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67)
- 2023(7669)
- 2022(6478)
- 2021(5779)
- 2020(5038)
- 2019(11291)
- 2018(10844)
- 2017(22134)
- 2016(11548)
- 2015(13008)
- 2014(12998)
- 2013(13225)
- 2012(12734)
- 2011(11766)
- 2010(12159)
- 2009(11705)
- 2008(11290)
- 2007(9966)
- 2006(8977)
- 2005(8307)
- 学科
- 济(79705)
- 经济(79642)
- 管理(36154)
- 业(35579)
- 方法(33000)
- 数学(30700)
- 数学方法(30562)
- 企(27460)
- 企业(27460)
- 中国(17550)
- 地方(17480)
- 财(16103)
- 农(12502)
- 地方经济(12484)
- 制(12293)
- 融(12168)
- 金融(12168)
- 业经(12087)
- 银(11770)
- 银行(11762)
- 行(11147)
- 险(10932)
- 保险(10840)
- 学(10160)
- 务(9901)
- 财务(9898)
- 贸(9884)
- 贸易(9876)
- 财务管理(9872)
- 企业财务(9554)
- 机构
- 大学(177753)
- 学院(175517)
- 济(93251)
- 经济(91694)
- 管理(70176)
- 理学(59713)
- 理学院(59170)
- 研究(58734)
- 管理学(58576)
- 管理学院(58244)
- 中国(52038)
- 财(44399)
- 京(35720)
- 财经(35336)
- 经(32246)
- 经济学(32080)
- 经济学院(28908)
- 科学(28479)
- 中心(27906)
- 所(27620)
- 财经大学(26587)
- 江(26042)
- 研究所(24286)
- 北京(22711)
- 农(21688)
- 院(21168)
- 融(20909)
- 金融(20619)
- 商学(20506)
- 州(20365)
- 基金
- 项目(108471)
- 科学(88056)
- 基金(84157)
- 研究(80109)
- 家(70576)
- 国家(70055)
- 科学基金(62353)
- 社会(57231)
- 社会科(54551)
- 社会科学(54540)
- 基金项目(43420)
- 省(39005)
- 自然(37836)
- 自然科(37024)
- 自然科学(37015)
- 资助(36656)
- 自然科学基金(36420)
- 教育(36286)
- 划(32767)
- 编号(29428)
- 部(26389)
- 国家社会(24988)
- 教育部(24043)
- 成果(24008)
- 重点(23594)
- 人文(23406)
- 发(23169)
- 创(21869)
- 大学(21470)
- 制(21314)
共检索到276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曾海舰 罗蓝君 林灵
信贷扩张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目前少有文献提及。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2008—2010年我国信贷扩张对公司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显示企业超常债务变动显著正向影响国有上市公司其后的违约风险,超常债务增加1个单位标准差,企业违约风险上升约17%。本文检验了五个可能的影响渠道,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信贷资源非市场配置、银行竞争、投资效率以及非实体经济投资等四个影响渠道存在,但没有发现存在政治联系渠道的证据。
关键词:
信贷扩张 违约风险 非市场配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里 张斐
中国企业"高杠杆率"是推动全社会"高杠杆率"的重要原因。"去杠杆"已成为"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探寻中国"高杠杆率"企业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原因。文章选取了2005年至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行业两套样本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一"逆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寻其对企业杠杆率及对不同行业异质性企业杠杆率呈现结构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两套样本实证结果相互印证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显著提高了该计划重点倾向行业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凡
2008年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推出了规模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在这样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刺激计划中,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是否会收益更多了?本文运用双差分法分析了刺激计划前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发现,在刺激计划期间,对于一个在增长行业中的公司,从私营变为国有能增长17.1%的净利润增长和11.3%的营业收入增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0%的国有股比例增加能带来12.1%的净利润增长和8.42%的营业收入增长。而这增长率的差值主要来源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而非盈利能力的增强。所以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中国四万亿刺激
关键词:
刺激计划 政治联系 企业发展 国进民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笑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5日公布了四万亿投资计划来提振经济。本文运用GARCH模型,通过考察该经济刺激计划公布前后中国股票市场不同的波动性特征,分析政府的投资承诺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数值分析表明:四万亿投资计划有效地降低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恢复了投资者信心,使得投资行为回到理性的轨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严昀镝 徐延萌 段海英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结合我国政府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分析了政府投资的着力方向,指出政府投资应着力于民生工程、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性强的行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协调四个方向。
关键词:
经济低迷时期 政府投资 四万亿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远斌 贾康
财政政策历来被认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刺激计划,中国也于2008年第4季度推出"四万亿"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四万亿"计划实施后,学术界对其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建立五变量VAR模型和三变量VAR模型,运用"四万亿"计划实施前30年和后10年的实际经济数据,具体研究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对不同产业增长的分配效应,来深入剖析"四万亿"计划这一财政政策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财政政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但"四万亿"计划的正向效应抵消了经济下行的负向效应,其有效实施确实缓解了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本文是对"四万亿"计划实施10年的总结,对新时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洪英 白先春
为应对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以扩大内需,应对危机。针对我国政府2008年11月以来开始施行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本文利用不等重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就该计划实施对我国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作了阶段性分析;进一步,利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剔除国外股市影响,更加客观地反映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股票收益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鹏
文章构建了以投资I、消费C、政府财政支出G和出口EX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的对数线性模型,采用岭回归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模型参数的估计值评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
关键词:
对数线性模型 岭回归 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生玲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世界主要国家经济步入衰退期,影响了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再加上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使经济出现较大下滑,给对外贸易、工业生产和就业状况带来较大影响。为此,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快速出台了以"四万亿"投资为核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这些措施正在实施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素华 虞亚庆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推出了巨额财政刺激计划。在巨额财政刺激计划推出以后,中国银行部门的信贷投放出现了井喷态势。银行信贷的大量集中投放隐含着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风险和银行信贷违约风险。实施巨额财政刺激计划时,影响物价上涨压力和银行信贷违约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大量且集中投放和经济复苏时间被推迟等;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银行信贷违约风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殷孟波 贺向明
存贷款差额是在我国 1979~ 1983年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中作为控制银行机构贷款的指标提出的。自从 1995年以来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大大超过了各项贷款的数量 ,现在已达四万多亿元。我国学者大多从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政策性贷款的剥离以及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存差。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在存款激励和贷款约束下的行为选择角度探析“存差”的制度成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孟娜娜 粟勤
个人对个人(P2P)网络借贷通过互联网将投资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直接联接,借助专业系统平台帮助借贷交易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达成交易。由于“硬信息”严重不足,造成P2P网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突出。在借款人的借款信息中,“借款文本描述”为借款人提供了补充其借款事项相关信息的渠道,也为投资人提供了判断借款人真实借款用途以及信用状况的“软信息”。以“人人贷”网贷平台2014—2015年借款人订单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二元选择模型考察了“借款文本描述”项所包含的内容和情绪对于借款人的借款获得以及违约风险的影响,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胡晏
基于"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数据,本文从借款人信用视角研究了其对借款成功率、借款成本以及借款违约率的影响。本文发现,借款人信用越高,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在获得借款的人群中,借款人信用越高,获得借款的成本和借款违约率也会越低。进一步本文研究发现,借款者可以通过提供更多认证指标和详尽描述借款信息的方式提高资金出借方对自己的信任度,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成功获得借款。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赵平 孙志峰
银行贷款是否遵循风险定价原则,事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本文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名义上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制造业上市公司贷款利率总体上遵循信贷风险定价原则;定价信息约束较弱的松融资约束企业、政府信贷干预较少的民营企业和高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银行贷款定价均显著体现信贷风险定价原则,而三者分别对应的紧融资约束企业、国有企业和低利率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其贷款利率定价均不反映风险水平;双重差分分析表明,2018~2019年民企信用债“违约潮”的爆发,并没有使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定价,出现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显著上升,这可视为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决策并不遵循动态风险定价原则的“个案”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宏观审慎政策、信贷扩张与系统性银行危机——基于124个经济体的国际经验证据
中小商业银行的异地扩张与企业贷款—— 来自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公司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研究——来自同行业公司发债定价的经验证据
缓兵之计?地方债务展期与隐性违约风险——来自地方融资平台“借新还旧”的经验证据
高管控制权、资本扩张与企业财务风险——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经济刺激计划是否加剧了资源错配?——来自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证据
利润率下降、信贷扩张与房价波动——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影响——来自我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债务违约风险——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