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9)
2023(8242)
2022(6782)
2021(6653)
2020(5669)
2019(12917)
2018(12596)
2017(24571)
2016(12735)
2015(14402)
2014(14397)
2013(14369)
2012(13300)
2011(12323)
2010(12193)
2009(11512)
2008(11593)
2007(10243)
2006(8976)
2005(8560)
作者
(37163)
(30987)
(30777)
(29481)
(19786)
(14884)
(14060)
(12034)
(11913)
(11100)
(10831)
(10515)
(10046)
(10014)
(9997)
(9817)
(9261)
(8930)
(8864)
(8541)
(7678)
(7664)
(7284)
(7102)
(7025)
(6952)
(6911)
(6511)
(6241)
(6173)
学科
(52501)
经济(52448)
(35714)
管理(33014)
(26363)
企业(26363)
方法(26315)
数学(23772)
数学方法(23602)
(21974)
银行(21829)
(20486)
中国(19585)
(19414)
(14622)
金融(14620)
(14195)
(13459)
贸易(13443)
(13069)
(12465)
(11843)
制度(11836)
业务(11233)
(10974)
保险(10882)
(10086)
业经(9540)
银行制(9413)
(8925)
机构
大学(186412)
学院(181334)
(85151)
经济(83667)
管理(68815)
研究(66968)
中国(64678)
理学(57992)
理学院(57348)
管理学(56533)
管理学院(56186)
(41826)
(40523)
科学(37596)
(33578)
财经(33390)
中心(32160)
(30886)
(30810)
研究所(30676)
经济学(28928)
北京(26541)
经济学院(26109)
(25844)
(25681)
财经大学(25631)
银行(24688)
农业(24430)
业大(24230)
(23598)
基金
项目(119061)
科学(94944)
基金(92250)
研究(83363)
(81420)
国家(80863)
科学基金(69035)
社会(56941)
社会科(54223)
社会科学(54209)
基金项目(47541)
自然(44612)
自然科(43656)
自然科学(43644)
自然科学基金(42944)
(40684)
资助(39678)
教育(37378)
(36436)
编号(29893)
(28622)
重点(26944)
国家社会(25633)
中国(25150)
教育部(24894)
成果(24679)
(24332)
(24158)
科研(23289)
(23246)
期刊
(85954)
经济(85954)
研究(63098)
(39478)
金融(39478)
中国(36749)
(31435)
学报(28980)
科学(27598)
(26949)
管理(26062)
大学(22303)
学学(21264)
财经(17753)
农业(16542)
经济研究(15813)
(15189)
技术(13244)
(12583)
国际(11803)
问题(11424)
教育(11138)
世界(10737)
业经(10597)
(10030)
理论(9544)
统计(8965)
技术经济(8857)
实践(8299)
(8299)
共检索到288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周天芸  余洁宜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通过扩展的CAPM模型,测算了贷款转让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转让之后,系统性风险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四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比其他商业银行的提高更为明显。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提高来自于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性的提高,银行个体的风险水平是下降的。银行通过贷款转让行为将个体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去,提高了市场相关性,因此提高了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不应仅将监管重点置于银行个体的风险暴露水平,亦应重点关注银行个体行为对市场整体风险水平的影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天芸  余洁宜  
美国次贷危机使学界和业界都开始关注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及其影响,在金融危机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探讨中国CRT市场发展状况及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贷款转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转让行为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通过贝塔的分解,发现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提高并非源自银行个体风险水平的提高,而是源自贷款转让导致的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程度的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琳  赵苹  
本文利用DEA方法评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对有效性。通过CCR模型和Bilateral模型评价和比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雪梅  臧微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测算2005—2011年国内13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分析信用风险对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对银行成本效率的提高,不仅不良贷款率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的改善作用显著,而且在影响程度上,贷存比的作用高于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选择地优化这些变量,进而控制信用风险,提高成本效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志辉  樊莉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主流的风险度量方法VAR存在重大缺陷。论文借鉴最新的CoVaR方法以及分位数回归技术,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无条件风险价值VaR和条件风险价值之间没有必然关联,以VaR为核心指标的现行监管政策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溢价;第三,银行的值不仅受金融体系共同风险冲击的影响,还受银行自身特质的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凯  周新苗  
本文用Logit模型将贷款损失率转化为金融稳定性综合指标,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以CPI、GDP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做出各宏观经济因素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期的相应经济数据进行预测,并对下一期经济分别受各项宏观经济变量极端可信冲击下进行压力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以上三种宏观经济因素对贷款损失率影响显著,其系数的经济意义也与现实相符。此外,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关于利率的研究部分准确验证了我国利率的产出经济效应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期。本文为政府降低贷款损失率,提高金融稳定性而进行系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参考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沙磊  李鹏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中的"V"形期权模型,并以此来刻画中国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业务中隐含的借款人套利风险。借助于该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对于潜在性风险的计量方法,并对一个贷款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该计量方法,并分析了宏观环境变化威胁商业银行公司贷款质量的一种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盛昌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是全世界金融管理当局共同面临的难题,拨备覆盖率是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国银监会监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硬指标。本文立足信用风险理论,在对拨备覆盖率的基本属性及其拨备覆盖率作为信用风险监管指标的内在缺陷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拨备充足率的概念和建立动态调整的拨备充足制度的监管理念,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理论的充实及其监管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舜蛟  王文胜  
由于我国违约数据库的缺乏,我国经验EDF函数还没有建立,这极大地制约了EDF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在我国EDF模型现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相关数据,尝试建立我国经验EDF函数,并用试点试验(PilotTest)方法对EDF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EDF模型能够在上市公司违约前1~2年预测出其信用质量的下降,同时EDF模型对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将EDF模型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丽  
文章从现代风险评估理论中,选取了KMV模型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核心手段,并通过对上市公司中正常经营企业和ST企业相关数据的提取,完成了二者信用风险评估的对比工作。信用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和正常经营企业的信贷合作的风险更低。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江  刘丽平  
宏观压力测试,作为压力测试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具体运用,可以提供极端事件对金融体系影响的前瞻性信息。随着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日趋重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逐渐成为检验一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维护金融稳定的首选工具。本文主要研究宏观压力测试在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在已有的模型成果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贷款违约率作为评估银行系统信用风险的指标,选取对银行信贷违约风险构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其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GDP)和通货膨胀率指标(CPI)对银行体系的贷款表现冲击力较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梁伟  胡利琴  胡燕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大案要案频繁发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鉴于操作风险独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对操作风险进行评级的思想,并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级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操作风险评级,并给出了关键风险指标和关键风险诱因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样本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评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史永奋  刘利敏  翟永会  
以20002012年中国公开报道的操作性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Pair-Copula模型度量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性风险,运行Bootstrap重复抽样度量四类操作风险的损失缺口,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了单类操作风险和总体操作风险的VAR和CVAR。研究结果显示,操作风险累积损失值较高,风险事件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巨大;系统失败、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和违规执行等四类操作风险分布并不一致,但有一定的相关性;直接将不同类型风险相加确定资本准备金的方法会夸大操作风险。因此,为了有效度量操作风险损失值,降低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