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09)
2023(7072)
2022(5951)
2021(5274)
2020(4730)
2019(10696)
2018(10048)
2017(20069)
2016(10063)
2015(10987)
2014(10716)
2013(10771)
2012(9912)
2011(9190)
2010(9590)
2009(9402)
2008(8416)
2007(7606)
2006(6962)
2005(6744)
作者
(27470)
(22615)
(22276)
(21426)
(14454)
(10729)
(10577)
(9011)
(8664)
(8361)
(7708)
(7629)
(7401)
(7232)
(7176)
(7077)
(6710)
(6621)
(6448)
(6230)
(5706)
(5641)
(5329)
(5278)
(5226)
(5162)
(4980)
(4880)
(4560)
(4416)
学科
(39822)
经济(39777)
(32266)
(27369)
金融(27367)
管理(26925)
(25685)
银行(25669)
(25081)
企业(25081)
(24853)
中国(21440)
方法(16249)
(14815)
数学(13959)
(13850)
数学方法(13763)
中国金融(11345)
(10860)
(10811)
保险(10769)
(10283)
财务(10249)
财务管理(10231)
地方(9992)
企业财务(9877)
业经(9123)
理论(8200)
农业(7874)
(7693)
机构
大学(137871)
学院(134530)
(60860)
经济(59548)
管理(52122)
中国(48647)
研究(45649)
理学(43368)
理学院(42950)
管理学(42195)
管理学院(41937)
(34033)
(28807)
财经(25879)
中心(24728)
(23547)
科学(23505)
(22308)
(22136)
(22093)
金融(21720)
银行(21421)
(20826)
经济学(20191)
(20019)
财经大学(19610)
研究所(19540)
(19413)
人民(18933)
北京(18907)
基金
项目(83792)
科学(66493)
研究(63043)
基金(62827)
(53362)
国家(52882)
科学基金(46216)
社会(41885)
社会科(39883)
社会科学(39871)
基金项目(32504)
(30965)
自然(28398)
教育(27916)
自然科(27823)
自然科学(27816)
自然科学基金(27321)
资助(26569)
(26007)
编号(25263)
成果(21678)
(18992)
重点(18640)
国家社会(17922)
(17577)
(17489)
(17110)
教育部(17077)
人文(16683)
课题(16601)
期刊
(65673)
经济(65673)
研究(48827)
(39072)
金融(39072)
中国(30947)
(26286)
管理(20243)
学报(17909)
(17380)
科学(16357)
大学(14590)
学学(13162)
财经(12973)
教育(11905)
(10956)
经济研究(10802)
技术(10641)
农业(9913)
理论(8807)
业经(8378)
图书(8262)
实践(7927)
(7927)
问题(7655)
(7357)
国际(7134)
统计(6837)
财会(6501)
中国金融(6421)
共检索到229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琪  田鑫  
文章首先分析出商业银行选择信用风险转移的动机是突破融资约束和资本约束,以及减少信贷约束和增加银行贷款。然后重点总结了信用风险转移与金融稳定性之间关系的三个维度:一是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结论还存在较大分歧;二是信用风险转移会损害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三是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论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类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息不对称、动态演变等视角相关。最后,文章指出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信用风险转移对微观个体风险和宏观系统风险影响的综合分析及系统研究有所不足;缺少信用风险转移与金融稳定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恒煜  
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激励与监管当局提高金融稳定性的目标是一致的,监管当局应该通过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总信用风险转移,使得信用风险转移的收益最大化;研究还发现,随着跨部门之间信用风险转移的出现,为了使得个体激励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中金融机构稳定性的社会目标相一致,应该鼓励部门之间的差异化监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博  
国内众多学者从诸多方面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做了研究,但是实证方面的深入分析相对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金融稳定性的测度比较困难。本文试图从金融脆弱性、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总体指标三个方面对国外金融稳定性测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佳  
基于信用风险转移的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观点并未统一,并从不同视角展开针对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具体路径的研究。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在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特殊机制、资产证券化创新边界、通过资产证券化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体系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佳  
基于信用风险转移的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观点并未统一,并从不同视角展开针对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具体路径的研究。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的研究在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特殊机制、资产证券化创新边界、通过资产证券化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体系等方面仍需继续深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凤荣  成倩  张珊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经济学界诉讼已久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更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我国市场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引入保险部门与银行部门不完全竞争及两部门交叉持股两个条件,进行模型构建与推导。得出结论,在两部门交叉持股条件下,信用风险的交易使风险在两部门之间得以分散,降低了风险的集中度,提高金融机构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有助于两部门的稳定;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对整体金融系统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殷开睿  姚君  
文章按照理论视角、变量估计、影响机理与实证结果三个部分对文献进行梳理,一是按照竞争—脆弱和竞争—稳定两大视角总结了已有研究中的理论文献;二是总结了文献中对于银行竞争度与银行稳定性的计量指标选取;三是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出现的房价波动渠道、多元化业务渠道、效率绩效渠道以及决策行为渠道等四个银行竞争度对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对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文章就当前已有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殷开睿  姚君  
文章按照理论视角、变量估计、影响机理与实证结果三个部分对文献进行梳理,一是按照竞争—脆弱和竞争—稳定两大视角总结了已有研究中的理论文献;二是总结了文献中对于银行竞争度与银行稳定性的计量指标选取;三是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出现的房价波动渠道、多元化业务渠道、效率绩效渠道以及决策行为渠道等四个银行竞争度对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对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文章就当前已有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殷开睿  姚君  
文章按照理论视角、变量估计、影响机理与实证结果三个部分对文献进行梳理,一是按照竞争—脆弱和竞争—稳定两大视角总结了已有研究中的理论文献;二是总结了文献中对于银行竞争度与银行稳定性的计量指标选取;三是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出现的房价波动渠道、多元化业务渠道、效率绩效渠道以及决策行为渠道等四个银行竞争度对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对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文章就当前已有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马正宇  秦放鸣  
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挑战已不容忽视,但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金融稳定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文献还较为零散。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金融部门对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的共识正不断凝聚,在对气候变化相关影响进行分类和定义、分析传导渠道、开展定量评估、提出应对之策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但该领域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存在实践性较强、理论性不足的特征,理论机理分析有待加强,聚焦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超  关伟  
现代金融越来越信息化,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发展成为了信息的集合体,互联网借贷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信息学和社会学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及违约风险的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以及网贷平台的定价策略、风险传导以及造成的监管困境等。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价值研究,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对比研究,传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与互联网金融对比分析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安琴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风险资产流动性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行为以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尽管有助于银行以较小损失变现资产,却会鼓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即持有更多风险资产),反而会降低银行稳定性;但如果危机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甚至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的形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就能够提高银行稳定性。这就要求我国在促进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实施BaselⅢ,监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提高其资本质量,引导其审慎经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中明  谢坤  丁国平  
潜藏于P2P网贷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一直是制约网贷行业安全、有效运营的内在阻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外学界在P2P网贷信用风险生成机理与传导、评测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指出当前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做出展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中明  谢坤  丁国平  
潜藏于P2P网贷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一直是制约网贷行业安全、有效运营的内在阻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外学界在P2P网贷信用风险生成机理与传导、评测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指出当前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做出展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晓辉  倪志凌  
西方学者关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对金融稳定影响的最新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微观层面探讨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对金融机构行为动机扭曲的影响,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金融机构监督审核贷款水平的影响;二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金融系统风险传染的影响,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三是从操作层面探讨现有CRT工具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我们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评述,进一步提出了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影响金融稳定研究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