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2)
- 2023(8444)
- 2022(7042)
- 2021(6563)
- 2020(5392)
- 2019(11740)
- 2018(11760)
- 2017(22188)
- 2016(12234)
- 2015(13198)
- 2014(13108)
- 2013(12368)
- 2012(10970)
- 2011(10003)
- 2010(9994)
- 2009(9324)
- 2008(8732)
- 2007(7825)
- 2006(6612)
- 2005(5966)
- 学科
- 济(39598)
- 经济(39536)
- 管理(31657)
- 业(28397)
- 企(23411)
- 企业(23411)
- 方法(17749)
- 数学(15407)
- 数学方法(15219)
- 财(12089)
- 中国(11964)
- 农(11552)
- 制(11005)
- 学(10188)
- 银(9576)
- 银行(9551)
- 行(9189)
- 融(9026)
- 金融(9018)
- 贸(8951)
- 贸易(8946)
- 理论(8912)
- 业经(8851)
- 易(8707)
- 体(8249)
- 务(7722)
- 财务(7692)
- 财务管理(7677)
- 企业财务(7287)
- 农业(7167)
- 机构
- 学院(160739)
- 大学(157796)
- 济(61108)
- 经济(59607)
- 管理(55799)
- 研究(55721)
- 理学(47570)
- 理学院(47004)
- 管理学(45963)
- 管理学院(45668)
- 中国(44451)
- 科学(35084)
- 京(32832)
- 财(30983)
- 农(30032)
- 所(28844)
- 中心(26447)
- 研究所(26292)
- 业大(24721)
- 江(24468)
- 财经(24386)
- 农业(23648)
- 经(22196)
- 范(20792)
- 师范(20472)
- 院(20331)
- 州(20191)
- 北京(20117)
- 技术(19531)
- 经济学(19252)
- 基金
- 项目(109071)
- 科学(84646)
- 研究(78590)
- 基金(77956)
- 家(69371)
- 国家(68811)
- 科学基金(57859)
- 社会(48725)
- 社会科(46152)
- 社会科学(46143)
- 省(43577)
- 基金项目(40167)
- 自然(37671)
- 教育(37149)
- 划(36944)
- 自然科(36873)
- 自然科学(36857)
- 自然科学基金(36200)
- 资助(32641)
- 编号(32126)
- 成果(26567)
- 重点(24965)
- 部(23486)
- 课题(23242)
- 创(22981)
- 发(22833)
- 性(22027)
- 创新(21524)
- 科研(21275)
- 计划(20543)
共检索到242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刘泽豪 何平
本文基于信用货币体系下名义流动性与真实流动性的二元分离特征,阐释名义与真实流动性的概念与界定,构建虚拟经济空转的社会福利损失理论模型,阐明了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本质上由实体经济中的真实流动性决定,真实流动性不足无法实现社会最优资源配置。进一步根据中国1994—2022年的数据对真实流动性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的真实流动性水平在2011年前后发生了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趋势性变化,这种转变与这段时期虚拟经济空转情况走势相对应,印证了虚拟经济空转占用实体经济真实流动性进而导致资源错配和社会福利降低的理论逻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建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自去年初以来直到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央行在最近几年虽然不断治理过剩的货币流动性,仍未见较好的结果,也因为巨大的过剩货币正在强劲地推动我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积攒起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治国 徐寒飞
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货币流通速度最低的主要经济国家,中国货币之谜更存在特殊性。货币政策的多任务性影响货币供给形成过程,基础货币调整与货币乘数变动同时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货币当局的资产结构和公众的资产偏好分别影响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形成中国货币之谜的根源,而消除流动性过剩也须借助转变货币当局资产结构和公众资产偏好来实现。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货币之谜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治国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不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上升而导致的过度货币需求,而且是因为不良贷款引发的货币供给有效性减弱。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从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以及货币市场非均衡等多个方面寻找对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曦 周高宾
国际货币制度历次的变革都是基于对国际货币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取舍的制度安排。以牙买加体系为例,可以总结为牙买加体系酝酿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毁牙买加体系。金融危机内生于现有国际货币制度,如果现有的国际货币制度得不到本质性的改变,那么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将无法得到彻底消除,偶发的金融危机也必将是国际货币体制内在的特征。在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双重视角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的最有可能的路径是ROW国家之间增加非美元结算,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在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约束下,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短期操作思路仍是以通过与ROW国家的非美元结算合作以弱化对美元的需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云 刘骏民
本文首先描述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本位货币美元以及欧元向外过度提供引致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机制和规模,指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过程,进而从境外美元资产规模和投机资金力量、美国外汇储备等方面分析了美元危机不可避免的原因,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只是美元危机的一个前奏。最后文章指出国际第二大本位货币欧元已经加入了无节制扩张行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危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洁琼 刘传哲 秦洋
本文在货币流动性失衡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从总量和变动趋势两个层次构建指标来测度我国货币流动性状况,并应用到实践中,发现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的总量仍然偏多,只不过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放缓,并进一步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疏导隐藏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过剩流动性是解决我国货币流动性失衡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流动性 货币流动性失衡 测度体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学会 姜建强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金融危机再次成为理论上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 ,内生于钉住汇率制度的道德风险是造成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脆弱的主要原因 ,而脆弱的金融体系、大量的短期外汇负债又会在国际资本的冲击下最终导致钉住汇率制度的崩溃。虽然危机前 ,各国在维护钉住汇率制度和保护国内金融体系这两个目标之间更趋向于后者 ,但是对于一个短期外债比例较大的东南亚国家来说 ,一旦货币危机发生会反过来对国内脆弱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冲击 ,并引发国内的银行危机。因此 ,当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主要是由短期外债的流入来融资的 ,为了避免双重危机 (Twincrises)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爆发 ,就需要一场主动的、及时的汇率贬值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宝 喻心
"货币之谜"一直是一个困扰理论界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本文在吸收前人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区别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并认为M2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真实的货币需求,不同金融结构下M2的构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M2/GDP也就不能用于具有不同金融结构国家之间的经济货币化比较,本文从人们所持有货币的形式出发,分析了不同货币形式对于人们货币需求的代表性,并利用一种能够代表真实货币需求的指标M*来重新分析我国的"货币之谜",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出现高M2/GDP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金融结构而导致的M2的结构性差异引起的。
关键词:
货币之谜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毕胜 王冀宁
本文分析信用货币体系下良币驱逐劣币的成因及运行机制。着重指出正是由于复本位下反映货币真实比率的货币市场被开放经济,信用货币条件下反映货币真实比率的商品流通市场所替代,格雷欣法则变成了逆向格雷欣法则,并阐述了逆向格雷欣法则给一个国家的带来的弊端。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逆向格雷欣法则的政策选择———爬行带状汇率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万志宏 曾刚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关键词:
流动性囤积 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紧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建 董静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虽然美元目前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货币,美元在流动性供给方面的缺陷日益凸显。国际货币体系势必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路径应重点放在储备资产和流动性供给方面,以降低个体和系统性风险,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洋 姜珂 赵宣凯
基于传统S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经验证据表明紧缩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而导致总体通胀水平持续上升(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理论不符,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价格之谜,让人质疑货币政策在实际经济调控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宏观实证模型的设定看,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能有效识别货币政策的结构冲击;二是缺少重要的宏观经济信息。基于此,为判断中国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的成因,本文从信息含量与识别机制的视角,系统地比较四种不同实证宏观经济模型中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具体而言,第一,从高维宏观经济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扩充信息集;第二,基于银行间市场利率高频数据构建外部工具变量识别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信息不足是造成价格之谜的主因。扩充信息集可以有效地修正价格之谜,而外部工具变量识别并不能缓解这一问题。总之,本文研究不仅为解决货币政策价格之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证宏观经济学分析提供更多的工具选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价格之谜 识别机制 信息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建文
在我国目前形势下 ,通过降低利率、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财政、货币政策进入“流动性陷阱”已既成事实。要想走出陷阱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调整经济结构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