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1)
2023(13036)
2022(11289)
2021(10688)
2020(8940)
2019(20604)
2018(20223)
2017(39739)
2016(21217)
2015(23488)
2014(23449)
2013(23232)
2012(21241)
2011(18920)
2010(19002)
2009(17764)
2008(16246)
2007(14154)
2006(12224)
2005(10856)
作者
(60197)
(49971)
(49238)
(47197)
(31712)
(23850)
(22598)
(19479)
(19035)
(17827)
(17073)
(16696)
(15767)
(15637)
(15615)
(15353)
(14791)
(14676)
(14254)
(14150)
(12214)
(12208)
(12068)
(11259)
(11180)
(11158)
(10996)
(10913)
(10020)
(9854)
学科
(79392)
经济(79300)
管理(60988)
(60220)
(51121)
企业(51121)
方法(38603)
数学(33583)
数学方法(33211)
(27739)
金融(27738)
(25816)
银行(25779)
中国(25746)
(24804)
(23275)
(20725)
业经(18377)
(17968)
(17836)
地方(17637)
(16419)
财务(16356)
财务管理(16327)
企业财务(15678)
理论(14643)
(14536)
贸易(14523)
农业(14303)
(14164)
机构
大学(292816)
学院(290736)
管理(118142)
(114929)
经济(112358)
理学(103030)
理学院(101927)
管理学(100182)
管理学院(99670)
研究(94976)
中国(78114)
(61386)
科学(58867)
(54037)
(47788)
(46875)
中心(46020)
财经(44059)
业大(44054)
研究所(43021)
(41011)
(40135)
北京(38486)
农业(37440)
(36756)
师范(36377)
经济学(34747)
(34506)
(34492)
财经大学(33236)
基金
项目(204576)
科学(161108)
基金(149939)
研究(148355)
(130589)
国家(129505)
科学基金(111866)
社会(93296)
社会科(88554)
社会科学(88531)
基金项目(80328)
(79518)
自然(74014)
自然科(72354)
自然科学(72334)
自然科学基金(71045)
教育(67442)
(66963)
资助(62035)
编号(60071)
成果(48086)
重点(45296)
(45064)
(42969)
(42849)
课题(40450)
创新(40021)
科研(39612)
教育部(38809)
大学(38342)
期刊
(118082)
经济(118082)
研究(85969)
中国(52235)
学报(47030)
(43525)
金融(43525)
科学(42781)
(42684)
管理(41576)
(40418)
大学(35533)
学学(33661)
教育(29317)
农业(28317)
技术(23048)
财经(21374)
经济研究(18999)
业经(18985)
(18007)
理论(16468)
实践(15322)
(15322)
问题(15079)
图书(14536)
(14066)
科技(14053)
技术经济(13318)
(13121)
现代(12827)
共检索到420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庞晓波  贺光宇  王超  
本文在分析信贷行为对金融不稳定状况传导机制理论基础上,对信贷行为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进行检验,构建了标准形式金融状况指数(FCI)和包含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两种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CIL),并对二者对CPI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信贷行为不当有直接关联;FCIL包含更多未来宏观经济信息,可以更有效的预测通货膨胀压力。综合考虑两方面结果,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从金融稳定出发,重视信贷行为作为重要中介目标对宏观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熊海芳  赵亚汝  
通过货币稳定维护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两个目标是同时实现还是相互冲突呢?货币稳定是否影响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DCC-MGARCH模型对我国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用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TVAR)检验货币等因素的作用。结果发现:金融稳定与CPI之间的关系随着CPI变动发生变化,2008年以来两者以负相关为主,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的关系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M2的作用在下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仁祥  安子铮  
从金融创新的实践中发现,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稳定存在多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因此,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以及建立德尔菲金融创新效应评价体系,可以发现有利于金融稳定的金融创新,从而在金融创新付诸实践前做到有效甄别,以减少乃至避免社会福利的损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金平  刘东坡  
本文基于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数据,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并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自2002年第1季度以来,中国金融稳定性不断提升。(2)总体而言,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强度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弱。(3)短期内,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有利于金融稳定;中长期内,经济持续过热不利于金融稳定,物价上涨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并可能由负转正。(4)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影响相比,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克良  
维护金融稳定是当今大部分国家货币管理当局的职责,当前世界资本市场上近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正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必然性,从资本市场、基金缺口、投资监管等角度分析了养老保险基金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拓宽基金投资渠道、推进基金社会化运营、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等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戴金平  刘东坡  
本文基于中国2002-2014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区制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区制转换特征。具体而言:在样本考察期内,经济增长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抑制作用,而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和经济复苏时期,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在经济复苏时期,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当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和危机时期,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此外,相较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向新民  
银行家像普通投资者那样也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行拐点和下行拐点时,由于银行家的认知偏差,银行贷款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群体性拒贷的两次羊群行为,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并形成信贷周期,不仅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要熨平信贷周期,消除银行贷款市场上的羊群行为,宏观调控要消弥市场预期归一化的形成,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并提供有市场公信力的信息产品,要使商业银行重视行业走势的研究,并改变银行家的报酬结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罗美娟   何姣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举债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产生共振,促成“债务-信贷”循环扩张机制,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以2008-2020年地级市的银行信贷、地方债务和金融波动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互惠关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是导致金融波动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财政压力越大或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城市受影响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隐性互惠使企业融资渠道被挤占、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加,进而导致金融波动。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隐性互惠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实现控制地方债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卫东  苗文龙  
文章通过构建货币稳定指数MSI,利用1993年1季度-2010年1季度数据和VAR、SSPACE、GRACH等检验方法实证得出:货币稳定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资产规模扩张情况下的币值稳定;MSI与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双向显著均值溢出效应,与当前的币值稳定指标—通货膨胀率存在单向显著均值溢出效应;货币稳定指数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变量—短期利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m0、m1)与MSI之间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因此,更为精确地计算MSI各指标权重、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邵士妍  
本文在全面阐述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侧重对我国的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波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动态分析中,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银行信贷的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大又有助于股票价格的提升,且波动幅度更大。在长期的协整分析中,却不存在如此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股票市场的调控要考虑银行信贷的影响,逐步完善货币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若愚  张莹  李波  
文章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构建中国月度金融稳定指数,实证检验信贷扩张与金融稳定的周期同步程度和内在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外,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近几年来出现较于前期更为剧烈的波动。(2)金融稳定受宏观基本面因素影响最大,与银行信贷关系最为密切。(3)信贷扩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和结构性差异。其中,政府部门信贷扩张会危害长期金融稳定,这也是目前金融不稳定的主要来源;家庭部门信贷扩张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短期动荡,但其长期效应并不明显;企业部门信贷扩张具有消极的长期累积效应,且极易引发较大的金融冲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苗文龙  
在中国当前的制度安排下,建立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决策函数并求解均衡,解释证明以片面的经济增长率考核政绩会激励地方政府争夺银行资源、同时逃废前期银行债务;银行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正常经营收益,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升"游说能力"、欺诈中央银行和监管者、获取欺诈收入上,为了提升"游说能力"易于与地方政府形成联合与中央政府(或中央银行)讨价还价,不但积累了金融风险、使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冲突,而且使投资过热、经济调控效果减弱;改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法、强化金融体系独立性、健全保险救助制度及银行破产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青  
文章通过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来研究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关联性,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的操作。检验结果表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相互关联性程度较小,各自的预测效果不明显。针对实证结果提出我国股市要加强政策制度的监管与执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以期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曹军新  姚斌  
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构造了工业37个二级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数据库,基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应行业信贷质量数据,综合采用威尔森(Wilson)模型和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对三种减排策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最小化银行资产质量冲击,碳减排应先从具备较大减排弹性和较低减排成本的行业开始,在充分利用其减排空间后再按梯度依次分配给具备相对较小减排弹性、略高减排成本和较大减排空间的行业,这比"各行业同比例碳减排"策略下的银行新增信贷不良率要低2个数量级;此外,这种策略将减排集中于几个重点行业,不仅与欧盟经验相契,也与中国当前碳减排基础建设尚不完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政勋  魏琳  
在金融体系同质化和顺周期化的假设下,利用动态宏观模型分析信用扩张、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后得知:在低利率政策下,信用扩张可能迅速推高房价;反之,当信用极为宽松时,利率的提高使得高企的房价瞬间暴跌。同时,我国房价波动越来越受到数量型货币工具而不是利率的影响。较小冲击、较大冲击、巨大冲击所带来的损失分别由企业、银行、全社会承担;金融稳定性依次减弱,直至银行破产或发生金融危机。而银行反馈机制放大了上述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