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44)
2023(18129)
2022(15216)
2021(14189)
2020(11992)
2019(27639)
2018(27274)
2017(52085)
2016(28107)
2015(31688)
2014(31685)
2013(31224)
2012(28733)
2011(25644)
2010(26057)
2009(24606)
2008(23268)
2007(20937)
2006(18443)
2005(16356)
作者
(80275)
(67612)
(67004)
(64047)
(42504)
(32541)
(30716)
(26252)
(25676)
(24031)
(22967)
(22929)
(21336)
(21236)
(21134)
(20981)
(20070)
(19680)
(19519)
(19303)
(16683)
(16606)
(16556)
(15607)
(15304)
(15261)
(15048)
(15028)
(13834)
(13610)
学科
(121477)
经济(121363)
(80491)
管理(74129)
(57816)
企业(57816)
方法(52890)
(52597)
数学(47610)
数学方法(46855)
农业(34999)
中国(34855)
(32281)
地方(29896)
业经(29330)
(28883)
金融(28879)
(27838)
银行(27801)
(26678)
(24691)
(22490)
(20699)
贸易(20683)
(20124)
(18675)
财务(18612)
财务管理(18563)
理论(17925)
企业财务(17592)
机构
学院(394875)
大学(388399)
(162715)
经济(159267)
管理(151284)
研究(131222)
理学(130587)
理学院(129177)
管理学(126492)
管理学院(125780)
中国(107353)
科学(81659)
(80582)
(80288)
(74483)
(66386)
中心(64709)
业大(62740)
农业(62077)
(60573)
研究所(60329)
财经(58588)
(53248)
(50404)
经济学(50060)
北京(49980)
师范(49864)
(48359)
(46698)
经济学院(45447)
基金
项目(267187)
科学(210150)
研究(194255)
基金(193293)
(168822)
国家(167382)
科学基金(143778)
社会(123251)
社会科(116665)
社会科学(116631)
(107140)
基金项目(101816)
自然(92848)
自然科(90712)
自然科学(90691)
教育(89137)
自然科学基金(89037)
(88293)
编号(79938)
资助(79778)
成果(63919)
重点(60601)
(58876)
(58253)
(55604)
课题(54831)
创新(51943)
科研(51404)
国家社会(51273)
教育部(49521)
期刊
(178769)
经济(178769)
研究(110484)
(79581)
中国(79295)
学报(62440)
(58072)
科学(57105)
农业(53327)
管理(51915)
(51537)
金融(51537)
大学(48212)
学学(45863)
教育(38378)
技术(36252)
业经(33796)
财经(28165)
经济研究(27379)
(26803)
问题(24470)
(24172)
统计(21991)
(20766)
(19990)
技术经济(19706)
资源(18765)
理论(18459)
决策(18177)
世界(17669)
共检索到590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赛红  杨颖  陈修谦  
采用2013—2018年湖南省7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信贷支持、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民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农村三产融合指数为门槛变量,检验了信贷规模对农民收入支持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支持和农村三产融合均能显著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受限于农村三产融合,且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农村三产融合度跨越第二个门槛值(0.240),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最显著的带动作用。由此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加大信贷投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菲  聂颖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发演化的重要形式,是破解我国小农户供给与大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武器。本文重点关注了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机制。其中一个贡献就是验证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使得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白箱化"。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其作用机制是产业融合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但是其增收效应逐渐减弱。产业融合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产业融合发展对中高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农民的影响都比较小,而最大受益者是中低收入阶层。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决策部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洋  颜华  
本文通过阐述县域金融集聚、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三者之间的理论逻辑,提出研究假说,然后选取河南省105个县2001—2017年的县域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面板门限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县域金融集聚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农民增收,还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间接"部分地"影响农民增收;同时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正向作用受到县域金融集聚双重门限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中层级县域金融集聚而言,低层级与高层级县域金融集聚下该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减弱;此外,县域金融集聚与农业机械化对高收入农民群体的影响效应较低收入农民群体更显著。最后提出提升县域金融集聚水平,建立健全县域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及加强低收入农民群体的金融与农业现代化教育等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江  张伟科  范锦玲  
选取2005-2015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同。此外,农民收入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同权重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均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在整体上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华东; 陈力朋; 陈锦然;  
本文利用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水平则不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发现,财政支农支持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品戈  刘纯阳  
基于湖南1985—2012年农村存款、贷款和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对农村金融规模与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农村存、贷款与农民收入均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农村存款、贷款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农业产值与农村存款存在着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农业产值对农村存款有正向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静  
基于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但未在县域间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和投资水平不仅显著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而且在县域间产生了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要大于直接效应,而投资水平正好与之相反;政府干预有效促进了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县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负向显著;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静  
基于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但未在县域间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和投资水平不仅显著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而且在县域间产生了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要大于直接效应,而投资水平正好与之相反;政府干预有效促进了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婷  钟芸香  
本文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运用1991-2011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湖南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结论得出湖南省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农业贷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而农业存款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为湖南省发展农村经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牛文涛  郑景露  唐轲  
构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理论框架,以河南省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为观察对象,揭示农村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理论逻辑、传导路径与现实困境。结果表明,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是多要素共同支撑下的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展和多要素交互效应等多维传导路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驱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搭建三产融合平台,孟庄镇、龙湖镇、薛店镇的农户就业选择多样性和收入增长预期获得持续改善。尽管如此,考虑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深度产业融合缺失,农户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多要素参与激励机制相对缺位,本地就业机会和就业类型多样性依然缺失等现实约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赋能农民就业增收尚且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亟待构建以“人”为核心,并以农户广泛参与为典型特征的三产融合赋能农民就业增收的可持续实现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肖叶  
利用经济增长贡献分解模型,基于2007—2019年的县域统计年鉴数据测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经济增长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分析农村三产融合主要动力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农村第一产业贡献一直处于低位水平,第二产业贡献呈波动中趋于平缓趋势,第三产业贡献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处于较低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等三产融合的主要动力和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农村三产融合尚未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肖叶  
利用经济增长贡献分解模型,基于2007—2019年的县域统计年鉴数据测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经济增长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分析农村三产融合主要动力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农村第一产业贡献一直处于低位水平,第二产业贡献呈波动中趋于平缓趋势,第三产业贡献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处于较低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等三产融合的主要动力和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农村三产融合尚未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银娥  刑乃千  师文明  
本文采用1999~2008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有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却存在抑制作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除西部地区外也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融资体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统筹规划,选择正确的优先投资方向,使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的福利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晋晶   葛扬  
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不同土地流转水平下农村产业融合增收效应的差异性,并在农民与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探讨土地流转、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土地流转率通过了面板单门槛效应检验,跨越门槛值后农村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愈发显著;土地流转能够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与产业融合能够共同作用于农民收入。因此,要夯实三权分置制度基础,继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姗姗  蔡建明  刘彦随  
利用1996—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典型调研资料,从时间、空间及时空三个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其演进格局,根据108个县域1996—2002年、2002—2007年农民收入年增长量进行聚类分析和类型区划分,逐类分析各类型区农民纯收入增长变化的特点,并分析了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格局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低农民收入低增长速度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和东部,空间布局近似"Y"字型,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种植收入;低农民收入高增长速度区分散分布于河南省中部、北部、南部、西部,紧邻市辖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收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高农民收入低增长速度区位于郑州都市圈内,紧邻郑州市,近似环状布局,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较大;高农民收入高增长速度区位于郑州市,紧邻郑州市市辖区,农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增收渠道逐步多元化。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地理区位不同和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农民纯收入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