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3)
- 2023(14946)
- 2022(12628)
- 2021(11785)
- 2020(9978)
- 2019(22980)
- 2018(22794)
- 2017(44120)
- 2016(23835)
- 2015(27124)
- 2014(27295)
- 2013(27293)
- 2012(26003)
- 2011(23905)
- 2010(24147)
- 2009(23172)
- 2008(23360)
- 2007(21249)
- 2006(19344)
- 2005(18044)
- 学科
- 济(117285)
- 经济(117146)
- 管理(75679)
- 业(66912)
- 企(55101)
- 企业(55101)
- 方法(45238)
- 数学(39409)
- 数学方法(39031)
- 中国(31400)
- 财(30984)
- 农(28757)
- 制(26816)
- 业经(23996)
- 地方(23649)
- 学(22134)
- 贸(20706)
- 贸易(20693)
- 易(20103)
- 银(19486)
- 银行(19460)
- 务(18685)
- 财务(18632)
- 行(18610)
- 财务管理(18583)
- 体(18447)
- 农业(18371)
- 融(18235)
- 金融(18231)
- 企业财务(17683)
- 机构
- 大学(360990)
- 学院(356678)
- 济(161375)
- 经济(158141)
- 管理(134683)
- 研究(127877)
- 理学(113496)
- 理学院(112242)
- 管理学(110570)
- 管理学院(109880)
- 中国(102079)
- 财(77978)
- 京(77132)
- 科学(72858)
- 所(65453)
- 财经(60524)
- 中心(58746)
- 研究所(58365)
- 农(55883)
- 江(55367)
- 经(54623)
- 经济学(51317)
- 北京(49834)
- 业大(46879)
- 范(46162)
- 经济学院(45945)
- 师范(45812)
- 院(44789)
- 财经大学(44490)
- 州(43498)
- 基金
- 项目(221818)
- 科学(175151)
- 研究(165165)
- 基金(163023)
- 家(140806)
- 国家(139689)
- 科学基金(119087)
- 社会(108281)
- 社会科(102627)
- 社会科学(102599)
- 基金项目(84635)
- 省(83117)
- 教育(74851)
- 自然(73151)
- 自然科(71331)
- 自然科学(71308)
- 划(70279)
- 自然科学基金(70074)
- 资助(67681)
- 编号(66665)
- 成果(57298)
- 部(51233)
- 重点(50047)
- 发(48198)
- 国家社会(46142)
- 课题(45644)
- 创(44724)
- 制(44671)
- 教育部(44460)
- 性(42821)
- 期刊
- 济(188859)
- 经济(188859)
- 研究(114408)
- 中国(74795)
- 财(62944)
- 学报(52686)
- 农(51818)
- 管理(50802)
- 科学(48703)
- 大学(39812)
- 融(39807)
- 金融(39807)
- 学学(36965)
- 农业(34118)
- 教育(33842)
- 财经(32160)
- 经济研究(30478)
- 技术(29742)
- 经(27746)
- 业经(26876)
- 问题(25109)
- 贸(21856)
- 图书(19602)
- 技术经济(19155)
- 国际(19129)
- 世界(19072)
- 理论(18399)
- 业(18215)
- 统计(17686)
- 实践(15997)
共检索到566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少波 蒋海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信用市场中的信誉机制与信用资源的供给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信用缺失的微观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建设,培育起信用主体的信誉资产价值与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与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问题。
关键词:
信誉机制 信用资源供给 信用缺失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延明 张洁梅
近年来,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用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文章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利用博弈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从剖析政府官员微观个体行为的角度,分析政府信用缺失问题。试图证明唯有从制度变革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并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
政府信用 博弈 成本-收益比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永开
我国现阶段的信用缺失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要从非对称性信息论、博奕论、交易成本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根源和制止办法 ,可以从建立信用活动偿还性强制规范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刘志华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企业守信、失信的成本收益。同时,从制度环境变化、企业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角度分析了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
企业信用 企业产权 政府行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侃 崔萌萌
信用的本质是契约关系,而契约的遵守是需要保证条件的,这种条件的实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主体方面讲,都显现出政府信用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主体的博弈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扭曲和信用危机等问题的根源是制度性的,提出改善我国信用状况的路径选择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并就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治理机制安排。
关键词:
信用 契约 博弈 信用治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军
信用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是社会制度绩效的集中体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信用缺失”是“制度失灵”的结果。因此,制度创新是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关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勇
信用缺失几乎遍布了我国经济生活各个环节和方面,制约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声誉机制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从而得出建立政府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只有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对金融违约者的全方位约束。此外,除了通过国家治理的采用,政府还应在推动产权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构建竞争性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则提出了保证和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
声誉治理机制 国家治理机制 治理效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新宇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原则是市场机制的灵魂和基础。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并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危害,为重建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应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企业 信用缺失 对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燕 李晏墅 李勇
目前,金融信用缺失问题正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揭示出金融契约难以执行的原因在于缺乏信用,这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同时指出,缓解信息不对称、治理金融信用缺失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建立声誉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资信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培育企业声誉资本等。
关键词:
金融信用 契约 合作博弈 声誉机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存
本文针对当前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由此研究了信用缺失在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国家产业竞争力、市场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政府公信力等层次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用 信用机制 政府行为 金融风险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威
长期以来,经济学理论界都十分注重分析委托——代理问题,然而,一般组织(包括政府)与其属下成员的关系却同样不容忽视。文章在一个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交易主体和实际交易主体概念,它们分别对应于组织及其属下成员,并对实际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了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对形式交易主体的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