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2)
2023(5232)
2022(4271)
2021(3846)
2020(3492)
2019(7623)
2018(7160)
2017(14750)
2016(7450)
2015(8242)
2014(8211)
2013(8325)
2012(7613)
2011(6907)
2010(7369)
2009(7583)
2008(6365)
2007(5611)
2006(5009)
2005(4694)
作者
(20244)
(16489)
(16463)
(15612)
(10352)
(7936)
(7769)
(6561)
(6367)
(6021)
(5612)
(5608)
(5286)
(5221)
(5182)
(5094)
(4858)
(4802)
(4617)
(4553)
(4177)
(4101)
(3894)
(3765)
(3751)
(3744)
(3593)
(3491)
(3284)
(3272)
学科
(29185)
经济(29154)
(27614)
(27013)
金融(27013)
(25331)
银行(25325)
(24517)
管理(22642)
(22317)
企业(22317)
中国(17815)
方法(14792)
数学(13422)
数学方法(13356)
(12369)
(12335)
中国金融(11278)
(10784)
保险(10693)
(9574)
财务(9561)
财务管理(9543)
企业财务(9249)
地方(7455)
业经(6792)
(6715)
制度(6709)
业务(6675)
(6609)
机构
大学(101290)
学院(101199)
(45809)
经济(44728)
管理(40261)
中国(37820)
理学(33608)
理学院(33316)
管理学(32821)
管理学院(32653)
研究(30011)
(26548)
(21023)
财经(20736)
(20589)
金融(20240)
银行(20187)
(19996)
(18941)
(18851)
中心(18031)
人民(16535)
财经大学(15893)
国人(15528)
中国人(15477)
经济学(15438)
中国人民(14891)
(14823)
科学(14803)
(14136)
基金
项目(62562)
科学(49757)
基金(47251)
研究(46235)
(39404)
国家(39038)
科学基金(34716)
社会(31446)
社会科(29929)
社会科学(29923)
基金项目(24687)
(23482)
自然(21711)
自然科(21291)
自然科学(21286)
自然科学基金(20956)
资助(20528)
教育(20509)
(19264)
编号(18105)
成果(14831)
(14252)
重点(13611)
(13420)
国家社会(13009)
教育部(12934)
(12880)
人文(12832)
(12627)
(12613)
期刊
(46171)
经济(46171)
(37674)
金融(37674)
研究(35187)
(20625)
中国(20223)
管理(14356)
学报(11988)
(11842)
科学(11503)
财经(10709)
大学(10082)
学学(9810)
(8874)
经济研究(7487)
理论(7303)
技术(6742)
实践(6702)
(6702)
农业(6481)
业经(6225)
中国金融(6145)
财会(5616)
国际(5485)
问题(5423)
(5236)
统计(5098)
教育(4838)
(4834)
共检索到165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炳南  唐海燕  
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受到了各方的批评,各方对其在危机中的能力表现提出了质疑,其自身信用也受到极大的挑战。该文从信用风险与金融危机关系的视角出发,评述评级机构在防范信用风险中的作用,通过反思评级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就我国如何规范、完善评级机构以及防范金融危机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艾仁智  林文杰  
伴随着此次金融危机的快速蔓延,众多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开始上升。反映各国政府债券风险大小的指标——主权信用违约掉期(CDS)利差从2008年9月底以来显著上升。2009年2月,一些国家的国债CDS达到最高点。阿根廷、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国的主权CDS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强  张宝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是其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使得评级机构面临着"声誉危机",这也显示出声誉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声誉溢价模型考察了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缺失动因,提出了重塑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提高评级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久彪  马广珺  
国外知名评级机构在美欧债务危机中的不良表现,我国评级行业社会公信力不足的事实,使得制定规范的信用评级监管政策成为摆在我国监管机构和学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根据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现状,本文从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行为监管两个方面,探讨了对评级机构的业务条件、身份条件、市场退出机制、内部治理、信息披露、利益冲突防范、评级结果公布等进行规范的政策设计,将对我国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圣忠  王丹  李倩  李敏  
为了识别金融危机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文章选取13家中国物流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KMV模型计算其在2008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间的违约距离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物流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影响显著,而物流上市公司的信用状态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应迅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英伟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膨胀,使信用风险聚集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信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改变,影子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会以何种形式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安全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在把握影子银行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对比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发现我国的影子银行在融资对象、融资成本、风险监管上与历次危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了防患风险于未然,本文提出"提早应对市场的动荡,加强制度监管,提高影子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利率自由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颖  
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次级按揭贷款支持型结构化产品出现了频繁的再定价情况,直接影响资产抵押证券(ABS)和抵押债务工具(CDO)的市场信心和交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信用评级业监管的滞后与不足,在此次危机中需要重新审视信用评级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信用评级监管的调整,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促进信用评级业重新发挥其金融风险防范的功能。我国是信用评级发展的新兴国家,信用评级业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国外信用评级监管存在的问题给我国以极大的警示,我国应吸取此次教训,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保障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Wong Chae Sing  万俊杰  
2008年以来,全世界都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之中,风险管理的缺失被认为是其中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市场、信用和营运风险。对于银行机构来说,这些风险实际上已经在巴塞尔新协议中作了规范,而且都单独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应对。但管理层对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的流动性风险,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银行利润取决于资产和负债平衡之后的剩余。资产、负债管理与实时风险监控的相互分离,再一次验证了采取整体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伟  顾弦  
去杠杆化很可能会将流动性紧缺从资本市场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并最终将影响放大至实体经济在公司财务里,杠杆是指净利润变化率与总收入变化率的比值。对金融机构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劲松  
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穆迪公司为代表的国际金融评级机构地位突出、表现活跃,客观上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备受瞩目。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评级机构的地位金融评级机构是信用中介机构的一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背景下,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罗钢青  
除了资管新规,近期整个投融资市场讨论最多的就是信用风险事件及其带来的潜在影响。无论信托等非标市场还是债券市场,2018年以来出现了众多风险事件,即使有些主体最终兑付,但是过程无不令人揪心。公开信用风险主体明显偏多,且开始向中大型企业转移。企业性质不仅包含各类民企,也包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斌  张涤新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蕴含的道德风险使其成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构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合约设计模型,研究该产品的作用以及控制其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设计。分析发现:交易双方资金成本差异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具有优化配置信用风险、提高银行收益和拓宽市场主体投资渠道等有利作用,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会降低银行监督信贷资产的努力水平,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和增加。通过引入不完全保护机制,我们给出了有效控制信用违约互换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防范和控制信用衍生品隐含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发挥分散信用风险等积极作用。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陈宇妹  
信用证作为一种国际结算方式,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大大促进了进出口双方的贸易往来,已成为广受企业青睐的结算方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聂飞舟  
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困境,即现行信用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以"声誉"机制辩解,但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和失败的经验事实证据。现行评级机构法律监管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模式利益冲突的矛盾。信用评级机构未来的改革出路亟需解决利益冲突之困,可能的方案包括设立公共评级机构、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付费购买评级服务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