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79)
2023(9891)
2022(8320)
2021(7674)
2020(6229)
2019(14042)
2018(13599)
2017(26680)
2016(14609)
2015(15564)
2014(15405)
2013(15086)
2012(13980)
2011(12619)
2010(12578)
2009(11525)
2008(11350)
2007(9893)
2006(8703)
2005(7772)
作者
(43224)
(36169)
(35785)
(34141)
(23108)
(17537)
(16187)
(13921)
(13640)
(12962)
(12407)
(11804)
(11682)
(11514)
(11349)
(11133)
(11084)
(10758)
(10513)
(10496)
(9178)
(8856)
(8739)
(8356)
(8212)
(8076)
(8016)
(7940)
(7261)
(7236)
学科
(53620)
经济(53559)
(41850)
管理(41804)
(32970)
企业(32970)
方法(25094)
数学(22817)
数学方法(22557)
(16590)
(16553)
(14191)
贸易(14188)
中国(14028)
(13921)
业经(11713)
(11354)
(11327)
农业(10924)
(10323)
银行(10285)
(10232)
财务(10216)
财务管理(10200)
(10083)
(9793)
金融(9793)
企业财务(9786)
(9757)
技术(9204)
机构
学院(203781)
大学(202661)
(86488)
经济(84809)
管理(77959)
研究(71118)
理学(67816)
理学院(67093)
管理学(65968)
管理学院(65610)
中国(56334)
科学(44339)
(42891)
(40967)
(40891)
(36760)
业大(34379)
农业(34137)
研究所(33677)
中心(33425)
财经(32531)
(30352)
(29803)
经济学(27005)
(25377)
北京(25216)
经济学院(24619)
财经大学(24437)
(24147)
(24083)
基金
项目(140875)
科学(110896)
基金(104689)
研究(96387)
(94173)
国家(93395)
科学基金(79037)
社会(63070)
社会科(60040)
社会科学(60024)
基金项目(54906)
(54207)
自然(53234)
自然科(52094)
自然科学(52076)
自然科学基金(51210)
(46782)
教育(43976)
资助(43267)
编号(36520)
重点(31911)
(31378)
(29747)
(29697)
成果(28801)
科研(27843)
创新(27835)
计划(27404)
国家社会(26694)
教育部(26545)
期刊
(88528)
经济(88528)
研究(59152)
(38013)
学报(37679)
中国(36532)
科学(32682)
(30354)
(29277)
金融(29277)
大学(27636)
管理(27028)
学学(26733)
农业(24696)
教育(16430)
财经(16029)
经济研究(15887)
业经(14881)
技术(14370)
(13633)
(12835)
问题(11728)
(11051)
(10564)
国际(10096)
业大(10079)
科技(9698)
理论(9577)
商业(9518)
技术经济(9253)
共检索到297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穆争社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准备金,另一方面造成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其结果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从而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的后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缓解信贷配给。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搜寻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融资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齐志鲲  
本文建立并比较了四个分别强调不同因素的信贷市场模型 ,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银行惜贷”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和征策含义分析。得出结论 ,只有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银行惜贷”现象 ;而且 ,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惜贷”与信贷紧缩问题 ,并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江曙霞  秦国楼  
在货币理论中,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主义学派,都注重货币市场的作用而忽视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的影响。在凯恩斯的通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完全取代了可贷资金理论以及金融机构和公司财务结构的作用。后来被纳入到希克斯的IS-LM框架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陆跃祥  唐洋军  
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来考察固定汇率制下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发现货币政策可以作为稳定经济的工具。文章指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对实际产出产生一定的作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实际产出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不同,从而导致效果不同,因此货币当局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柳欣  曹晶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政策中介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广义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和GDP序列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信贷投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决定了在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大于货币渠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丽巍  罗丹  
本文分析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信贷配给程度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Galbraith提出的计量模型,通过简化方程,计量了199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能够反映我国信贷配给程度的阈值。结果表明:2003年7月—2007年12月期间信贷配给程度减轻,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信贷配给程度加重,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计量结果同样可以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攀  邓超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依据2008-201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量企业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效性。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规模;受企业异质性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在高融资约束、高投资机会、高资产可抵押性和非国有企业中更能发挥有效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梅  
基于Baker等编制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与企业信贷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抑制企业的新增借款,尤其是导致新增短期借款减少;(2)较高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融资的调节作用下降,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段梅  
基于Baker等编制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与企业信贷配置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微观层面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抑制企业的新增借款,尤其是导致新增短期借款减少;(2)较高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货币政策对企业信贷融资的调节作用下降,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虹  
自我国央行赋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力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以1998年第一季度~2010年第二季度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GDP和通货膨胀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有效性,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均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贷渠道出现了低效性和不稳定性,再以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作用的动态变迁轨迹,发现信贷渠道的作用在长期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但在特定阶段信贷渠道的作用还会被强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长滨  
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改善货币供应质量、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运达  马草原  
本文通过向Bernanke-Blinder的CC-LM模型植入信贷风险与资本金约束,基于扩展的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信贷风险评估与资本金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理。分析表明,信贷风险与资本充足率构成了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双重约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还受制于商业银行对此双重约束的因应。以扩展的CC-LM模型为基准,文章从信贷风险和资本金约束的角度,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尤其是两轮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亚雯  
本文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认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银行覆盖面低、小型信贷机构比重过低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集中与金融风险集中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主要政策建议:改革和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加快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恰当的市场化利率规则,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重要条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童颖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作用小、见效慢,表明其传导机制效率低。现有研究大多是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以及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上找原因,认为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是货币政策有效的重要制约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要解除这些制约因素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而信贷渠道仍然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阳  谢宇  
本文使用我国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月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市场传导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从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传导过程中,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和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从信贷市场到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GDP、CPI、CUS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但是有一定程度的梗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