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7)
2023(8475)
2022(6865)
2021(6774)
2020(5483)
2019(12910)
2018(12815)
2017(23585)
2016(12727)
2015(14277)
2014(13980)
2013(13661)
2012(12649)
2011(11453)
2010(11662)
2009(10933)
2008(10945)
2007(9612)
2006(8699)
2005(8351)
作者
(33264)
(27497)
(27432)
(26475)
(17775)
(13099)
(12668)
(10850)
(10617)
(9831)
(9672)
(9364)
(8965)
(8908)
(8891)
(8767)
(8130)
(8088)
(8045)
(7321)
(7006)
(6867)
(6422)
(6388)
(6361)
(6215)
(6097)
(5816)
(5543)
(5403)
学科
(50850)
经济(50777)
管理(32120)
(30835)
(24262)
企业(24262)
方法(22674)
数学(20764)
数学方法(20652)
中国(20424)
(18503)
(16586)
银行(16586)
(15960)
(14877)
金融(14877)
(14848)
(12883)
贸易(12867)
(12641)
(12357)
(11887)
(11041)
保险(10950)
体制(10500)
业经(10066)
(8853)
制度(8851)
(8091)
财务(8084)
机构
大学(173724)
学院(169664)
(83513)
经济(82054)
研究(64494)
管理(62928)
中国(60808)
理学(51722)
理学院(51182)
管理学(50646)
管理学院(50294)
(44175)
(37960)
财经(33489)
科学(31642)
(31323)
(30912)
中心(30352)
经济学(28327)
研究所(27707)
北京(25612)
财经大学(25450)
(25449)
经济学院(25398)
(23121)
(22450)
(21932)
金融(21629)
(20554)
师范(20389)
基金
项目(103139)
科学(82264)
研究(79720)
基金(78230)
(67379)
国家(66882)
科学基金(57267)
社会(53497)
社会科(50750)
社会科学(50739)
基金项目(39317)
教育(37466)
(34195)
自然(33874)
资助(33406)
自然科(33153)
自然科学(33145)
自然科学基金(32646)
(30579)
编号(30540)
成果(26465)
(26030)
中国(24224)
国家社会(24044)
重点(23370)
教育部(23342)
(22014)
课题(21971)
(21470)
人文(21129)
期刊
(92342)
经济(92342)
研究(65965)
中国(42080)
(34284)
(33193)
金融(33193)
管理(25899)
科学(21306)
教育(20833)
学报(20574)
(19882)
财经(18434)
大学(17319)
经济研究(16385)
学学(15913)
(15860)
技术(14555)
(13352)
农业(12787)
国际(12496)
问题(12027)
世界(11458)
业经(10891)
理论(9655)
(8471)
实践(8200)
(8200)
技术经济(8141)
统计(7993)
共检索到289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波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易的集中化、投机化和去监管化却蕴积出市场风险,并在次贷危机中集中爆发。汲取危机教训,美国Dodd-Frank法案和国际掉期协会ISDA制定的大/小爆炸协议代表着市场监管的初步建立。有鉴于此,在我国现行的CRM场内交易机制下,要进一步对交易主体资格、交易信息披露、履约争议解决、市场稳定性影响等事项构建严格的持续监管机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萍萍  潘炳强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标志着我国正式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开启了信用衍生产品创新的实践。《指引》的公布,将改变我国作为亚洲最大信用债券市场不能进行风险对冲的局面。因此,加快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轶  
信用衍生工具是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信用违约互换是交易最活跃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其通过将信用风险从基础资产中分离出来,以市场价格在交易商之间转让,达到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1994年,摩根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开展了第一笔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提高了信用风险管理效率。2010年10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振龙  孙清泉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在分析全球CDS市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CDS合约特质、违约风险的不稳定性、交易集中和信息不对称四个角度,分析CDS产品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了完善中国的CRM市场,必须丰富产品品种;引入影子银行体系,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CRM市场的定价机制;完善中国的中央清算机制,由市场选择估值方法,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顾仲辉  苗玮  翟晨曦  
2010年11月,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丰富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开创新途径。文章基于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经验,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经济周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信用债券、利率掉期套利等角度,探讨了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市场应用策略,并展望了其市场发展前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监会新资本协议实施研究和规划项目组  王兆星  韩明智  王春芳  陈颖  
在监管部门和国内银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论证、起草、征求意见和定量影响测算,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第一批监管规章。这些规章与指引在准确把握新资本协议实质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实践,建立了一套相对明确、操作性强的审慎监管要求,为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技术标准。本刊特约请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对这些监管规章与指引进行了解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强  吴敏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2010年我国债券市场最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本文通过对CRM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外部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地从投资者培育、信用评级与定价、做市商机制、交易信息披露、信用事件处理、以及监管会计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利于CRM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强  吴敏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中国银行间市场2010年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推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中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定价、做市商机制、信息披露、市场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信用缓释工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投资者动态、专业地管理信用风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雎岚  施虓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中国市场构造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定价模型。与传统信用风险定价模型相比,此模型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重要改进:一是将CRM购买方的信用违约风险考虑在内;二是在回复比率历史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利用标的债券的交易数据及标的主体的财务信息,通过Monte Carlo模拟,估计得到标的债务的隐含回复比率。基于此模型,本文进行了情景分析和参数敏感性检验,验证了该模型在理论和实证上的可靠性。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孙莲香  
为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业务。对此类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尚未出台具体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处理。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以下简称《解释5号》),其中对CRM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解答,但是具体细则仍然不够明晰,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方面存在差异。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笔者尝试在《解释5号》规定的基础上梳理CRM会计处理方法。
[期刊] 征信  [作者] 陈宬旭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现状,针对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如参与者单一化、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体系改革途径及建议对策。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强  吴敏  
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定价进行研究得出:(1)CRM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无风险基准利率,标的债券的风险敞口、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限,以及CRM期限等。(2)同期国债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作为CRM的基准利率较为恰当,且模型定价对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CRM定价区分度较为合理,模型定价与CRM发行交易定价较为接近,适合我国现阶段CRM产品定价。(3)可以从完善CRM定价基础数据库、探索CRM定价无风险基础利率、创新CRM标的债券评级制度、引导CRM市场主体多元化和优化CRM市场做市商制度等方面提出CRM定价优化对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游春  胡才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的推出有助于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提高直接融资份额,提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综合管理能力,金融市场自此再添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我国CRM推出的时间短,发展速度相对非常缓慢,CRM在初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参与主体单一、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应大力发展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配套措施,提高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等,以保证CRM快速的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冠  
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诞生于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并在1998年由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创设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从此逐渐成为全球交易最为广泛和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截至2007年底,全球CDS市场的未清偿余额达62.2万亿美元,这甚至超出了2007年全球GDP的规模(见图1)。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之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连续披露巨亏甚至濒临破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涂永红  赵雪情  程鹏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中国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以市场手段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里程碑。与欧美国家的同类产品CDS相比,CRM有其独特性。本文首先介绍CRM及其交易,然后从金融创新、银行稳健性、债券市场发展、信用共担体系完善等方面阐述了CRM在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深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针对CRM市场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市场主体同质化、产品设计单一、定价机制不健全、监管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