10376)
(9898)
制度(9893)
业务(9745)
银行制(8310)
(7411)
国家(7145)
中国(6998)
(5954)
(5652)
体制(5355)
机构
大学(108767)
学院(106933)
(44312)
经济(43282)
管理(40424)
中国(38173)
研究(35176)
理学(33746)
理学院(33385)
管理学(32981)
管理学院(32756)
(29379)
(24223)
银行(23248)
(22636)
财经(21783)
(21688)
(20095)
(19891)
科学(19858)
中心(18745)
(18168)
(17652)
财经大学(16628)
研究所(16005)
(15918)
农业(15753)
金融(15624)
经济学(14884)
(14683)
基金
项目(67286)
科学(52761)
基金(51145)
研究(47080)
(44770)
国家(44428)
科学基金(38106)
社会(30970)
社会科(29627)
社会科学(29615)
基金项目(26629)
自然(25098)
(24792)
自然科(24560)
自然科学(24554)
自然科学基金(24150)
资助(21996)
教育(21324)
(21068)
编号(17400)
(15799)
(15452)
成果(15090)
重点(15028)
(13960)
教育部(13820)
国家社会(13434)
科研(13400)
人文(13219)
创新(13176)
期刊
(45742)
经济(45742)
研究(37725)
(34394)
金融(34394)
(28279)
中国(21324)
学报(17752)
(17213)
科学(15033)
管理(13827)
大学(13441)
学学(13027)
财经(11893)
(9860)
财会(8923)
农业(8738)
会计(8050)
经济研究(7637)
理论(6804)
教育(6267)
实践(6181)
(6181)
通讯(5990)
技术(5987)
会通(5969)
农村(5857)
(5857)
问题(5719)
(5651)
共检索到178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骏川  
文章以我国信贷配给规则的特殊对象型表现特征为切入点,将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作为信贷配给规则的代理变量,利用VAR模型检验了当前配给规则对银行不良贷款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国企贷款占比是影响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格兰杰因;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对国企贷款占比一个单位的标准冲击均会做出强而显著的正向响应;从长期来看,国企贷款占比对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方差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5%和5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信贷配给规则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政府债务造成较大的压力,有必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骏川  
文章以我国信贷配给规则的特殊对象型表现特征为切入点,将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作为信贷配给规则的代理变量,利用VAR模型检验了当前配给规则对银行不良贷款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国企贷款占比是影响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格兰杰因;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对国企贷款占比一个单位的标准冲击均会做出强而显著的正向响应;从长期来看,国企贷款占比对银行不良率和政府担保性债务的方差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35%和5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信贷配给规则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政府债务造成较大的压力,有必要对配给规则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促进金融经济平稳运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海亮  叶群  王海军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对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传导过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累积将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扩大;(2)商业银行信贷分布过度集中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3)收益的激励效应对非上市城商行、农商行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部门承担了实体部门转移的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阎永新  韩文秀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王颖  
该文利用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份年度数据,分析了政府过度干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机理。研究表明:第一,政府过度干预的直接效应是扭曲金融效率,造成信贷资源低效使用,增大信贷回收风险;第二,政府过度干预的间接效应是引致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效益变差,增大企业信贷违约风险;第三,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政府过度干预,有助于银行以市场化为导向,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收益,进而对不良贷款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王颖  
该文利用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份年度数据,分析了政府过度干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机理。研究表明:第一,政府过度干预的直接效应是扭曲金融效率,造成信贷资源低效使用,增大信贷回收风险;第二,政府过度干预的间接效应是引致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效益变差,增大企业信贷违约风险;第三,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政府过度干预,有助于银行以市场化为导向,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收益,进而对不良贷款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喻青  安力  
我们作为金融审计和监管人,应该对现存的不良信贷文化有一个了解,笔者试图从不良信贷文化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做一个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从规范制度入手铲除滋生各种不良信贷文化产生的土壤。希望能为我们金融审计和监管人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树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唐建邦  
众所周知,日本银行的不良债权产生于1985年至1990年日本经济产生泡沫以及90年代初期泡沫破裂的过程中。根据1998年3月份日本全国银行自报数字所作的估计,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总额高达90兆日元(约合8000亿美元)。庞大的不良债权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劲松  简宇寅  陈颖  
本文尝试从政府职能在中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视角入手,从政府干预的角度,回答政府与银行不良贷款形成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国内某国有商业银行1988~2005年的全部剥离不良资产数据为初始样本发现,政府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政治晋升锦标赛的激励、地方分权和财政分成制的改革构成了政府干预的动机和能力,这种干预由于企业产权和地区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在不良贷款形成中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有着更高的不良贷款、贷款期限更长和更低的担保系数;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不良贷款更少、贷款期限更短和担保系数更高,而地区法制环境好坏在其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国有企业性质的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娆  庞志  张曦如  
利用2005—2015年我国各地区政府干预、金融抑制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数据,运用动态GMM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政府直接干预会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而政府直接干预可以起到削弱金融抑制对银行不良贷款率负面影响的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化程度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都能抑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方面,政府要帮助创造良好宏观经济环境,加强服务意识,协调好直接经济干预和金融干预的平衡;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冷国邦  
我国金融风险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上面。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危害和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从整体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危害不良贷款,一般指到期不能收回本息的贷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志元  孙莹  
受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增加,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的成因宏观方面看是"三期叠加"的结果,微观层面看是银行信贷管理失范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粉饰"资产质量的现象,由此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是由不良贷款历史存量转化而来。这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存量贷款中的隐性不良贷款入手解决增量不良贷款。解决方法有两种,即,剥离存量隐性不良贷款与自我消化存量隐性不良贷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蓉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银行体系中累计了巨额的不良贷款,严重阻碍了国内经济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为重中之中。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刘莹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贷业务风险越来越高,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风险导向角度研究不良贷款的内部审计处置方法,并提出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不良贷款处置策略,以期为创新银行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