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50)
- 2023(18309)
- 2022(15753)
- 2021(14763)
- 2020(12540)
- 2019(28604)
- 2018(28222)
- 2017(54867)
- 2016(29416)
- 2015(33165)
- 2014(32635)
- 2013(31535)
- 2012(29052)
- 2011(25919)
- 2010(25787)
- 2009(23655)
- 2008(23062)
- 2007(20368)
- 2006(17592)
- 2005(15298)
- 学科
- 济(109596)
- 经济(109463)
- 管理(86108)
- 业(84024)
- 企(69372)
- 企业(69372)
- 方法(54406)
- 数学(47556)
- 数学方法(46949)
- 中国(31634)
- 财(31101)
- 农(29046)
- 制(27850)
- 银(27510)
- 银行(27363)
- 行(25853)
- 业经(24911)
- 学(22887)
- 融(22278)
- 金融(22269)
- 技术(21733)
- 地方(21235)
- 理论(20045)
- 务(19952)
- 财务(19871)
- 财务管理(19825)
- 农业(19533)
- 贸(19431)
- 贸易(19414)
- 企业财务(18839)
- 机构
- 大学(403089)
- 学院(399534)
- 管理(161718)
- 济(158564)
- 经济(155081)
- 理学(139672)
- 理学院(138203)
- 管理学(135706)
- 管理学院(134960)
- 研究(129188)
- 中国(105688)
- 京(84991)
- 科学(78351)
- 财(76606)
- 农(63617)
- 所(62712)
- 中心(61767)
- 财经(61138)
- 江(59037)
- 业大(58647)
- 研究所(57169)
- 经(55829)
- 北京(53366)
- 范(51371)
- 师范(50837)
- 农业(49757)
- 经济学(48352)
- 州(48196)
- 院(47475)
- 财经大学(45929)
- 基金
- 项目(277082)
- 科学(218878)
- 研究(202938)
- 基金(202118)
- 家(175350)
- 国家(173882)
- 科学基金(150843)
- 社会(128340)
- 社会科(121654)
- 社会科学(121625)
- 省(107966)
- 基金项目(106597)
- 自然(98384)
- 自然科(96194)
- 自然科学(96166)
- 自然科学基金(94453)
- 教育(94376)
- 划(90922)
- 资助(83652)
- 编号(82520)
- 成果(66776)
- 重点(61365)
- 部(61184)
- 创(60217)
- 发(57387)
- 课题(56503)
- 创新(55692)
- 科研(53270)
- 教育部(53102)
- 国家社会(52926)
- 期刊
- 济(164767)
- 经济(164767)
- 研究(120874)
- 中国(78383)
- 学报(62076)
- 管理(59171)
- 财(58645)
- 科学(56447)
- 农(56107)
- 融(51100)
- 金融(51100)
- 大学(48042)
- 教育(46652)
- 学学(44984)
- 农业(37118)
- 技术(35549)
- 财经(29705)
- 业经(26893)
- 经济研究(26747)
- 经(25235)
- 图书(21091)
- 问题(20919)
- 理论(20652)
- 科技(19773)
- 业(19553)
- 实践(18981)
- 践(18981)
- 技术经济(18944)
- 统计(18784)
- 版(18107)
共检索到591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庄毓敏 孙安琴 毕毅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安琴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风险资产流动性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行为以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尽管有助于银行以较小损失变现资产,却会鼓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即持有更多风险资产),反而会降低银行稳定性;但如果危机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甚至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的形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就能够提高银行稳定性。这就要求我国在促进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实施BaselⅢ,监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提高其资本质量,引导其审慎经营。
关键词:
信用风险转移 银行稳定性 流动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刚 林盈吟 李文筑
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稳定有序的金融体系有利于持续发展。然而,金融创新的本质会导致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高度波动,降低金融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探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文章采用119家中国商业银行2010—2020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性对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稳定性在金融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没有调节作用。然而,金融创新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金融创新水平低的商业银行对经营绩效无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业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非利息收入经营业务,达到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目标;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要为银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性 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孔丹凤 孙宇辰 马驰骋 秦大忠
本文利用美国35家上市银行的季度面板数据,检验信用风险转移工具(CRT)能否有效转移银行个体风险。我们发现CRT保护头寸在正常时期能够降低银行个体风险,但在次贷危机时期,由于CRT增加了系统风险的暴露,使得持有更多CRT保护头寸的银行反而经历了更高程度的个体风险上升。这表明CRT能否有效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依赖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关键词:
稳定性 银行体系 外资银行 贷款规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慧君 顾金宏
本文基于阶段论分析方法,从演化和发展的角度研究外资银行渗透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1999-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伴随外资银行的渗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演化过程可粗略地显示倒"U"形态,与阶段性理论基本相吻合。此外,在危机期间,外资银行在我国采取的微观战略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外资银行 银行体系 稳定性 阶段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连军
本文利用我国120家商业银行2003—2015年度面板数据,分析了银行去杠杆化的时间、主要方式及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银行业有49%的银行在3年内完成去杠杆调整,去杠杆最大幅度的中位数为5年。第二,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信贷供给速度,提高了债务融资成本与资产收益率。对比产权来看,资本补充能力强的国有控股银行去杠杆幅度更大,而中小银行去杠杆化的方式与渠道都比较有限。第三,长期来看,去杠杆进程降低了银行破产概率,提高了银行稳定性,但短期内动态面板估计表明,银行去杠杆会显著降低下一期的经营稳定性,相反的,利用留存收益、发行次级债务等主动式去杠杆则会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模型调节效应表明,外部货币政策与银行自身流动性状况都弱化了去杠杆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邹薇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体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有效抵御冲击、维护稳定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的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BSSI能更好地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防范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演变成银行危机,确保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力和效率。
关键词:
银行体系 稳定性 BSSI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许长新 张桂霞
本文通过构建IBSS体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后,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国际资本结构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得出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未对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还需要从加强宏观经济和完善银行体系自身着手。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超
本文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继发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选取多个与传导机制和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采用IBSS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研究认为,直接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力大于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大于继发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超
本文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继发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选取多个与传导机制和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采用IBSS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研究认为,直接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力大于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大于继发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桂霞 许长新
本文通过模型对有无存款保险的银行获得相同收益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得出在有相关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减小,从而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稳定性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银行体系稳定 存款保险 银行竞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关键词:
道德风险 银行挤兑 银行体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叶欣 冯宗宪
本研究运用多元 logist模型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本国银行体系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 50个国家 1 988- 1 997年间的外资银行实际进入程度、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
关键词:
外资银行 银行体系 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