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3)
- 2023(10732)
- 2022(9537)
- 2021(8993)
- 2020(7590)
- 2019(17321)
- 2018(17245)
- 2017(33993)
- 2016(18139)
- 2015(20432)
- 2014(20275)
- 2013(20097)
- 2012(18191)
- 2011(16411)
- 2010(16132)
- 2009(14791)
- 2008(14156)
- 2007(12254)
- 2006(10547)
- 2005(9115)
- 学科
- 济(70268)
- 经济(70191)
- 管理(53291)
- 业(52667)
- 企(42769)
- 企业(42769)
- 方法(36302)
- 数学(31762)
- 数学方法(31444)
- 中国(19354)
- 财(18587)
- 农(17527)
- 业经(15346)
- 学(14964)
- 地方(13524)
- 制(13323)
- 银(13040)
- 银行(13007)
- 贸(12920)
- 贸易(12914)
- 易(12521)
- 务(12493)
- 财务(12436)
- 财务管理(12412)
- 理论(12348)
- 行(12294)
- 环境(11998)
- 企业财务(11799)
- 融(11736)
- 金融(11735)
- 机构
- 大学(256617)
- 学院(253956)
- 管理(106933)
- 济(99950)
- 经济(97741)
- 理学(93296)
- 理学院(92345)
- 管理学(90819)
- 管理学院(90374)
- 研究(79382)
- 中国(62330)
- 京(53601)
- 科学(49897)
- 财(47013)
- 所(38565)
- 财经(38564)
- 农(38177)
- 业大(37934)
- 中心(37215)
- 研究所(35495)
- 经(35206)
- 江(34958)
- 北京(33669)
- 范(31703)
- 师范(31428)
- 经济学(29941)
- 农业(29784)
- 财经大学(29197)
- 院(29093)
- 州(28998)
- 基金
- 项目(181029)
- 科学(142855)
- 基金(133133)
- 研究(131666)
- 家(115083)
- 国家(114164)
- 科学基金(99369)
- 社会(83243)
- 社会科(78924)
- 社会科学(78905)
- 基金项目(71589)
- 省(69813)
- 自然(65857)
- 自然科(64347)
- 自然科学(64335)
- 自然科学基金(63164)
- 教育(59717)
- 划(58712)
- 资助(55144)
- 编号(53423)
- 成果(42010)
- 部(40004)
- 重点(39427)
- 创(37540)
- 发(37047)
- 课题(35556)
- 创新(34987)
- 科研(34907)
- 教育部(34649)
- 人文(34090)
- 期刊
- 济(101661)
- 经济(101661)
- 研究(75543)
- 中国(42125)
- 学报(39375)
- 管理(36894)
- 科学(36380)
- 财(33723)
- 农(33548)
- 大学(29856)
- 学学(28220)
- 融(26310)
- 金融(26310)
- 教育(24460)
- 农业(23521)
- 技术(20628)
- 财经(17981)
- 业经(16497)
- 经济研究(16137)
- 经(15069)
- 理论(14149)
- 图书(13267)
- 实践(13251)
- 践(13251)
- 问题(13157)
- 科技(12513)
- 技术经济(12211)
- 业(11600)
- 现代(11470)
- 版(10834)
共检索到356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陈雨恬 李东承
本文采用前沿的连通性频域分解方法(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准确测度中国产业债券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风险传染效应,并就信用风险在不同行业间的传导关系与冲击强度展开对比分析。同时,分别根据上下游产业、债项评级等不同债券分类,构建信用风险关联网络,深入剖析中国债务风险传染中的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此外,进一步考察了信用风险溢出强度对经济金融变量的作用方向与驱动力度。研究表明,尽管在短期信用风险传染对中国金融系统产生了相对可控的外生影响,且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较为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中期、长期的流动性逐步趋紧,融资难度显著提升,信用风险传染对经济景气指数、社会融资、企业投资等宏观基本面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应对信用风险外溢冲击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有助于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志洋 孟祥璐
本文以中国上市金融机构为代表,运用KMV模型和GARCH-MIDAS模型分别计算出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倒闭概率和信用衍生产品指数短期波动率,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构建风险传染指数,研究发现:第一,澳大利亚信用风险对中国证券业、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影响显著;第二,欧洲高波动率指数信用风险对中国证券业、信托业和控股公司影响显著;第三,新兴市场国家信用风险和北美债券信用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较高;第四,日本对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影响很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小凤 周宗放
本文在回购担保情境下,基于双重Stackelberg博弈,在对单一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上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上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基础模型以及外溢效应衍生模型,并以数值分析进行了验证后发现:供应链上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具有触发阈值,且当传染效应产生时,回购率、贷款利率和生产成本正向影响传染效应;而产品价格则负向影响传染效应。另一方面,回购率弱化了关联信用风险的正向外溢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供应链企业和贷款机构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金宝
对信用风险传染的概念、影响信用风险传染的因素以及信用风险的传染途径进行剖析,通过对一个简单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发现,考虑了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以后,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和VaR都显著增加。仿真结果表明,忽略微观的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经济资本配置偏低、化解风险能力不足的现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钱水土 王莉莉
以具体化风险源为研究出发点,从贸易出口额下降冲击角度预测和识别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诱导因子。在此基础上应用20家银行2008年至2012年数据,估算了在不同损失率下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间市场双边风险传染效应。结果显示,规模较小的银行更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诱导因素与其他银行关联度越密切,破产门槛越低,系统越不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陈雨恬 黄卓
本文基于区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这一崭新视角,采用前沿的系统性风险分解方法与相对重要性分析技术,准确测度国际输入性风险冲击下,全球49个主要金融市场的系统关联及尾部风险,精准识别我国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同时,就不同市场冲击下各影响因素对系统性风险及其子成分的作用方向、影响力度等展开深入研究,剖析输入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渠道。此外,对发达市场、新兴市场风险的影响因素与传染渠道展开对比分析。最后,本文采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各因素在不同风险分位数区间的异质性影响,并考察它们在各时期的渐进演变。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应对输入性风险冲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嵘欣
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出发,以贵州省105家法人银行的同业业务数据模拟银行系统,并在银行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流动性风险模型,分析研究系统流动性风险在银行之间的传染途径以及银行之间、银行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等。研究发现,银行系统的不稳定和银行同步行为的协同效应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放大和蔓延的主要原因;系统的流动性冲击对大型银行影响更为突出,"大而不倒"实则不成立;声誉风险较系统性风险对小微型银行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预研预判区域性流动性风险,制定和落实差别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钱茜 周宗放
在一个典型的存在资金约束的二级供应链上,通常存在两类不同的信用风险:一是供应商向银行信用贷款所形成的信贷信用风险;二是供应商为零售商提供商业信用而形成的商业信用风险。本文针对上述两类不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及传染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两类风险之间的传染机理,度量了风险的传染强度,并分析了传染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两类不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导致供应链上存在由非同类信用风险构成的关联信用风险(Different types of associated credit risk),本文简称为供应链上的D类关联信用风险。结合数值分析发现:D类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及无风险利率正相关,而与商品的市场价格负相关。特别地,当市场需求服从指数分布时,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与商业信用成本和零售商的特质有关,供应商通过调整商业信用成本和选择零售商类型可以降低D类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进而降低自身的银行信贷风险。本文将同类型信用风险之间的关联和传染问题引申到不同类型的信用风险之间,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关联信用风险的内涵。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倩 Hartmann-Wendels 王煦逸
次贷危机可以说是近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次贷导致的信用危机通过传染影响了整个金融机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的研究了信用风险传染的主要模型,由于建模方式的不同,影响了对信用衍生产品价格的确定。能够正确的理解这些模型的基本思想,多我们理解次贷传染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简约模型和结构模型的框架下,深入探讨了现有的传染模型。通过这篇文献的深入研究,能为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信用违约传染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信用传染 次贷风险 组合建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隋建利 李悦欣
辨识极端事件冲击下金融子市场的风险传染路径已成为新时代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基于非线性MSBIARCH模型,对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汇率、债券市场间波动传染关系及波动聚类态势进行甄别的研究表明:首先,除汇率市场对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对股票、房地产、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对债券市场发挥单向波动传染外,其他市场之间均具有双向波动传染关系;其次,极端风险事件通过市场情绪与市场预期引发波动传染,突发公共事件基于市场情绪产生波动传染,政策颁布事件经由基本面与市场预期导致波动传染;最后,金融子市场的波动聚类态势多数源自其他子市场的波动传染,其中,汇率市场风险传染能力较弱,大宗商品市场与债券市场自我防御能力较强,主要进行风险输出。因此,需进一步建立全流程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金融子市场交易机制,加强市场间沟通协作,合理引导公众预期,从而增强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曹伟 金朝辉 赵静梅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经济波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溢效应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反向冲击效应。研究方法:运用跨国静态面板模型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外溢效应,并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进行动态冲击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冲击对独联体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最小;中国经济波动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对西亚地区特别是产油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波动,对中国均存在一定的反向冲击效应,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西亚地区次之,中亚地区最小。研究创新:对中心国家经济波动的传递渠道进行了梳理。将中国设定为中心国家,研究了中国经济波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溢效应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反向作用。研究价值: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针对性地发展双边贸易提供了依据;解释了为何增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袁梦怡 胡迪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股市风险溢出网络,测度疫情期间全球股市风险溢出强度,研究各国股市风险的传递方向及溢出机制;通过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横向比较以及全样本纵向分析,探究不同阶段全球股市风险溢出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1)疫情期间全球股市风险总溢出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其强度明显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与全样本均值。(2)不同时期全球股市风险溢出中心存在差异,中国是全球股市的主要风险接受国。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是全球股市单一的风险溢出中心;疫情期间,疫情严重的欧洲国家成为全球股市的风险溢出中心。
关键词:
疫情冲击 股市风险 溢出网络 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庭强 何建敏
本文依据信用风险相关理论和信用风险转移的已有研究成果,从CRT市场上信用风险本身和CRT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信息不对称下微观银行CRT行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等宏观因素波动3个方面对CRT市场上信用风险传染的作用机理和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为我国CRT市场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郭超
在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逐步暴露的形势下,加强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本研究中,信用风险传染模型利用违约强度过程和图聚类方法对发债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关系进行刻画。当债券市场中给定企业发生信用事件时,通过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定位需要重点关注的企业。实证结果表明,上述模型有能力识别和预警发债企业及行业的信用风险,同时揭示发债企业之间可能的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关键词:
债券市场 信用风险传染 违约强度 图聚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庭强 王杰朋 王冀宁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的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CDS创新机制与交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DS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性、CDS创新扩散、CDS交易等不同的视角探究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CDS市场发展及其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CDS 交易对手 信用风险 传染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